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 大陆
西藏军区某合成旅侦察营营长马乾:砺剑云端
华夏经纬网   2021-02-25 10:23:14   
字号:

    砺剑云端

  ——记西藏军区某合成旅侦察营营长马乾

  “要找马营长,得去训练场。”在西藏军区某合成旅侦察营,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不少单位过节,除了战备拉动,官兵们休息时间就是“吹拉弹唱,打球照相”。去年五一劳动节,马乾给官兵们的提议是登顶营区附近那座海拔5100米的雪山,还声称“五一节征服五千一,岂不是人生快事”。

  马乾的热情点燃了身边的战友,倡议立刻得到全营官兵的响应。此后,侦察营便留下了“训练过节”的传统。今年元旦,马乾又组织了一场“征战2021” 20.21公里越野跑活动,官兵们还是争相报名。

  过去的近10年间,马乾担任过西藏军区某旅作训参谋、军区机关参谋,组织和参加过多场演习,走遍了军区内的每一条边防线。2019年年底,在任职某合成旅侦察营营长后,马乾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基层带兵人”。

  用马乾的话说,“以前在地图上画个箭头,代表让一支队伍去到哪里。现在成为这个箭头,要想办法带着这支队伍克服途中的艰难险阻,走到终点圆满完成任务。”

  “他总是风风火火的样子,好像有用不完的精力。”侦察营排长李胜鑫说。去年夏天,海拔4500米的高原上河流刚刚解封,马乾就带领全营官兵创造性地展开了一项新的训练课目:牵引横越。

  这是驻藏部队公认的“危险”课目。高原上天气多变、地形复杂,依靠一根绳索横渡水温接近零摄氏度的河流,难度可想而知。

  “你觉得安全简单的,敌人也知道,有什么优势可言?只有掌握敌人想不到、做不到的本领,打仗时才能出奇制胜。”训练第一天,刚刚解冻的河水冰冷刺骨,流速达到4米/秒,马乾将牵引绳系到腰间,第一个跳进河中。

  李胜鑫看到,湍急的河水中,全副武装的马乾摇晃不定,身上的绳子被冲成一道夸张的弧形,岸上的战友都替他捏了一把汗。马乾没有停步,他跌跌撞撞地向前走去,最终成功将牵引绳挂在对岸的巨石上,指挥官兵顺利渡河。

  马乾从军区机关来到侦察营任职时,官兵们对他的第一印象是“戴着眼镜,说话条理清晰,一副斯文相”。

  “就是个‘书生营长’。”不少官兵这么认为。那一年的年终考核,因为担心马乾身体素质不过关,又恰逢报名即将截止,营里就没有让他参加。这让马乾心里很不是滋味儿。从那时起,他开始像新战士进入新兵营一样训练自己。晚上练习跑步,午休时则劈柴锻炼上肢力量。

  过了几个月,马乾的手上长满厚厚的茧子,营区锅炉房外的柴火堆成了山。2020年3月,旅里又一次组织考核,马乾以全优成绩拿下全旅第一,让侦察营官兵刮目相看。

  读军校时,马乾学的专业是炮兵,到营里任职,侦察专业要从头学起。为了尽快成为合格的侦察兵,他从每个连队找来一名士官班长做“师傅”。遇到不会的问题时,就捧着书跑到班排宿舍去一一请教。

  李胜鑫就是马乾的“师傅”之一,他评价马乾是自己“带过最认真、最刻苦的‘徒弟’之一”。学习开侦察车时,平时4人一车组完成的操作,马乾要求自己“一个人独立完成”。有时车内空间狭小,遇上繁琐操作,手忙脚乱的马乾常被撞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但他从不在意,只关心“怎么能操作得更快一点”。

  “作为一个带兵人,如果自己专业不过关,只会纸上谈兵,怎么指挥打仗?”马乾说,“上了战场,指挥员喊的应该是‘跟我上’,而不是‘给我上’。”

  官兵们开展滑降训练时,马乾发现按照以往要求,动作都是“头朝上,脚朝下”,虽然能保证安全,但容易产生盲区,看不全地面情况。为了让训练贴近实战,他自己率先尝试“头下脚上”的方式。1个多月时间里,马乾的裤子磨破了几条,练得最狠的时候,大腿都磨破了皮,鲜血直流。熟练掌握这一动作后,马乾开始在全营推广,直到所有官兵都掌握这种更好的训练方法。

  武装泅渡也是马乾组织展开的新训课目之一。过去,在高原上,这一课目多为特种兵的专有训练,但“侦察兵要深入侦察、隐秘渗透,也要掌握各种行进方式”。于是,马乾自掏腰包,租借驻地其他单位游泳池给官兵们训练。

  到了真正下河时,原本计划在中午进行,因为中午河水温度相对较高。但几次训练之后,马乾发现“阳光下渡河更容易被敌人发现踪迹”,便专门挑选背阴处的河段展开训练,“越暗越好”。

  “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这是马乾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如今,马乾已带队创下了武装泅渡海拔4500米高寒湖的军区纪录。

  任侦察营营长1年多时间,马乾白天组织训练,晚上研究战术战法,他信奉“从战争中学打仗”,了解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革命先辈在前线挖猫耳洞作战、居住,马乾特意在一次野外驻训任务中,带领官兵到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挖洞过夜,训练生活了两天两夜。

  “侦察兵是‘雪域鹰眼’,就要‘上天、遁地、下水、入夜’,无所不能,无所不练!”马乾笑着说,这是自己练兵的“八字真诀”。

  2020年8月,他组织了一场为期两天的渗透全流程演练,将所有新训课目串联在一起,模拟战时侦察行动。他在全营范围内选拔尖兵组成小队,又特意多方联系,请来北京奥运会珠峰火炬手、8次登顶珠峰的旦增,为官兵现场讲授攀登雪山的技巧。

  这一次,他们的目标是翻越海拔6094米的廓琼岗日雪山。马乾清楚地记得,行动是深夜3点开始的,小队一行23人,每人背负30公斤重的武器装备和生活物资,手握冰镐、冰爪等登山设备,趁着夜色向茫茫雪山“隐秘”进发。

  马乾是侦察小队中年龄最大的队员,超高的海拔让队员们严重缺氧,马乾带领队伍控制步幅、匀速前进,为了让官兵们在登顶后仍有余力“战斗”,他带头采取“8字步”“交叉步”行走,以利于保存实力。队员们渴了就抓一把雪吃,累了就嚼干辣椒提神。冷风吹过,衣服里层被汗水浸湿,外层却冻成了盔甲,“一砸砰砰响”。

  登顶稍事休息后,他们又继续前进,展开武装泅渡、水面射击、牵引横越、滑降等课目训练。就是在这一次,他们创造了泅渡、横越海拔4500米以上天湖的先例。

  尽管中途休息时,马乾经历了入藏以来最严重的高原反应:呕吐、头晕、呼吸困难,几乎吐出胆汁。但如今回忆起来,马乾觉得身体上的不适不值一提,他只感到兴奋:“只有勇闯陌生雪域,才能消除打仗盲区!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在马乾看来,带兵打仗不能光靠嘴说,“说得再多不如带头冲锋一次”,“让官兵们在任务中产生获得感,在战斗中形成战斗力,才能带好兵,打好仗。”

  在马乾的口袋里,一直揣着一个小笔记本,里面记录着营里每一名官兵的日常表现,谁任务完成得好,谁训练成绩突出,都会被收录其中。评功评奖时,马乾便以此为重要评判依据。

  “现在人人都在心里树立起任务导向,争着抢着执行任务。不会因为地域陌生、课目陌生而产生顾虑,反而盼着多来点儿新训课目。”李胜鑫明显感觉到,侦察营“变”了。

  2020年春节期间,马乾带领侦察营官兵参加了一次墨脱边防线巡逻任务。这还是他任军区参谋时向机关提出的建议,提倡所有作战部队参加边防巡逻,实地了解边境详情。此外,在马乾倡议下,旅党委每周组织交班会,都会通报“国际军情”,让身处雪山峡谷的官兵擦亮“世界眼睛”。

  2010年军校毕业时,马乾放弃了留校执教的机会,坚持选择来到西藏,理由是“想到最艰苦的地方领兵打仗、保家卫国”。如今,11年过去了,马乾的信念更加坚定。

  去年春节的边防巡逻任务中,马乾和战友们在墨脱雪山中的哨所里度过了除夕。任务期间,他跑遍了周边所有边境线,撰写出17条道路的侦察报告。

  “在这里能真正感受到保家卫国的意义。”站在祖国边境线上的那一刻,马乾激动得热泪盈眶,“西藏就像我的第二个家。驻守在这里,一家不圆万家圆,我无怨无悔。”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晏良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2月25日 06 版

 

责任编辑:胡光曲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最新酷图
  更多
兵器大观
  更多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热点新闻排行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网上谈兵
  更多
军事观察
  更多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战争回顾
  更多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精彩视频   更多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