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当局开放民众到大陆探亲
    1987年10月15日,台湾当局宣布开放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10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的通知》。至此,两岸打破了自1949年长达38年的冰封期。
 

    

           

 

                                  

    由于历史的原因,1987年11月前,海峡两岸的同胞一直被人为地阻隔,备受骨肉相思之苦。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1979年新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明确倡议通过商谈结束台湾海峡军事对峙状态,推动两岸同胞自由往来,立即在台湾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台湾民众特别是国民党退伍老兵更加渴望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探亲访友。

  1987年,邓小平请著名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转告台湾领导人:应该让那些已经在台湾的人回到大陆来探亲。同年4月,国民党退伍老兵何文德等人自发组织了“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向台湾当局要求返乡探亲。10月14日,在各界的呼吁和压力下,蒋经国主持的国民党中常会通过有关探亲的决议案。当天,国务院有关方面负责人发表谈话,指出台湾当局采取这一措施对两岸人民的交往是有利的,热情欢迎台湾同胞到祖国大陆探亲旅游,并保证来去自由,尽力提供方便。10月15日,台湾当局通过《民众赴大陆探亲办法》,允许除现役军人及现任公职人员外,凡在大陆有亲属的民众皆可以赴大陆探亲,一年可有一次,一次3个月。长达38年的两岸隔绝状态的坚冰由此被打破。

老兵返乡探视的心愿终可实现,可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消息发布之后,全台湾近40万老家在大陆的退伍老兵和民众为之欢欣鼓舞。11月2日上午,台湾红十字会开始受理探亲登记及信函转投,凌晨就人山人海,几乎冲破大门。台湾红十字会准备了10万份申请表格,在短短的半个月内被索取一空。11月4日起,首批公开返乡探亲的台湾同胞陆续进入大陆,到年底已达数千人。


台湾老兵归乡
    

 “解放台湾”之转变    

     根据邓小平的指示,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同时宣布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

    邓小平说,《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表明了我们的态度是真诚的,是合情合理的”。文告从中华民族大义出发,联系五千年灿烂文化和“分久必合”的历史,说明应当早日结束海峡两岸同胞饱受分裂之苦的局面,倡议国共两党举行谈判。解决国家统一问题,并提出“两个寄希望”,即“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也寄希望于台湾当局”。

    1月30日,邓小平在美国参众两院发表演说明确提道:“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我们一方面尊重台湾的现实,另一方面一定要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引起了台湾的高度关注。“两个寄希望”也让台胞印象深刻。杨斯德回忆,台胞通过各种渠道反馈意见,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台湾人民身上。邓小平听到这个意见后,在“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前加了一个“更”字,即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1980年,全国政协致台胞春节慰问信中,两个改过后的“寄希望”发表,台胞反响很好。

    ”叶九条“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了对台工作九条建议,即后来被称为“叶九条”。其中要点包括:建议举行国共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建议双方共同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提供方便,达成有关协议;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以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台湾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等等。其中还有一条就是,“台湾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愿回祖国大陆定居者,保证妥善安排,不受歧视,来去自由”。

       “叶九条”发表后,全国各地纷纷建立了接待台胞探亲的机构,陆续有思乡心切的台湾老兵冒着被台湾当局“法办”的危险,从香港等第三地辗转回到大陆探亲。

有关大陆探视的演讲会中涌进了大批的退伍老兵。暌别近四十年的故土亲人,终于得以重逢。

    一封特殊的公开信

    “叶九条”的发表受到台湾民众的普遍关注,不久一封特殊的公开信再次引起了两岸的轰动。这封信是由中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廖承志写给蒋经国的。廖蒋两家渊源很深,廖承志当年在求学期间和蒋经国是同学,两人甚为相熟。

   公开信缘于蒋经国的一篇悼念其父亲的文章。1982年7月,蒋经国在悼念蒋介石的文章中写道:“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自己“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

    这封以廖承志个人名义发出的公开信文笔壮阔,真挚感人。邓颖超与廖承志一起推敲文句,文中引用了周总理当年在张治中给台湾故旧公开信中增加的“寥廓海天,不归何待”的话,还引用了鲁迅的著名诗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情真意切,十分感人。

    公开信发表后,引起巨大轰动。但经蒋经国授意,台湾当局让宋美龄以长辈的名义给廖承志回信,信中仍然抱定“三不”政策。

   

    1987年,数万老兵在台北发起返乡探亲运动,向台当局要求准许老兵回大陆探亲。在当年的母亲节,上万老兵上街以“母亲节遥祝母亲”的名义在台北孙中山纪念馆举行集会。老兵们身穿白色衬衣,正面印有鲜红色“想家”,后面是“妈妈我好想你”,他们一起合唱歌曲《母亲你在何方》:“雁阵儿飞来飞去,白云里;经过那万里可能看仔细。雁儿呀,我想问你,我的母亲在哪里……”整个集会哭声一片,令人动容。

    1987年9月16日,继当年7月台湾宣布正式解严、开放党禁之后,蒋经国在国民党中常会上宣布将开放大陆探亲,打破台海冷战僵局,开启两岸交流之门。同时根据蒋经国的构想,开放探亲是人道措施,属于民间私人行为,“三不政策”没有任何改变,基本政策亦不变。   经过长达数月的抗争,1987年10月15日,台湾当局宣布开放探亲。

   11月2日,台湾红十字会开始开放探亲登记,预定当天上午9时开始登记,但凌晨就已人山人海,第一天登记人数即高达1334人,开放后前六个月,登记人数更高达14万,足见民间期待交流之心切。[揭秘]

  许多老荣民终身未婚,无法返乡与家人团聚,只有聚居于各地的“荣民之家”,图为荣民们闲暇时下棋一景。

  “可以回去了”是乐也是痛

    乡愁永远是游子们最炽热的心,乡愁也最能让游子心坚如磐。“可以回去了!”当台当局公告这一消息时,台湾沸腾了,从台北到高雄,从基隆到台中,各地眷村在这一时刻一片沸腾。终于可以回家了,这对于离家40多年的游子们来说自然难以用语言可以描述。

台退役上将夏瀛洲说,那个时候,看到那些老兵们突然注意节俭了,本就收入不高的他们,更显得精打细算。后来才知道,为了回大陆探亲,他们开始攒钱。有些老兵对自己生活要求得特别刻薄,但在准备回乡的行李箱里,塞满了他们买的,却是他们一辈子也不舍得用、不舍得吃的东西,他们说要带回老家去,给父母和兄弟姐妹,要给他们吃给他们用。“其实,大陆遭受多年战乱和饥荒,很多人可能已经不在人世。台湾经济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一直走在亚洲前列,但一些老兵生存状况却并不好。他们中很多人却在坚持活下去,他们活下去的理由只有一个——回乡。有一个老兵,在被抓壮丁前结过婚,有个儿子,来台40年中就一直未婚,后来听别的老兵说他老婆改嫁了。他说他一点也不恨,他感谢妻子帮他抚养了儿子。后来,这位老兵还托人带过几次钱给她.

 

当听到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时,在台湾最南边的屏东一处农地里,十几个正在种菠萝非“中央军”嫡系部队的老兵们,有的放下锄头,一头就栽到地上,抱头痛哭;有的干脆把工具扔了,用也许是他一生中发出的最高分贝高喊着“可以回家了”;也有人半天愣在那没反应。

  两岸探亲:从“老死不往来”到“常回家看看”   

 “想家”夹克衫:台湾老兵的归家梦   

   回家的“使命”——访台湾老人、“感动中国”人物高秉涵   

 

 【编辑策划:黄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