在中国大陆正式申请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步协议》(CPTPP)的1个星期之后,民进党当局宣布台湾以“台澎金马个别关税领域”(TPKM)之名向新西兰递件申请加入CPTPP,一时间在两岸舆论掀起波澜。
不必否认,政治因素固然是左右整个两岸CPTPP之争的关键,但只要回归以下三个常识,就可以清楚看到,各国经贸考虑才是决定两岸CPTPP之争根本。换言之,CPTPP只会有 “中国问题”,即是否同意中国大陆加入,而不会有所谓“台湾问题”。台湾地区加入CPTPP的议题恐怕就像一场闪过即逝的烟火表演。
第一个常识:CPTPP和TPP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该组织已经不再具有“经济抗中”的战略意涵,民进党当局试图利用美国印太战略 “联台制中”的杠杆,以推动台湾加入CPTPP,最终恐怕是徒劳一场。绿营的宣传总在高估台湾加入CPTPP的可能性,其中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台当局自认为与CPTPP的标准“天然契合”,再加上CPTPP主导方日本政府已表示乐见台湾加入。然而,处于内阁看守期的日方表态更多是礼节性的客套话,未来若呼声较高的“友陆派”河野太郎当选首相,较大可能优先讨论中国大陆的申请案,而不是台湾。
第二个常识:CPTPP虽是多边国际经贸架构,但在共识决的制度下,能否加入仍要透过与成员国逐个进行双边谈判才能决定,只余下2年多任期的民进党当局很难应付,唯有北京才拥有全面铺开战线的实力。最好的参照就是去年底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议》(RCEP),CPTPP成员国中只有智利、秘鲁、加拿大、墨西哥非RCEP成员,连门坎较低的RCEP台湾都不得其门而入,其中固然存在本身是RCEP成员的大陆不容许台湾在不承认一中前提下参与的政治因素,但平心而论,台湾真的有搞定大陆以外所有成员国的能力吗?
第三个常识:台湾参与国际经贸体系的既有“WTO模式”,具有不可复制的时空背景,民进党当局如果继续回避两岸关系性质、不与对岸进行有效沟通,加入CPTPP的钥匙永远都 “看得见、拿不到”。
此次民进党当局以“台澎金马个别关税领域”申请加入CPTPP,除了外交部发声反对外,国台办亦将此举解读为 “谋独”动作。原因何在?2001年两岸先后加入WTO时,正值扁执政,两岸未恢复协商,但一来当时大陆更急迫加入WTO,故搁置了政治争议,二来台湾在WTO的官方简称是“中国台北”,仍具有一中政治意涵。
2008年后台湾以“中国台北”名义参与拓展国际空间,都是两岸沟通协商后的结果,无论是RCEP还是CPTPP,本应是两岸重启对话的契机。然而,民进党当局申请加入CPTPP虽使用 “台澎金马个别关税领域”,但对外都以“台湾”作为简称,而非循WTO模式下的“中国台北”,这无疑自己塞住了与大陆沟通之路,也让台湾与CPTPP的距离愈来愈远。
可预见的是,在疫后各国对中国大陆经贸依赖度加深的趋势下,台湾地区加入CPTPP的难度将可能更高。
来源:中时新闻网
责任编辑:黄杨
 |
|
共1页 |
|
|
|
 |
相关文章 |
|
|
|
 |
 |
 |
各抒己见 |
|
|
 |
 |
评论排行 |
|
|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