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宜成为首位当选“感动中国人物”的台湾同胞
    张平宜,台湾云林人,曾是台湾《中国时报》的资深记者。2000年,张平宜放弃了原本衣食无忧的优越生活,投身四川凉山一个麻风康复村的教育事业。为了让这些与世隔绝已久的孩子能尽快地融入现代社会,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2011年7月,获民政部“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行为楷模称号;2012年2月,获评央视“2011感动中国人物”。
 

 

 

    【人物名片】

    张平宜,女,作为妻子和两个孩子的母亲,“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执行长,曾担任《时报周刊》、《中国时报》记者及撰述委员,作品《台湾艾滋病防治经验》、《终战五十年省思日本三大反人道罪行》先后获得第七届吴舜文新闻采访奖等奖项。著《悲欢乐生》一书记述台湾麻风病疗养院的历史,入围德国第二届“尤利西斯国际报告文学奖”。

    2000年,张平宜辞去工作,来到四川凉山一个麻风康复村。村里唯一的小学挤着70多个学生,大部分只能站着听课,张平宜通过募款,终于在大营盘建立起了新的学校…张平宜帮助凉山州越西县大营盘村的事迹,先后被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报道,反响强烈。2011年年7月,张平宜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第六届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行为楷模称号,并成为“2011CCTV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麻风村孩子有个“台湾妈妈”

    第一次进入麻风康复村的情景,张平宜依然历历在目。“那真是个被刻意遗忘的黑暗角落。”这个台湾女人缓缓地说。

    在村子里,张平宜看到,许多麻风病患者只能拖着残缺的四肢在地上爬行,身后带出一道道血痕。村庄里到处都是游荡的孩子,他们没有父辈那可怕的疫病,眼神里流露出野性的天真。这让这位有两个孩子的母亲不由自主地想到,“这里总该有所学校吧?”

  唯一的小学,在海拔1800米的山上。教室是两间破土房子,没有一扇完整的窗户。这里挤着70多个学生,大部分只能站着听课。

  如果连这所学校都垮了,张平宜不知道这些生长在麻风病阴影下的孩子还能有什么希望。她向老师许诺:“你留下来,我去筹钱盖一所新的学校。”

    2002年,崭新的教室在大营盘落地生根,而这个台湾女人的命运,也和这个一度被外界遗忘的村庄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从2003年起至今,她辞去年薪百万的工作,在海峡对岸开办“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致力于大营盘麻风病人的子女教育。

 为“被遗忘”的孩子追寻未来

    最开始,她将自己的动机解释为一种“最朴素的母性”。现在她的长期愿望是,“让麻风病人子女都能正常地融入外部社会。”

    从洗脸、刷牙、洗澡开始,她慢慢教会那些孩子如何保持个人卫生。可是,一旦抛开孩子们带来的成就感,张平宜面对的总是非常具体的困境。几年前,当地政府在这一带山区修建了引水工程,大营盘是这条水线的最后一站,一部分水管暴露在地面。有时,一头牛踏过去,都可能给学校带来“停水灾难”。

    2010年,张平宜从台湾请来了一个水利专家,他们用了将近50万元人民币,在荒山上建成了一个个水窖。如今,就算停水,他们也可以在三天的时间里自给自足。

    在让孩子念书、建一所村完小、就近上中学这些梦想逐一实现后,大营盘村后代的社会化回归成为了张平宜的第四个梦想。

 十二年的坚守读懂“取”“舍”

  对于张平宜的孩子们来说,自己最多只拥有“三分之一”个妈妈。因为只有在台北时,张平宜才能陪伴孩子和家人,其余时间,她要么在大营盘村,要么在青岛的培训学校。“没有好好陪伴孩子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如今,张平宜却是大营盘村300多个孩子的妈妈。“有一天,我接到女孩罗国英的电话。她说:‘张阿姨,我很想你,我想念书。’我是在很多年前见过她,已经不记得她是谁了,但没想到自己对她的改变如此大,她到达学龄,就千里迢迢从盐源县来到大营盘小学上学。”讲起这个故事,张平宜红了眼眶,“这就是教育的力量。”

  “我多希望自己是完美的,什么事都能兼顾。但是人生充满太多取舍,12年来,我读懂了舍与得。”张平宜淡淡地说,“我会让孩子了解妈妈为什么而忙碌。现在大儿子在念高中,每年暑假都随我到大营盘村做志愿者。小儿子念小学时第一次去那里,背了一袋恐龙玩具去,我希望他懂得爱别人。”

马英九赞张平宜麻风村支教:台湾人善心了不起

 

 

[编辑策划:左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