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清玄 图片来源:网络 
1月23日,作家林清玄惊传过世,享年65岁。血液疾病专家陈耀昌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林清玄过世了”,本名李瑞月的作家季季也在社交平台发文悼念。 台湾“东森新闻网”1月23日一早说,台湾知名作家林清玄惊传过世,享寿65岁。此后,该媒体又补充报道说,台湾知名血液疾病专家陈耀昌23日在脸书发文“林清玄过世了”,本名李瑞月的作家“季季”也在脸书发文悼念。台湾《自由时报》也有详细报道,消息源同样是陈耀昌的脸书。 
台湾“三立电视台”23日同样报道了“林清玄逝世”,消息源同样也是上述脸书内容。文章补充说,林清玄近年来已将事业重心转到大陆。 最后一条微博: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 
林清玄发文 22日,林清玄在个人社交网站上发布了逝世前最后一篇文章,称:“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不成想却成绝唱。 
台湾知名作家林清玄逝世 知名作家林清玄去世终年65岁 曾当屠夫摆过地摊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东方IC资料图 林清玄(1953年-2019年1月23日),中国台湾省高雄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 笔名有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等。著名散文《查塔卡的杜鹃》。文章《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选入人教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本。1953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他是台湾地区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林清玄曾任《中国时报》记者、《工商时报》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1973年开始散文创作,20岁出版第一本书《莲花开落》,曾多次获奖。[详细] 曾谈死亡:我的书会和你们相伴
“林清玄有一天一定会死,但我会保持一颗乐观的心。假如晚上会死,早上我还会在写作,我的书会和你们相伴。”2017年,在一次活动中,林清玄面对读者这样谈起对死亡的看法。
如他所言,优美的文字构成了人们对他的印象。
在其一生中,出版作品逾百部,多部作品被大陆、港台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其中《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等作品广为熟知。
“第一次发表文章时,大家就都说我是天生的作家。”林清玄曾这样回忆自己的处女作。 农夫之子的“作家梦”
这样的经历说来简单,但对于林清玄这样一个出生在台湾的偏僻乡村,祖祖辈辈都是农夫的人来说,殊为不易。
他曾回忆,小时候考试挂了科,父亲却“高兴”地说,终于找到农夫继承人了,因为哥哥姐姐成绩很好,不可能继续当农夫了。
父母也并不知道写作为何事。林清玄小时候说长大了要当作家,说作家就是写写东西就可以收稿费,还因此被父亲怒斥:“哪有这么好的事?”
在林清玄的记忆里,童年总是和饥饿联系在一起。他自认,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从来没有一天吃饱过。 
 林清玄 图片来源:网络 
一年往返两岸十多次 去过大陆300多个城市 林清玄因出版、演讲、援建希望小学等活动,和大陆的艺术界人士有着亲密接触,和很多作家都成了要好的朋友。
“两岸交流,走在最前面的应该是文化。”林清玄在谈到两岸文化交流时曾表示,两岸文学多多手牵手才是更好的状态。
林清玄曾说,“我一年中有半年在大陆,走过很多地方,碰到很多大陆的作家,每次去都有新的感动,这种感动是,我和这些作家是没有什么分别的。作为中华文化传统下的作家,我们共同的理想就是去创作包容力更强的文化。”
在林清玄看来,因为网络、通讯等流通,两地年轻作家的作品已没有太多区别。“我的女儿在看大陆一位年轻作家的作品。我看了之后,感觉和台湾青年作家没有多大差别,不像我们这一代,台湾的作品比较轻快,大陆会相对沉重。” 文章多次入选语文课本 在家庭教育方面,林清玄坚持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他表示,如果我们丢掉大陆的传统,就好比抛弃了祖先留给你的财富、教化,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上,需要秉持一种开阔的胸襟。如果你不了解李白、白居易、苏东坡,那是你的一种损失。
因为求学、写作,林清玄对中国传统文化涉猎广泛。林清玄表示,自己幼年就读过《论语》《大学》《诗经》等传统经典,并受益终生。 常用语文试卷素材 林清玄的文章也常被用作语文试卷的素材。据《新京报》2013年6月25日报道,在“书香家庭”系列活动林清玄书友会上,台湾作家林清玄与小读者亲切互动,他说,自己有篇文章《阳光的味道》曾经成为高考考题,后来有个大学生对他说自己这道题没答好,“他把卷子给我,结果我答得更糟。”林清玄觉得对一篇文章来说,不要给孩子一个固定的答案。 
台湾知名作家林清玄逝世 曾致力于两岸文化交流 台湾知名作家林清玄逝世 文章多次入选语文课本 作家林清玄去世 他的作品曾入选重庆中考题 

林清玄 图片来源:网络 诗人陈黎:“林清玄”这个名字和其散文合二而一 林清玄是我的同辈人,我们是在同一个时空下成长的写作者,对于他的去世,还是很惊讶。我们第一次认识,应该是 1974 年暑假,在余光中老师当营主任的一个文艺营中,分在同一组,相处了一个礼拜,也没有特别的交往,因为他主要写散文,而我写诗。1983 年底某个晚上,他打了一个电话给我,说他正在编年度散文选,读到我的一篇文章觉得很惊讶,问可不可以同意选入。[详细]

林清玄微博下的网友评论。 网友:和时间赛跑的人走了,背过他写的课文 一位在河南省实验小学有着十三年教学经验的老师王钢提到林清玄,最熟悉的文章就是这篇《和时间赛跑》。散文里的话经常会在自己感到疲惫想要偷懒时出现。自己已年过四十,再重新回看这篇散文,觉得它同时传达出和时间做朋友的思想。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语文教研员李伟锋听到林清玄去世后的消息非常惊讶,“就像在读他的文,来是偶然,走是必然。”
从事语文教学15年,李伟锋平时喜欢看林清玄的文章,也给学生推荐过。他说,林清玄的文字像诗,具有汉语的节奏美,不论是孩童,还是成人,都能感受到汉语的魅力;其次,表达清澈,简洁,不会故弄玄虚,对生命的礼赞、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对世界的认识都像流动的水,每个人都能清清楚楚的读出来,但又觉得读几遍都不为过,每一遍都有不同的味道。[详细] 
资料图来源:台湾《联合报》 出版界:“先生还有未出版的新书” 著名作家林清玄的骤然去世,也令出版界感到震动。中国工人出版社编辑刘广涛是林清玄《不忧昨日,不期明日》一书的责编,1月23日上午,在微博上得知先生去世的消息,刘广涛甚为惊讶,马上找台湾方面核实,最终得到的依然是噩耗。刘广涛叹息:“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65岁,先生尚年轻,遽然离世,痛哉,惜哉!” 著名作家林清玄的骤然去世,也令出版界感到震动。中国工人出版社编辑刘广涛是林清玄《不忧昨日,不期明日》一书的责编,1月23日上午,在微博上得知先生去世的消息,刘广涛甚为惊讶,马上找台湾方面核实,最终得到的依然是噩耗。刘广涛叹息:“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65岁,先生尚年轻,遽然离世,痛哉,惜哉!”[详细] 
林清玄走了,他的这些作品你还记得吗? 林清玄逝世前一日发文 感慨不要失去梦想 别了,林清玄!其实关于他你还有许多不知道的事 林清玄走 重庆读者在精典书店听过他讲慢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