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 大陆
于新:十年操作零失误 驾驶无人机逐梦天空
华夏经纬网   2018-10-08 09:08:24   
字号:

【奋斗有我】于新:十年操作零失误 驾驶无人机逐梦天空

  央视网消息:时至今日,于新还能清晰地回想起来,去年他参加某飞翼式布局隐身无人机首飞试验任务的时候,那种兴奋的感觉。

  在这次任务中,他在现场的工作是最少的一次,少到什么程度?他只在无人机起飞的准备阶段,输入了几个数据,按了几个按键,后续这架无人机就自主完成了其余工作。

  当时于新坐在控制台,看着摄像机回传的无人机飞行画面:笔直的沿着跑道中线起飞,平稳的飞向天空,跃过高山、跨过河流,最后又稳稳地降落在跑道中线上,那仿佛是一架有生命的无人机。

  该型号无人机是于新参与的无人机型号中,自主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其中80%都是新技术,部分技术突破在世界范围内属于首创。

点击进入下一页
于新和同事在模拟飞行器前

  十年操作零失误 百次试飞保安全

  于新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无人机技术研究所的一名无人机操作员。

  航天三院无人机技术研究所承担着军品与民品无人机型号的研发、生产、飞行保障任务。在无人机飞行试验过程中,同事们都愿意把试飞保障工作交给于新,这份难得的信任来自于他“十年操作零失误”。

  试飞试验是个周期长而又繁琐的工作。“这是非常严谨的一个过程,要求我们要操作及时、准确。每次试验前都要详细核对本次试验型号的技术文件,熟悉本次试验内容与操作流程,多做模拟演练,针对每次不同的试验预估试验结果,设想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应对方案,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就坚决不能上岗,坚决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做大型无人机飞行试验之前,都要百余次试飞小型缩比机,来验证它的飞行能力。“这个时候,几乎每天都要飞行一次,精神损耗确实挺大的。”

  为了熟练完成每一个动作,要熟悉操作台上的每一个按键,使用操纵杆要如同使用手指一样灵活,于新反复练习,把它们融入到了本能反应之中。闭上眼睛,听别人报数据,他也能够做出相应的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来完成无人机的飞行控制。

点击进入下一页
于新和团队在野外作业

  一腔航空情怀 踏遍戈壁荒原

  无人机试飞区域,人迹罕至。

  脚下没有正常行走的路,一望无际全是沙漠,“可以说就像站在海边看海一样,只是颜色不同,那是一片黄海”。

  于新经常断断续续出差,最长连续四个月没有回家。“这种苦可能也是我们这个行业中所必须经历的,我们不可能在城市里从事这项工作。工作需要我们到这里,不是我去,也会有其他人去。那么我做,为什么不行?”

  2017年8月,于新团队接到了一个紧急任务,要求在内蒙古草原中回收一个直径小于0.3米的目标物体。任务难度很大,时间紧迫,任务范围内生长的草较高且茂密,而且禁止车辆和大量人员行走,仅在边缘有几条土路和允许4个人进入草场,人员入场辨别目标搜寻视野有限。目标物体的最大俯视面积很小,需要在超高分辨率的航片上才能辨别,因此要求无人机飞行尽可能地接近地面,而任务区域有高差的问题,且存在风力发电机等空域障碍物,对飞行航迹的精准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又需要兼顾航摄成像的问题,情况复杂。

  于新根据任务要求结合实际环境制定合理搜寻方案。按重点区域、扩展区域进行划分,无人机航摄与地面人员入场辨别目标同步进行。细化无人机飞行航迹,降低高度,使得无人机正摄覆盖任务区域面积尽可能的增大、完整,规避高度上可能造成风险的障碍物,根据航片成像情况调整航摄参数,同时采取“回字形” 缩小了航迹间距,使得在无人机飞行安全的前提下取得更加清晰的航片。

  通过整个保障队伍的共同努力,仅用了四天就找到了目标物体,成功回收,赶在时间节点前完成了任务。

点击进入下一页
于新和家人在一起

  十年磨一剑 砺得梅花香

  为了让新加入的队员能够快速适应岗位,于新积极主动给大家进行技能培训,从理论到实操,从基本操作到特殊技巧,给大家创造了很多实际上手的机会,加快了学习进度,特别是航模飞行与真机任务讲解,最为有效地增强了新队员的理解与动手能力。经过几年的发展,试飞队已由最初的五个人发展到现在的二十多人。

  冬日严寒,夏日酷暑,从未能阻挡于新带领试飞团队完成各项无人机任务,他从未因个人原因耽误工作,更多的是带病坚持工作、舍小家为大家的长期在外坚定地完成各项任务,随时准备应对下一个任务,再出发。

  于新的儿子现在三岁多,等他再大一些的时候,于新也会带领他去接触航模。如果孩子对航模、航天有兴趣,他也会支持儿子成为航天家庭的一员。

  (联合出品/央视网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无人机技术研究所 视频/韩雪 文/刘禛)

 

责任编辑:胡光曲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百岁老人刘杰的核工业情结
·中国军工大省山西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推动转型升级
·追寻中船重工第七六○研究所抗灾抢险群体的生命印记
·中船重工第七六○研究所抗灾抢险英雄群体掠影
·中国最早地空导弹总体设计部为科研员工举办集体婚礼
·天山脚下的父女军工人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担当科技强军重任
·以智慧汗水监造“国之重器”
·追忆“东方巨响”的壮阔历史 “两弹一星”之旅现精神
·雷霆万钧的野战火箭研发背后,有这样一段故事
·港媒:中国解决发动机难题 到2025年造200架歼20
·“两弹元勋”邓稼先铜像安放仪式在四川绵阳举行
最新酷图
  更多
兵器大观
  更多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热点新闻排行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网上谈兵
  更多
军事观察
  更多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战争回顾
  更多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精彩视频   更多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