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发讣告称,著名的武侠小说大家萧逸先生于2018年11月19日8点45分因肺癌晚期,医治无效辞世,享年83岁。萧逸是美国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的创会会长,讣告称:“他一生热爱中国文化,以身为中国人而自豪,他的辞世是世界华语文学和中国文学的一个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 萧逸,1935年6月4日出生于北京,原名萧敬人,山东菏泽人。萧逸先生是将门之后,父亲是国民党高级将领,著名的抗日名将萧之楚。他自幼受到严父的言传身教,生活有节,勤勉发奋。萧逸是著名新派武侠、历史小说大家。萧逸一生共创作长篇历史、侠情小说近五十余部。其中《甘十九妹》《饮马流花河》《无忧公主》《马呜风萧萧》《长剑相思》等多部著作四十年来发行量己超过千万册,并有诸多作品改编为影视剧。在武侠小说创作上,萧逸强调不仅要显示“武”,更应注重“侠义”的刻画。萧逸与金庸齐名,曾有“南金北萧”之称。 
著名的武侠小说大家萧逸因肺癌晚期,医治无效辞世 著名武侠作家萧逸逝世 从此世间再无“情侠” 

萧逸接受专访。 高剑平 澎湃资料 1960年以处女作《铁雁霜翎》步入武侠小说创作。30年来共发表中、长篇武侠小说55部,如《铁雁霜翎》、《七禽掌》、《白如云》、《春江万里情》、《凤栖昆仑》、《金弓女杰》、《昆仑七子》、《长剑相思》、《含情看剑》、《甘十九妹》、《无忧公主》、《马鸣风萧萧》、《饮马流花河》、《潘郎憔悴》等。[详细] 
萧逸的武侠小说创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60年代,作者30岁以前发表的《铁雁霜翎》、《七禽掌》等11部作品。受30年代武侠小说家“情侠”王度庐影响,风格缠绵、哀婉,能见出王度庐《鹤惊昆仑》、《宝剑金钗》等作品的影子。 第二个阶段,是70年代,作者40岁以前发表的《昆仑七子》、《塞外伏魔》、《冬眠先生》等作品,试图从历史大背景中展现武侠的天地,探索新的创作方法与道路。但仍无法摆脱二叁十年代作家还珠楼主等人的影响,幻想奇异,大写剑仙御气,一如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等风貌。 第三个阶段,是70年代后期,他“逐渐理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写作方式”,超越“新艺侠情”、“奇幻仙侠”再口头走“超技击侠情派”之路,注重气氛的营造和人性的冲突,在武力方面尤以运用了现代光学等原理的阵法描写形成特色。他不大满意 “新派”的“突破”,是极少数未受古龙影响的作者之一。 

现在的时代,我们还需要侠义吗?
萧逸:一定要有,我们绝对需要,人心需要它。过去因为法制不健全,所以需要侠士替天行道。今天法制健全了,可一定就公平吗?现实还是弱肉强食。所以,侠士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需要。不一定是武功高强的人才是大侠,您看谭嗣同,他又不会武功,但那个气势就是大侠;您看秋瑾,我们常说她是侠女。这就是所谓出儒入侠。所以,我们的侠义千古不绝,不能到了我们这代就断绝了。 武侠小说也要有文学性
萧逸:在传统的观念里,武侠小说一直被看作是中下阶层的读物,现在既然我们谈新武侠,那在创作上总得要有创新和改革,所以我就尝试舍弃了章回小说的手法。我是用新文艺笔法写新武侠,比如《饮马流花河》,我是用散文的手法写的。不过,虽然写作手法上有创新,但表现的还是传统的侠义。所以,武侠小说无论怎么新,最后还得落到侠义上。
另外一方面,武侠小说和传统的文学没有本质的区别,唯一不同的是里面多一点武打的描写,更加注重侠义的刻画。事实上,在我们文学史上流传下来的小说,大部分都是武侠或者侠义小说,比如四大名著几乎都与武侠有点关系。《红楼梦》里有个尤三姐,她是个侠女,《水浒》就更不用说了。而现在的新武侠小说还能注入推理、科幻、侦探等元素,这是以前武侠写作所没有的。在我看来,只要作家有足够的才华和知识,可以把所有文学元素都放进武侠的框里。武侠小说是国粹,要好好继承发扬。 【采访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