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深度分析
蔡英文终于暴露藏匿最深的“台独本质”
华夏经纬网   2017-06-22 10:40:59   
字号:

    蔡英文在竞选的过程中及上台后,因为自忖其应对复杂政情的驾驭能力有限,不敢像陈水扁那样玩弄权术,大搞系列“台独”分裂活动,推动“烽火外交”,以至被原本对其态度友善的小布什总统视为“麻烦制造者”,更担心控制不了纷乱的政情局面,因而就提出“维持现状”,并声称遵循“宪政体制”及《两岸关系条例》的 定位”,说的比唱的还好听。

  当时,不少人还认为,蔡英文的“维持现状论”,就是既要享受马英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及协商谈判“现状”的好处,又不愿承担马英九承认“九二共识”的“现状”的责任,哪怕这个“九二共识”的内涵,是“一中各表”及 “不统不独不武”的倾向于“华独”,亦即 “中华民国在台湾”。

  然而,不对了。蔡英文不但是连马英九“华独”式的“九二共识”“现状”责任都不愿承担,而且还以强调《台湾前途决议文》,来展示其“中华民国是台湾”式“台独”观。这从她分别委任“台独基本教义派”骨干郑丽君、潘文忠出任“文化部长”和“教育部长”,就可知蔡英文是要在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和教育范畴,“温水煮蛙”式进行“文化台独”和“教育台独”,以荼毒台湾民众尤其是少年儿童,“从小抓起台独教育”。

  实际上,就以教育范畴为例,台湾的中小学教科书必须依照台湾当局制定的课纲编写,写完后再经由“课本审定委员会”审查,审查通过才能让学校采用。本来,台湾历史课纲是采取“本国史”与“世界史”二分法,其中“本国史”呈现的是“中华民族史观”,是符合一个中国原则的。但在陈水扁任内,时任“教育部长”杜正胜推动“同心圆史观”,历史科改采“台湾史”、“中国史”、“世界史”三分法,将“台湾史”与“中国史”切割的做法,具体做法是一九四五年以前的放在“中国史”,一九四五年以后的放在“台湾史”,意指一九四五年以后的“中华民国”已是台湾,以适随陈水扁的“台湾中国,一边一国论”,这是“独台史观”的写照。

  马英九时代微调课纲,意图扭转将“台湾史”与“中国史”割裂开来的做法。但民进党却煽动一些学生到“教育部”闹事,予以阻扰抵制,而致胎死腹中。曾在“国教院”副院长任内,配合陈水扁负责“十二年国教课纲”规划工作的潘文忠,因抵制马英九当局的“微调课纲”,而被调离职务,遭到冷冻,后来被林佳龙聘为台中市副市长,离开“国教院”。

  蔡英文当选为后“组阁”,首先确定未来“阁员”名单的,就是郑丽君和潘文忠两位“台独基本教义派”(在马英九时期进行 “课纲微调”工作时,就是由时任民进党“立委”的郑丽君“踢爆”,而掀起黑风恶浪的)。潘文忠就任蔡当局的“教育部长”的第二天,就宣布 “四大政策”,其第一项就是“废止微调课纲”,亦即推倒马英九意图回复“中国史观”的课纲。就此而言,蔡英文在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其所谓的“维持现状”,不是维持马英九的“现状”,而是维持陈水扁的“现状”。

  这还不足算。因为陈水扁的课纲在历史部份,是将“台湾史”与“中国史”并列的。尽管这已经是“台湾中国,一边一国”了,但“好歹”还有“中国史”存在。但潘文忠走马上任并废除马英九的“微调课纲”后,立即着手研拟的“教育部十二年公教社会领域课程纲要草案”,却走得更远。将原本的“中国史”撤销,并将其内容并入“东亚史”。而且在“台湾史”部分,“摒弃过去以汉人为主轴的思维”,改为“重点放在台湾最近五百年脉络”,并要构建“以台湾为主体的下一代史观”,因而强调台湾是“多元族群”,并将“原住民族”单独成项。在所谓台湾“现代国家形成”内容中,将讨论“台澎金马如何成为一体”及“追求自治与民主的轨迹”,让学生了解国际局势与台湾地位、“日治时期”、战后民主化等。

  这就更是明火执仗地鼓吹“台湾国”了。比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还退了一步,退到 “台独党纲”的最极端。由此,蔡英文的“维持现状”自我撕毁了画皮,蔡英文强调的《台湾前途决议文》退回到“台独党纲”。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十二年公教社会领域课程纲要草案”抛出的时间点。本来,要搞一个“课纲”,的确是要集中人力资源,酝酿和拟制一段时间。从相关资料看,潘文忠似是在宣布撤销马英九 “微调课纲”的同时,就立即进行“十二年国教社会领域课程纲要草案”的拟制工作。经过一年时间的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但在甚么时间宣布,还要看能否发挥最大效益。因此,蔡英文和潘文忠一直没有公布,忍而不发。

  而在巴拿马宣布与台湾当局“断交”,并与中国建交,原本“温文尔雅”的蔡英文气急败坏,暴跳如雷,声称要调整两岸关系政策,并指令陆委会、“移民署”等权责机构草拟紧缩大陆官员入台的法规,除禁止大陆党政军现任人员赴台外,还将明文严管“曾任者”入台。

  也就在此时,被称为“深绿咋舌”的《自由时报》,就曝光了这个“十二年公教社会领域课程纲要草案”了。这就很好地配合了蔡英文“调整两岸政策”的动作,及某些绿营人士叫嚷要“还中国以颜色”的喧嚣。因此,蔡当局此举,被台湾政媒人士普遍认为是对巴拿马 “断交”事件的“报复”。

  不过看来,蔡英文仍是留有一手。不是由政府部门正式宣布“十二年国教社会领域课程纲要草案”,而是透过“放料”给《自由时报》的方式,来作试探气球,避免冲击力过大。而且,在《自由时报》“爆料”后,潘文忠曾经任职,现在是其管辖的“教育部国家教育研究院”的人员就连忙声称,这只是草案,未来还有课发会、公听会及课审会等很长程序要走,最后呈现出来会是什么样貌,目前难以推测。

  但是,联系到蔡英文上台后,一方面拒绝承认“九二共识”及其“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核心内涵,另一方面立即“废止课纲微调”,此后又连续推动“去蒋(介石)”、“去孙(中山)”、“去孔子”等行动,并且拒绝祭拜黄帝陵、降格郑成功祭典、取消“七七事变”纪念活动等系列“去中国化”的行动,也就已经明确地左证,这个“去中国化”的“十二年公教社会领域课程纲要草案”,已经是铁证如山,不容狡辩,什么“尚未定案”,骗得了谁?!

  就此而言,蔡英文的“维持现状”,可能就要中止结束。即使不是像李登辉公开宣布“戒急用忍”、“特殊两国论”,陈水扁宣布“一边一国论”、“终统废统”那样激烈,也将会是使用 “阴柔”的手法,彻底“向中国告别”。--要知道,“特殊两国论”就是蔡英文本人奉李登辉之命拟制的;而且她在陆委会主委任内,党陈水扁说是打算承认“九二共识”时,竟然“以下犯上”,公开声明没有“九二共识”。现在,她终于把在心里隐藏得很深的“台独”本质,暴露出来了。

来源:中央日报网络报 www.cdnews.com.tw (www.cdnews.biz)

 

责任编辑:黄杨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国民党:蔡英文别再消费亡者 做点正事可以吗?
·小英一场会二度发火 台名嘴:为面子不为苍生之苦
·言论自由倒退? 批蔡英文脸书帐号遭海量检举停权
·蔡英文自称是做事的人? 网友打脸:搞事的人
·蔡英文身陷赖清德、柯文哲之夹击
·小英是不会包粽子的婆婆 沈富雄巧喻蔡当局施政状况
·蔡英文的“承担”让台湾民众惴惴不安!
·蔡英文宜兰视察遭闹场 叶毓兰:蔡不配这个位置
·宜兰施政规划缺经费 蔡英文:机会是给准备好的人
·赴宜兰新福宫参拜祈福 蔡英文盼乡亲支持前瞻计划
·谈改革 蔡英文:作为台湾地区领导人 压力我扛
·蔡英文宣称最支持警察 网友讽:让人毛骨悚然
·蔡英文最挺警察? 台学者:别成诈骗王国女皇
·台湾媒体人:蔡英文没一件事做到了“维持现状”
特别策划
  更多
    3月5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
    直球,有态度!【We Talk 两岸大咖堂】VOL.2
聚焦台岛
  更多
    
    
台岛夜话
  更多
·董拔萃:携手为国家谋统一为民族谋复兴
·民进党自制两岸危机,终将失去台湾多数民意
·加入CPTPP 民进党“出来混,终究是要还的”
·王昆义:民进党开辟CPTPP两岸新战场
·高市早苗和蔡英文视频会谈 是一计借东风
·挺台成显学? 岸田文雄“鸽转鹰”对决高市
·蔡英文所谓“邻国论”注定仅是”昙花一现“
·“驻美代表处”更名? 台湾小心被美国当枪
·驻外单位正名 民进党又再贩卖“芒果干”
独家评论
  更多
·“九二共识”再起:“朱上江下”预示着积极
·途穷与路转——后疫情时代两岸教育交流再思
·台军若参与环太军演 也难防卫台海安全
·【评,不平小组】是“塔绿班”,不是“塔利
·台湾发展长程飞弹的地缘因素
·朱立伦当选首要任务重在党的团结
各抒己见
 
·台军8人验出一级毒品反应 高层驳斥:因吃了
·多包毒品被发现,是否代表军中吸毒已是普遍现
·从霸凌致死、虐狗到毒品泛滥,台军纪为何生锈
·力拼司法改革 蔡英文决定亲任司改会议召集人
· 目前看,连续的人事问题已经冲击到蔡英文的
·有人说蔡女士被深绿胁持,那么她还算是绿营的
台海视点
  更多
台海视点388期 赖清德为军公教加薪
·台海视点387期 赖清德就职“行政院长”
·台海视点386期 林全请辞"行政院长"
·台海视点385期 台当局欲删减文言文
·台海视点384期 吴敦义任国民党主席
·台海视点383期 全台大停电惹议
·台海视点382期 张柯会带来两岸契机
评论排行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图片新闻   更多
  精彩视频   更多
台海评论
台岛夜话 | 台海七日谈 | 特别策划 | 华夏视点 | 媒体链接 | 深度分析 | 网友评说 | 经纬观察 | 台海热点透视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