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方,1938年出生。抗战时期随父母生活在赣东一带,胜利后回到北京,曾在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就读。1948年全家迁往台湾,毕业于台湾大学电机系。赴美留学,在宾州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IBM工程师、乔治梅森大学工程副教授等职。1983年转业,成为美国独立电影导演;率摄影队在北京拍摄“北京故事”剧情片,是美国电影公司来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商业电影。该片在美国、香港等地深获好评,卖座亦不俗。之后在美国继续电影制作工作。退休后专心写作,在台湾出版《孤独在一起》、《说电影》、《我这人话多》等书;《十年颠沛一顽童》是其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第一部书。
访谈时间:2018年11月
"戏剧和电影是我毕生的爱好"
华夏经纬网:王正方老师,您好!1983年您出任电影《半边人》男主角并获得香港金像奖提名最佳男主角,在吴宇森导演的《英雄本色二》、《老陈失踪了》,您又精湛演绎了不同角色。随后,您从演员转向导演,并于1986年执导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北京故事》,获得海内外高度评价。近年来您又在演员、导演、编剧之后新增了“作家”标签,是什么促使您做出身份上的转变?
王正方:戏剧和电影是我毕生的爱好,走进这个行业也是必然的吧!步入中年之后方才有机会投入这方面的工作。因缘凑巧我能够拍出几部自觉还算满意的作品来,都要感谢各地观众对我的爱护。自幼就酷爱写作,曾写了不少舞台剧、电影剧本,我从编剧的身分踏入这个色彩缤纷的电影世界。现在专心而且愉悦的从事写作,也是很自然的事!
华夏经纬网:最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您的新作《十年颠沛一顽童》。想问王老师是在什么情境下决定写下这部作品的呢?
“未能善尽孝道的子孙,岂可忘怀”
王正方:非常感谢也很荣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为我出了这本书。这是我幼年时代的记忆,经过年长我近三岁的哥哥的逐字校正,力求在内容上符合当时的事实。因为我们的上一代,在大时代大动乱中,为了国家、为了后代历尽了无数的艰苦患难,未能善尽孝道的子孙,岂可忘怀?
“与观众共鸣的衷心之乐”
华夏经纬网:在岛内您也曾出版多部书籍,促使您笔耕不辍的动力是什么?
王正方:不论是文字创作或影像创作,都是在说故事。当最初的简单构想经过用心的处理,得到许多读者与观众的共鸣,那是最最难忘、最有成就感的衷心之乐;深深感到人生原来可以这么美好。

1945年江西上饶抗战胜利王正方全家合影
“为我们经历的大时代做个小小的脚注”
华夏经纬网:正如书名《十年颠沛一顽童》一般,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您沧桑归来却能依旧保有童心谐趣去面对那段“家国历史”?
王正方:《十年颠沛一顽童》 是一部非虚构的真实记忆叙述,于今年事已高,当年的人事物逐渐远去,趁着自己的记忆尚且清楚,觉得有这个责任、甚至于是一项使命,尽快把这段“家国历史”呈现出来,或许可以为我们经历的大时代做个小小的脚注。
“日夜期盼两岸永远和睦”
华夏经纬网:面对如今两岸关系的复杂情势,您想对两岸读者,两岸青年,或者特定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呢?
王正方:海峡两岸的起伏变化,一直是我最切身、最舍不下、最关心的事。数十年来我日夜期盼两岸能够永远和睦、互惠繁荣的共处下去。历史一再频频启示,敌视会造成误解和误判,战争总在毁灭最优秀最可爱最无辜的年轻时代,自称万物之灵的我们,不应重蹈覆辙。我对两岸的发展一向非常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