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特别策划 特别策划文章
寻访“宝岛母亲”
华夏经纬网   2017-11-30 16:17:24   
字号:

    在台北远郊的新店乌来大光寺,记者见到了正在这里做义工的台湾妇女杨秀霞。寺内月桂飘香,槟榔婷立。

    年约60的杨秀霞身材瘦小,穿着浅咖啡色的圆领薄毛衣,一头短发中夹杂了许多白发,一双和善的眼睛静静地看着我。

    这位貌似平凡的台湾妇女,就是祖国大陆第一例无关供者骨髓移植手术的供髓者,大家亲切地称她“宝岛母亲”。

    故事缘起于4年前。1997年4月18日,北京307医院为一位白血病患者施行了祖国大陆第一例无关供者骨髓移植手术。患者叫刘金权,17岁,来自安徽。供髓者是一位姓张的54岁的台湾妇女。

    移植手术十分顺利,20天后,刘金权的造血功能恢复,免疫系统得到重建。可是,一个多月后,患者出现常见的排斥反应,并发肺部感染。经过医院的全力抢救,终告不治。

    在寻访“宝岛母亲”的路上,当年护送骨髓去北京的“慈济”志愿者陈乃裕告诉我:“她其实不姓张,姓杨,叫杨秀霞。她一直认为这是很小的一件事情,我一再向她说明你们的诚意,她才同意见面。”

    说起4年前的那一段经历,杨妈妈始终觉得这是一种缘分。“在这么小的可能中与我的骨髓配型成功,这不是缘分是什么?我当时54岁,55岁就不让捐髓了,在捐髓的最后时限能有这么一个救人一命的机会,不是缘分又是什么?所以,我是没有任何考虑就答应献髓。”

    陈乃裕告诉我,当时,杨妈妈家里是比较困难的,路桥收费站让她提前退休,她只领到很少的“资遣”费,3个孩子中有2个还在读书,老母亲也担心她的身体吃不消。

    为挽救不知姓名的大陆少年的生命,这位“宝岛母亲”毅然在半个月里3次走上手术台。回忆当时的情景她说:“他指靠着我啊!手术是两岸同时进行的,我如果反悔的话,这个孩子就没命了!无论我自己怎么样,我非捐不可!”

    为了这生命的约定,杨妈妈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抽髓后,她严重贫血,时常晕眩。髋骨因抽髓而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针眼,很长时间才消失;引发的脊椎疼痛,使她必须趴着才能睡,甚至无法弯腰拾东西、穿鞋子……

    “这都是很小的事情,骨髓抽了还能再生的,我现在不是很好吗?”她指着陈乃裕说,“他们才是了不起,一天换了4次飞机把骨髓送到北京,真是辛苦。”

    手术后,她对这个孩子更加牵挂了,觉得自己和他连得特别紧,好多次想给他写信,但根据“慈济”的规定,她一时无法与孩子联系。“我常对别人说,我在大陆又多了一个儿子!我还常常想,我们这样有缘,不知道我们俩长得像不像?”去年5月,在杨秀霞的一再催问下,“慈济”把最后的消息告诉了她。杨妈妈眼里满含着泪水,“这几年,我就害怕听到这个消息,每一次打听,我的心情都很紧张。”

    记者把刘金权生前对杨妈妈说的一段录音交给了杨秀霞。这段话是刘金权手术三周后说的——

    “我现在的感觉非常好!请转达我和我们全家对台湾妈妈的问候和感谢。她把她的骨髓献给了我,挽救了我的生命,我祝他们全家幸福平安,好人一生平安!”

    此时,我们泪眼相对。

    陈乃裕对杨妈妈说,自从您的骨髓与大陆患者配型成功后,现在两岸间已经做了60多例骨髓移植手术了,许多患者从中获得了生机。听到这个消息,杨妈妈感到很宽慰,她问陈乃裕:“还需要从香港走,换那么多次的飞机吗?”陈乃裕无奈一笑:“是啊。”   

    不知不觉2个小时过去。杨妈妈要记者记下她家的地址,并转给刘金权的父母,说:“我希望能与他们联系,有机会去大陆的话,我一定去看他们。”(新华社台北3月22日电)

    新华社记者  廖翊

 

新华社 2001年3月22日

 

责任编辑:邱梦颖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文章排行
 
最新专题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 第八届云台会
- 第十一届海峡论坛
- 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
- 2018全国两会
- 2018平昌冬季奥运会
- 文脉传承——江西古代书院文化行
-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媒体来湘采访活动
- 第三届两岸大学生新媒体研习营
- 2019“贵州的台湾故事”主题采风活动
- 台湾记者三晋行--两岸媒体看山西
- 2019两岸媒体多彩贵州行
- 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 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 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
-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
-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阅兵
- 庆祝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