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8年11月19日(戊辰年十月十一),台湾当局准许大陆台籍国民党兵返故乡。 1988年11月19日,《中国时报》和《联合报》都在头版头条报道:国民党决策层已经决定准许滞留大陆的台籍国民党兵返回台湾。目前正在研究具体细节办法,预定在1988年12月以前实施。国民党有关方面估计,目前滞留大陆的台湾同胞约有2.7万人,其中台湾省籍老兵约有1000多人。台“内政部”初步考虑,先开放年老体弱、生病无依、在大陆无亲属的台籍老兵返台定居。 1988年11月9日,台湾“行政院大陆工作会”开会讨论决定,开放大陆同胞赴台探病奔丧。会上还决定,凡是“非政府性质”的国际组织在大陆举办学术、体育、文化活动,而台湾又为会员单位的,可由有关团体选派人员前往参加。但如果台湾不具会员资格,以个人或团体名义申请到大陆参加学术会议或文化体育活动时,则仍以“个案处理”。
在开放大陆同胞赴台探病奔丧方面,台湾当局规定“不准共产党员入台”。14日,台湾“入出境管理局”首批核发了4位大陆同胞赴台奔丧、探病的“入台旅行证”。 
首位大陆返台探亲的台籍老兵谢源拔。 首位大陆返台探亲的台籍老兵—— 11月22日,台湾“境管局”首次核准一位大陆台籍老兵返回台湾探视患病的母亲。获批准的谢源拔原籍台湾省苗栗县,1945年被国民党征调到大陆。当时他年仅19岁。他在台湾苗栗的家人听到谢源拔获准返乡的消息后十分高兴。90岁高龄的老母亲更是悲喜交集。 谢源拔—— 1946年12月调到大陆打内战的国民党70师的一员,这支军队中的一万多名台湾兵,因为内战和两岸交往长期隔绝,战后许多人滞留大陆并与台湾亲人失去联系40多年。1988年,谢源拔成为被台湾当局核准回台探亲的首位台籍老兵。当时,台湾、香港有十几家媒体的记者采访谢源拔,台湾的报纸每天都有谢源拔探亲的报道。   卑南族的台籍老兵郑文成(前右一)离乡57年,2002年终于回到台东知本老家,受到妹妹及亲人的欢迎。(图片来源:台湾“中时电子报”) 有一群台湾人,70年前参加国民党征兵、被送到大陆打国共内战,在国民政府退出大陆、播迁台湾后,约一千多人滞留大陆,直到1987年底故总统蒋经国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后,开始有人推动让这些台籍老兵返台落叶归根。据统计,迄今约900多人返台定居,留在大陆生活的老兵约100多人。
近千人返台落叶归根
据大陆"台湾老兵返乡协进会"调查,在大陆的台籍老兵大概有1000多人,已有近900人返台定居(包括家属应有4000多人),留在大陆生活的老兵大概100来人,但多数年事已高,好些都已经离世了。
1988年初,台湾第一个返乡探亲团"台湾外省人返乡探亲团"回到大陆。当探亲团抵达北京与在京台湾乡亲会面时,一名台籍老兵、大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黄清旺,也在采访现场。
黄清旺1927年出生于台湾苗栗,当过日本兵和国军,留在大陆工作后,曾在大陆央广担任闽南语播音员。当天他看到探亲团成员身穿白色外套上写着"想家"两个字,他激动地说:你们把"想家"写在衣服上,我把"想家"两个字深埋心里整整40年。
百人选择在大陆定居
高龄90岁的黄清旺目前住在北京的安养院。他回忆,在台湾有个风俗习惯,逢年过节全家人一起吃团圆饭时,都要为不能赶回家的亲人留付碗筷、留个位子。黄清旺忍不住泪如雨下说:"我的家人为我把碗筷整整放了40年,我太想他们了,但我有家不能回……" 徐兆麟生于1931年,新竹人,1945年小学毕业时拿到优等生奖状,却和家人不辞而别参军。徐兆麟回忆,爷爷一直保存着这张优等生奖状。直到临终前,徐爷爷还将这张奖状交给徐兆麟的嫂嫂,说他相信孙子一定会回来。当徐兆麟阔别42年后回到故乡,可惜爷爷早已天人永隔,当嫂子把奖状交给他时,他的手一直在发抖,泪水忍不住一直流。
徐兆麟留在大陆工作,曾担任大陆第三、四届"全国台联副会长",并创立"台湾老兵返乡协进会",协助推动台籍老兵返乡。他说,近900名台籍老兵返台定居,包括家属有4000多人,留在大陆生活的老兵大概100来人,但好些都已经离世了。
随着大陆经济起飞,许多台湾人赴对岸经商,就此在大陆定居,融入当地生活,久久一次回台湾反成"探亲之旅"。

许松林的入台证,号码为010号,据称台湾“入境管理局”发放的前9号证件均无效,所以这张证件为“第1号”。许松林家属供图 1988年11月21日,上海市民许松林手持台湾“入出境管理局”发放的第一号“入台旅行证”离沪赴台,为其父亲奔丧。
58岁的许松林是上海铜厂退休职工。1950年与父亲分别后,天各一方,无缘相见。1988年9月,父亲在基隆暴病身亡,许松林与其在台的亲属多方奔走,以期获准赴台奔丧,但终未如愿。不久前,台湾当局开放大陆同胞赴台探病奔丧后,许松林在台亲属为其争取到第一号“入台旅行证”,上海有关方面在一天内就为许松林办妥手续,使其能及早成行,了却心愿。 赴台探亲第一人:上海警方一天办妥通行证
1988年11月21日,许松林终于踏上了赴台奔丧的旅程。
一年前,母亲去世他却未能尽一份孝心,成为一生的遗憾;这一次,父亲突然去世,他终于得以千里奔丧,见上父亲的最后的遗容。经过香港转机,四天后,1988年11月25日,许松林抵达桃园机场。
分离40年后,他再次登上了台湾的土地。
有媒体拍摄了他初下飞机的那一幕:尽管被众多记者包围,不过他仍然显得比较从容。直到看见弟弟,开始失控,兄弟俩抱在一起,号啕痛哭。58岁的上海市民许松林,此次抵达台湾,持有的是台湾“入出境管理局”发放的第一号“入台旅行证”(大陆同胞旅行证),两岸分隔40年来,他是第一个获得台湾当局认可的探亲者。正因为此,他的此次台湾之旅,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并得以将影像留至今天。
父病危
赴台探病难成行
“大陆同胞旅行证”都由赴台者的台湾亲属向台湾当局申请,当时,许松林的证件便是由弟弟许鹏林代办的。
许松林父生有五子,许松林排行老大。解放前,从商的许家举家从上海搬迁至台湾。因为许父一直惦念在上海的老宅,便于1948年派老大许松林回家处理。没想到这一别竟成40年的隔绝。
1949年大陆解放后,台湾当局一直不让大陆居民赴台。许松林没办法回台和家人团聚,只好留在上海工作,娶妻生子。之后,许松林和远在台湾的亲人只能陆续通过香港的亲戚中转联系。自然灾害的时候,许家人还托人购买粮票转送给许松林。
1987年,许母亲去世,当时,许松林便想奔丧,但未能成行。第二年,因先后接到父亲病重和病逝的消息,许松林再次向上海出入境管理处提出赴台奔丧申请。上海市虹口公安分局出入境管理处资料显示,1988年,许松林两次提出了出境探亲的申请,一次是在7月份,一次是在10月份。
许鹏林证实,1988年7月份,他在美国的哥哥在跟许松林通电话时,告诉了父亲病危的消息,并希望许松林能到香港会见一面。心急如焚的许松林向上海市出入境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想试图通过香港中转,到台湾看望父亲。上海市出入境管理部门经审核后,本来已经批准了,但是台湾方面不允许许松林入台,于是去台湾看望父亲一事只好作罢。
当年9月份,弟弟再次从美国打来长途,告诉他父亲病故的噩耗。许松林又一次跑进出入境管理部门,申请出境赴台。 
1988年11月,许松林入台前与上海台办工作人员合影(前排中间两人为许松林及夫人)。
曙光现
拿到一号入台证
在许松林屡次跑出入境管理部门的同时,他在台湾的亲人,也在为他赴台一事进行奔波。这一次,很快有了结果。
1988年11月14日,首批4位大陆同胞赴台奔丧、探病的“入台旅行证”核发。许松林和家人也没有想到,他们竟然是“第一号”。
许鹏林介绍,因为许松林在1948年之前在台湾居住,台湾这边存有许松林的资料,因此在审核上很快。另外,当时他在“入出境管理局”有同学,走了一下“后门”。于是,在等待了约10日之后,许鹏林在第一时间拿到了一号“入台旅行证”,他立即将其快递给哥哥许松林。
上海虹口区台办主任陈金花表示,虽然当时台湾开放了探亲,但是条件非常苛刻,只对直系亲属,而且入台的条件必须是探病奔丧,探病要有重病证明,奔丧的要有死亡证明。而且这些东西必须要让公证处公证,台湾那边的亲人,如果在台湾户籍上没被填进档案的大陆直系亲属,也不得入台。
拿到“入台旅行证”后的第二天,许松林拿到第一号“入台证”的消息,就上了报纸的新闻,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文汇报等等,都报道了。一下子,许松林成了“名人”。
办手续
特殊对待一日批
由于此前上海方面已经同意许松林的赴台探亲,拿到了入台证后,大陆方面的手续“超乎寻常的快”。
当时赴台需要准备的材料有户籍证明、户口本、身份证、父子关系证明,以及台湾方面发放的“大陆同胞旅行证”等等。而出入境管理部门拿到齐全的手续后,当即在一个工作日之内,向许松林发放了出境的证件“往来港澳通行证”。
据一位昔日给许松林办证的民警回忆,那天应该是11月17日,“这在当时是很难想象的,16号来办理手续,17号就拿到了证。”她告诉记者,考虑到丧亲之痛,他们对许松林的申请给予了加快处理。
至于发放的“往来港澳通行证”,该民警解释说,那个时候还没有人去台湾,许松林是第一个办理入台手续的,当时上面也还没有专门的赴台证件,考虑到是从香港中转,因此给其发放了“往来港澳通行证”。现在,内地居民去台湾则都是“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了。
拿到齐全手续的许松林百感交集,他向身边的人表示,自己的心情是亦悲亦喜,悲的是再也见不到父亲的音容笑貌,喜的是终于可以赴台与几个弟弟和其他亲属,叙别离几十年的衷情。 

由于台湾当局设置的重重障碍,和台湾老兵回大陆探亲相比,大陆居民去台湾探亲之路要曲折得多。几十年的隔绝,导致误会的消除、樊篱的拆走,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由重视亲情这一两岸中国人共同秉持的传统伦理所冲开的大门,就再也不可能关闭了。尔后,赴台湾的大陆居民越来越多,目的已由探亲扩展为商务、学术、文化活动。但依然有不和谐的因素出现,转道香港也为两地人交流带来了不必要的成本。
时光割不断血脉,迟到的旅程,并不能使大陆人对台湾生分,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是因为两岸共有一个精神家园。 【编辑策划:黄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