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 大陆
军工“草根”创客,如何激活一池春水
华夏经纬网   2018-08-17 13:36:35   
字号:

来一场“草根”创新的革命

■董志鑫 韩秋 王正旭

午夜12点,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军工厂军械组组长陈凯做了一个赌气的决定——“开伞器调整工装”这个项目不做了。

在过去的4个小时里,陈凯绞尽脑汁画出了一沓图纸,最后发现设计存在一处致命的“硬伤”,这意味着所有图纸变成了废纸。

为了这个创新项目,陈凯已忙活了大半个月,却没有找到突破口。那一沓图纸就像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他喘不过气来。此刻,他只想躺在舒适的床上美美地睡上一觉。恍惚间,一个灵感涌现,他猛地从床上蹿起来,再次坐到电脑前……

这是发生在今年年初的事。陈凯在创新项目分享会上把这段心路历程公之于众,脸上露出了笑容。这个项目攻关的曲折过程,加上陈凯绘声绘色的讲述,让这个题为《那一次,我差点放弃》的演讲,引起了强烈反响。这是创新项目分享会开办以来,该厂飞机调试试验中心党支部书记马辉提起最多的一次演讲。

近段时间,该厂越来越多像陈凯一样的“草根”创客登上了创新项目分享会讲台,讲述自己的创新历程,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这些创新项目是马辉带领大家从日常的生产实践中挖掘出来的。马辉对创新有种别样的痴迷,一直在尝试开展群众性创新工作,这个创新项目分享会就是他的“得意之作”。

令人欣喜的是,创新项目分享会连续开办了几期,企业的创新氛围越来越浓。休息时组队打游戏的人少了,下班后继续加班钻研的人多了。

这正是马辉想要的效果,但他的“野心”不止于此。他并不满足个别人的改变,他想要激活“草根”创客这一池春水。

“用万众创新的涓涓细流,搅活那一潭‘死水’”

在明亮的车间里,笔者见到了一身工服的马辉。此时创新项目分享会正在准备半年成果发布,他组建的筹备组已经奋战了几个昼夜。

看着满头大汗的马辉,笔者问他:“这么拼,为了什么?”

“以前我们的创新环境就是一潭‘死水’。”说着,马辉便讲起了一段难忘的往事——

那是一个异常寒冷的冬天,马辉带领机组维修成员在外场做飞机起飞检测准备。各项工作已经完成,但是飞机状态标识纸还没有撕掉。

凛冽的寒风中,机组长宋清玮举起被冻僵的双手,费力地擦拭着残余的胶迹。擦了足足半个小时,飞机机头上仍然留下了两条黑色的印记。

这两条黑色印记不仅留在了飞机上,也留在马辉的心里。手挨冻可以克服,但每次要花这么长时间擦拭印记,影响工作效率,擦不掉的印记直接影响到战机形象。

马辉回到办公室一问才知道,原来飞机状态标识纸从使用到现在,整整8年时间,这个问题就没人解决过。

一个显而易见的小问题,却没人想到去解决,这是为什么?

马辉惊讶之余进行了一项小调查。他发现单位的职工对创新并不“感冒”,大部分人认为“创新离自己太遥远,伸不上手”;有人觉得“创新不创新,赚钱都一样,何必自讨苦吃”;也有人感到“有时会有创新的想法,但怕冒尖出丑,费力不讨好”。

马辉明白,小问题不解决,积少成多就会演变成大问题、大隐患。

解决问题的关键,离不开人才,离不开基层创客。厂里人才梯队合理,既有经验丰富的老职工,又有理论扎实、思想活跃的年轻大学生,只要正确引导,想搞创新并不难。他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搞一个创新项目分享会,给人才搭建一个平台,培养创新的土壤,用万众创新的涓涓细流,把原来的一潭“死水”给搅活。

说干就干。马辉组织第一次项目分享会时,有些闻讯而来的职工不明就里,还带着教育笔记本。

马辉第一个登上讲台,抛出了他的第一个问题:飞机状态标识纸的问题怎么解决?

一石激起千层浪,当天午休时的活动室没有了平时打手游的喧嚣声,大家讨论起这个问题。有人说用酒精擦,有人说用退漆液擦,也有人说用专业的除胶剂……活动室一时间“炸了锅”。

不到1天的时间,大家就给了马辉一个完美的方案——将原来的纸质状态标识改为新式塑料纸,第一个提出设想的职工甚至做了一个缩小版的样品。新式塑料纸撕起来很方便,而且无胶迹残留。

大家解决问题的速度让马辉吃惊不已:存在8年的问题1天时间就搞定了。

当拿出样品的职工乐滋滋站在台上分享自己的成果时,马辉更加坚定了一个想法——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除了引导,他们更需要氛围和舞台。

马辉期待创新项目分享会能够达到3种效果——拉近职工与创新的距离、提高职工创新的获得感、鼓励大众创新的百花齐放。

除此之外,马辉还想通过创新打造一个让大家展示自我、实现价值的平台。“毕竟厂里这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尤其是重点大学毕业的新人,在工作中有很多创新好点子。”马辉说。

参加过创新项目的新人李瀚告诉笔者:“有了这个分享会,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不怕说错了丢脸,就怕没有能够畅所欲言、讨论展示的机会。”

 

责任编辑:胡光曲

共2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各地惠军工程积极开拓社会化拥军“创新之路”
·陈和生:打造国之重器 71岁奋斗不止
·韩珺礼:一位野战火箭专家的和平大爱
·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成为:信息领域探路人
·央视曝光新型坦克穿甲弹 外形首创威力翻倍
·中国为何建设超级计算机?未来战争没它不行!
·“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甘做祖国力学事业的铺路石
·外媒关注中国成功试飞高超音速飞行器
·李屹东:“翼龙”绝杀千里之外 他却这样谈创新
·温刚任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董事长 尹家绪不再担任
·“中国军工神器”隐居昆山小公园
·韩珺礼: “培育”又准又狠的火箭弹
最新酷图
  更多
兵器大观
  更多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热点新闻排行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网上谈兵
  更多
军事观察
  更多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战争回顾
  更多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精彩视频   更多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