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实现历史性“大三通”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了两岸“三通”。经过30年的努力,2008年直接“三通”终于基本实现,这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掀开了中华民族历史浓墨重彩的一页。
 

 

 



台湾旅客乘坐深航班机开心回家。

 

两岸两会签署《海峡两岸空运协议》(全文)

海协会与海基会签署《海峡两岸海运协议》(全文)  

海协会与海基会签署《海峡两岸邮政协议》(全文)  

    2008年12月15日8时许,随着首架“截弯取直”直航班机东航MU2075航班由上海浦东机场起飞,前往台北桃园机场,台湾海峡北线空中双向直达航路正式开通启用。

    飞机起飞后数分钟,中国民航上海区域管制中心管制运行部主任钱海生通过直通热线电话,与台北区域管制中心值班主任季亮对话,首次建立了两岸空管部门的直接交接程序。 

    这意味着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中首倡的两岸“三通”,终于在30年后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
【详细】 

王毅:愿两岸关系像航船一样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萧万长:"大三通"是两岸60年来大事 

“我想去台湾”:两岸实现三通网民感觉胜过年  

          

中远“大洋洲”轮执行天津-高雄海上直航首航任务。(资料图)
  

    2008年12月15日11时,在漫天飞舞的礼花和彩球的掩映下,万吨巨轮“新烟台”号满载装有机械设备、建筑材料、化工产品、食品等的集装箱,离开天津港,驶向台湾基隆,执行穿越台湾海峡的两岸海上直航首航。 

    而大约45分钟前,可装载货柜1200只的台湾长荣海运公司所属的“立敏轮”,在响彻云霄的汽笛长鸣声和喷涌而出的送行水柱中,驶出台湾高雄港,乘风破浪,不再辗转日本港口,而直接经台湾海峡前往天津,预计19日抵达。这是从台湾出发的首艘两岸海运直航船舶。 

    直航港口安排 
 
 台湾方面为11个港口,包括:基隆(含台北)、高雄(含安平)、台中、花莲、麦寮、布袋(先采项目方式办理)等6港口,以及金门料罗、水头、马祖福澳、白沙、澎湖马公等5“小三通”港口。
  大陆方面为63个港口,包括:丹东、大连、营口、唐山、锦州、秦皇岛、天津、黄骅、威海、烟台、龙口、岚山、日照、青岛、连云港、大丰、上海、宁波、舟山、台州、嘉兴、温州、福州、松下、宁德、泉州、萧厝、秀屿、漳州、厦门、汕头、潮州、惠州、蛇口、盐田、赤湾、妈湾、虎门、广州、珠海、茂名、湛江、北海、防城、钦州、海口、三亚、洋浦等48个海港,以及太仓、南通、张家港、江阴、扬州、常熟、常州、泰州、镇江、南京、芜湖、马鞍山、九江、武汉、城陵矶等15河港。 

太仓港直航台湾航船启航  

六巨轮自台湾三大港驶向大陆 开两岸历史新局

两岸海运直航 大陆“新非洲轮”首航抵高雄港

 

12月15日上午9时15分,台湾“中华邮政”董事长吴民佑(右)将台湾直接通邮寄往大陆的第一份邮件交到邮递员手中。中新社发 周兆军 摄

《海峡两岸直接通航、通邮系列纪念邮品》发行

两岸邮政运营走向常态化 将共同推动邮购商机 

大三通时代来临,开启两岸一日生活圈

12月15日,北京市邮政公司副总经理丁前亮带领员工,当场向台湾同行邮寄了30封新年贺卡及16个装有北京特色食品的包裹。 

    当天9时17分许,台湾中华邮政公司董事长吴民佑寄出第一封快捷邮件给中国邮政集团总经理刘安东,这是首封从台湾寄往大陆的快捷邮件,当天下午即送达。此前,两岸间的邮件最快也要大约三天才能到达。两岸直邮后,航空邮件将由国航、台湾华航和长荣航空执飞。 

根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两岸开办直接平常和挂号函件(包括信函、明信片、邮简、印刷品、新闻纸、杂志、盲人文件)、小包、包裹、快捷邮件(特快专递)、邮政汇兑等业务,并加强其它邮政业务合作。台湾邮件封发局为:台北、高雄、基隆、金门、马祖等五家;大陆邮件封发局为:北京、上海、广州、福州、厦门、西安、南京、成都等八家。

              


  1949年后,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处于军事对峙状态,造成两岸人员往来和通邮、通航、通商全部中断,两岸同胞相隔咫尺海天。 

  1979年的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的方针,并首倡两岸“双方尽快实现通邮、通航”,“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三通”的概念由此创生。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大陆多个部门负责人先后公开发表谈话,表示随时准备与台湾有关方面就两岸通邮、通航、通商问题进行协商,并为两岸“三通”提供一切方便。 

  1979年2月,大陆邮电部门率先开办经第三地对台电报业务,3月又开办了对台长途电话业务,5月、6月先后开始受理寄往台湾的平信和挂号信函业务(均经香港邮局转寄)。1979年以后,大陆方面向台湾产品开放市场,主动派出大型采购团赴香港采购台湾产品,并开放台湾工商企业来大陆投资,设立代表机构,开展业务。

  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委员长发表谈话,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对两岸和平统一与两岸往来的一系列重要政策主张,再次呼吁“双方共同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提供方便,达成有关协议”。 

  1982年,一位曾发起“老兵返乡运动”的台胞取道香港进入大陆,从广州、上海辗转回到故乡舟山。 

  1987年,台湾当局作出决定,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受到了大陆方面的欢迎。由此,长达38年之久的两岸隔绝状态终被打破。此后,尽管两岸关系发展历经坎坷,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交流合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浅入深,逐渐成为滚滚潮流。 

  1987年11月,常州籍台胞周纯娟成为首位获得大陆方面入境证件的台湾同胞。次年,两岸人员往来即达43.7万人次。到2007年,这一数字已增加了10倍,达到480多万人次。截至2007年底,台湾居民来大陆累计已超过4703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累计超过163万人次。 

  199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发表对台八项主张,其中提到应当采取实际步骤加速实现直接“三通”,促进两岸事务性商谈。 

  2008年12月15日,随着两岸空运直航和每日包机的启动,台湾媒体早就提出的“两岸一日生活圈”概念将成为实实在在的生活图景。从此,“两岸千里一日还”,海峡天堑将成为通途,人们辗转周折往返两岸将成为历史。 【阅读】


实现“两岸三通”五大意义

两岸三通是和平发展里程碑  

两岸三通给了台湾什么机会?  

 


[编辑策划:黄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