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 大陆
人在堤在 向险冲锋
华夏经纬网   2020-08-24 14:26:25   
字号:

    今年夏天,面对肆虐的洪水,东部战区空军地导某营迅即抽调50名官兵组成抗洪任务突击分队,在南昌市新建区固守堤坝25个昼夜,先后15次紧急执行急难险重任务,全力排除20余处险情,以“洪水袭来我作堤”的无畏担当,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

  这本就是一支英雄的部队。在1998年抗洪中,该营所在单位被原四总部评为“抗洪抢险先进单位”,荣立集体二等功。

  官兵们的抗洪抢险事迹感动了一位青年。8月5日,得知该营完成抗洪任务回撤的消息,新建区高考生涂杰本想赶去送行,但部队已经撤离。在某小学黑板上,官兵们发自肺腑的留言寄语,让填了多个军校志愿的涂杰热血沸腾。他通过视频告诉该营官兵:“我要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保家卫国!”

 

  党员带头 坚守一线

  入夏以来,受赣江流域持续降水及鄱阳湖洪水倒灌等影响,赣江北支南昌段水位暴涨。7月11日11时许,大雨初停,南昌市新建区廿四联圩大堤上温度高达40摄氏度,闷热异常。该营执行任务官兵兵分两路,教导员曾友平带着党员骨干下河堤,在临水侧铺设防浪布,某连指导员蒋旭辉带领其他官兵在联圩边挖沟渠。官兵们与时间赛跑,个个汗流浃背,赶在洪峰到来前完成防御加固任务。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五星圩段出现泡泉!”距离险情最近的蒋旭辉带着官兵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洪水裹挟着泥沙从几个泡泉点喷涌而出,那么大的洪水,不少官兵都未曾见过。”蒋旭辉说。

  “我水性好,我先下!”刚入党不久的中士单良当即请战。一个、两个、三个……党员骨干们紧随其后跃入水中,迅速在一个泡泉附近筑起一道人墙。运送沙袋的官兵们,扛着50余斤重的鹅卵石编织袋,来回奔跑在200多米长的泥泞水田里。经过6个小时鏖战,官兵们成功堵住4处泡泉。

  7月14日5时,天刚放亮。接到南昌市联圩镇前洲村芦洲渡口突发跌窝险情后,官兵们火速赶赴一线。

  芦洲渡口大坝一侧出现一条长约10米、宽3米的坍塌带,堤上的水泥路下方被洪水掏空,洪水裹着泥浆急速涌出,大堤下方出现跌窝,若不及时翻填封堵,极易发展成决口。

  确定方案后,蒋旭辉第一个跳下齐腰深的泥水坑,几名党员紧随其后跳入。泥浆和洪水搅作一团,淤泥直接淹没膝盖,官兵们每挪动一步都异常艰难。他们拼尽全力,将一个个沙袋垒成封堵洪水的墙。

  “在抗洪抢险战场上,党员就是冲锋的旗帜。有他们在,我们就有底气!”列兵陈飞翔在日记中写道:“当时大家体力快速消耗,已经筋疲力尽,但一想到身后的8万多群众和18万亩良田,身上仿佛就有用不完的劲儿!”

  危险面前冲得上,关键时刻显党性。该营先后有8名战士在堤坝上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连续作战 处置险情

  “00后”列兵涂超,因为长时间浸泡在洪水中,他的腿上起了湿疹,医生嘱咐他千万不能再下水了,但他仍然坚守一线。“再多搬一袋,再跑快一点,绝不能被当作是个病号!”涂超说,险情面前,守大堤就是守阵地,一名战士怎能轻易下火线。

  连续作战,人在堤在。该营抗洪抢险官兵平均年龄只有25岁,双脚被洪水泡得发白变形,胳膊脖子被晒得黝黑爆皮,但他们肩负重托,越战越勇。

  列兵陈毅伟今年刚满18岁,是该营年龄最小的抗洪抢险战士。7月14日,连续奋战6个小时排除跌窝险情后,陈毅伟随即申请转战封堵泡泉任务,直到22时任务结束。这一天,他在堤坝上连续高强度奋战14个小时。

  “在我们营,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返回临时驻扎营区休息的路上,陈毅伟很兴奋。他年龄虽小,骨子里却有无限潜能。其实,在上堤抗洪的第一天,陈毅伟就跟着班长跃入齐腰深的洪水中,同战友们用身体筑起一道人墙,连续7个小时处置险情。

  7月的廿四联圩大堤,烈日炎炎,该营官兵挖掘导渗沟1200多条,装运沙袋5万多个,一次次成功战胜洪水。

  洪水不退 官兵不退

  7月20日,大雨滂沱。南昌市新建区廿四联圩联庄村段堤坝受雨浪冲刷严重,随时可能发生塌方,附近5万多名群众、10万多亩良田面临严重威胁。

  这场暴雨从19日晚上开始,持续了十几个小时。铺设堤坝防浪布,能有效防止塌方险情出现,但铺设任务只能靠人工下水完成,加上天气恶劣、洪水较深,危险系数极大。

  “雨太大了,再等等吧!”狂风暴雨之中,带路的向导和周边群众一再建议准备下水铺防浪布的官兵。

  “突击队员,跟我下水!”得到指挥员的允许后,三级军士长徐康乐带领大家迅速做好安全防护工作,纷纷跳入洪水中。雨急风大,堤陡路滑,洪涛卷起的浊浪令人生畏,但不能阻挡抗洪官兵的战斗步伐。

  “沙袋固定在防浪布底端,埋入水中压实……”徐康乐一边提醒战友,一边冲在队伍最前面,荡起的污泥溅满全身。

  在水下放置石袋固定防浪布的过程中,下士王安忆突然感到掌心一阵刺痛。等他抽回右手,只见鲜血从伤口中流出。他咬咬牙没吱声,继续战斗。

  堤上,装填运输组源源不断将石袋抛给洪水中的战友。列兵张佳宁、熊乐翀每次肩扛两个石袋,在60米长的大堤上往返奔跑。官兵们通力协作、连续奋战,仅用4个小时就完成了200多米的防浪布铺设。

  “解放军来了就能顶得住,有部队在我们就安全了!”当地群众称赞道。(记者 倪光辉)

  (迟玉光、林文贵参与采写 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胡光曲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陆军某舟桥旅重舟一营:“抗洪智能团”是怎样炼成的
·第77集团军某旅救援机组转运受灾群众见闻:再闯“水上孤岛”
·洪水肆虐,向险逆行,人民子弟兵倾力守护
·从洪水里的生死营救到成功转出ICU 95后排长冒小驰的“重生”来之不易
·军人的誓言,永远不变!
·迷彩摆渡人——四川省抗洪救灾一线见闻
·“我是党员让我上!”这位“硬核”班长洪流中托举生的希望
·抗洪英雄部队22年后再集结
·加固子堤——基础牢固方能不惧风雨
·四川省军区——挺进“孤岛”大救援
·西部战区空军某预备役高炮师——兵分四路护合川
·第77集团军某旅——紧急驰援五一村
最新酷图
  更多
兵器大观
  更多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热点新闻排行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网上谈兵
  更多
军事观察
  更多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战争回顾
  更多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精彩视频   更多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