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 军事文艺
征途激荡英雄战歌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创作始末
华夏经纬网   2020-11-05 16:42:02   
字号:

鸭绿江畔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内,陈列着一张信笺:红格竖排,蓝黑色墨水字迹,在已经发黄的左上角,标注着“稍快,雄壮有力,充满信心”。

这件珍贵的文物,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手稿。

这是一首为英雄谱写的歌曲,是伴随勇士们奔赴战场的铿锵旋律。谈起抗美援朝,人们都不由得会想起、甚至唱起这首排山倒海、响彻云霄、气势恢宏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这首歌曲调激昂,雄壮,进行曲式;歌词洗练,准确,催人奋进。无论词或曲都给人以勇往直前、锐不可当的力量。就是如此简短、简练的一首歌,却凝聚起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强大力量,激发起几万万同胞共同的爱国热情。这在世界音乐史上亦非常罕见。岁月峥嵘,70年过去了,如今的人们仍被这首歌的铿锵旋律所震撼、所激励、所感染。

歌曲的词作者麻扶摇,当时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炮1师5连的政治指导员,生于1927年,创作这首歌词时,年仅23岁。曲作者周巍峙,当时任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生于1916年,创作这首歌曲时也才34岁。信笺上的标注,便是周巍峙所写。

这首歌创作于1950年,我是听着它长大的。当听了无数次、唱了无数次后,我对词曲作者充满了敬意和爱戴。他们怎么能写出如此贴切的词与曲,让几万万同胞的心跟着它的旋律一起跳动,使整个民族都跟着一起沸腾呢?有一天要是我能够亲眼见到词曲作者,那该多好啊!想着想着,我还真就如愿以偿了。若干年后,我有幸因工作的关系见到了他们其中的一位,曲作者周巍峙。

周老很早就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音乐家。1934年至1937年,他在上海从事左翼文艺活动及进步出版工作,任中国音乐家协会执行干事,组织领导群众音乐团体从事抗日救亡歌咏活动,在工人、学生及店员中开展革命工作。抗战期间,他创作出大量抗日歌曲及合唱作品,如《前线进行曲》《上起刺刀来》《八路军和孩子》等,还参与《两年间》《相信谁》《不死的老人》等歌剧的创作。他20岁的时候,编辑出版了第一本救亡歌曲集《中国呼声集》,产生很大影响。1939年,23岁的他指挥演出了《黄河大合唱》。长期的艺术实践,使他的艺术才华不断提升。正是有了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创作积累,他后来才可以写出惊艳四方的旋律。

他每次来昌平或是我去他家里,我俩都要聊上一阵子:聊文艺,聊创作,聊他在延安时期的点点滴滴。其实我最想听、最想了解的,还是他那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创作过程。因为这首歌已经渗入到我的骨髓里,怎么听也听不够,常听常新。有一次,我到他家里看他,实在抑制不住,便切入了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创作的话题。

当时我问他,这首歌曲的创作,是不是上级给的任务。周老很严肃很认真地回答我说:“这完全是发自我内心的创作诉求,完全是自觉的。当时战争箭在弦上,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我也是中华儿女其中的一员,所以必须要第一时间做出应有的反应。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义务和担当。”

我曾经有个疑惑,志愿军出征时为了保密,渡江的时间是每日黄昏至翌日4时,部队是在夜间悄无声息进入朝鲜境内的。这样还怎么唱着这首歌行军呢?

那天,周老给了我答案:“艺术很多时候是人们心性的诉求与表达。你要闭着眼睛细细感受和体味部队入朝的画面。这首歌的创作是抽象出来的精神象征,是一种民族大义的情感宣泄,是对向我们发动挑衅和侵略的敌人的猛烈回击。不管我们釆取任何途径,以什么方式入朝,我们全体中国人民和英勇的志愿军战士都是以这样一种姿态去直面敌人、与敌人较量到底的。”

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首歌曲?周老端起杯子喝了两口水,仔细回忆起了当时的创作过程。

“首先是这歌词,当时是以诗的形式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太打动我了。作为曲作家,我们的创作大多是按词谱曲。词曲对撞产生火花,这个火花就是灵感。一度创作的歌词,对二度创作的谱曲至关重要。一方面,词中的写作对于歌曲的形式有着前提性意义;另一方面,曲的写作,又对歌曲的成功与否有着决定性意义。互相配合好了,才能共同打造一首词曲高度融合的歌曲。”

关于这首很打动他的诗的诞生细节,周巍峙是很久之后才陆续知道的。

1950年秋,麻扶摇所在的炮1师25团成为第一批入朝部队。“雄赳赳,气昂昂,横渡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华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鲜,打败美帝野心狼!”在10月初的动员大会上,麻扶摇挥着拳头,高声呼喊出了他自己写的这首誓词,激情澎湃,掷地有声,赢得了战友们最热烈的掌声。11月中旬,新华社记者陈伯坚到前线部队采访,发现了这首誓词,认为它主题思想明确,战斗性强。于是,陈伯坚在战地通讯《记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几个战士的谈话》中,就把改动了几个字的这首诗放在了文章的开头部分。1950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了该通讯,并在大字标题下,醒目地登出了这首誓词,说它是前线部队指战员的强烈呼声。

“那一天,当我看到《人民日报》刊登的这首诗以后,一下就被震撼了。诗的内容没有几句,但字字分量都很重。它让我感到非常激动,浑身热血沸腾,好像自己就是一位即将‘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看着看着,我便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几十年后,周老回忆起当初的情形,仍难掩激动之情,“那时,整个国家刚刚从战争中走出来,我们对战争的体验仍没有淡忘,对解放军的战斗生活很熟悉。党中央决策英明,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我们文艺工作者该做的,就是将文艺作武器,把官兵气势焕发出来、调动起来,凝聚起人心和力量。这一切为我的创作提供了大的背景。”

11月26日下午,周巍峙在北京田汉同志住处参加《人民日报》《新华半月刊》两个单位召集的作品研讨会,在别人汇报发言的时候,他的思绪就转到这首诗上来了。周老说:“我的脑子完全被进行曲的旋律占领了。我一边小声哼哼着,一边用手在桌子下面打着拍子。反复几次后,灵感一下出来了。我心里说:‘有了!有了!’然后快速用笔将谱子标了出来,总共也就用了半个小时的工夫,完整的曲子就出来了。过后我又在个别的音符节拍上进行了细微调整,就这样完成了这首歌。”

创作中,他把诗中的句子“抗美援朝鲜”改为“抗美援朝”。这首作品以诗中最后一句“打败美帝野心狼”为题,于1950年11月30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后来,一家杂志评论这首歌曲,说它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斗进行曲。周巍峙受到启发,便将歌名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我望着这位文艺老兵,一种深深的感动和敬佩油然而生。这首歌曲虽然创作只用了半个小时,但这背后是周老很多年的积累和准备。试想,没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没有勇于牺牲的精神,没有保家卫国的强烈使命,没有民族大义的担当,创作灵感从何而来,又怎么能快速写出这样动人的旋律?

麻扶摇与周巍峙,共同谱写了一曲时代战歌,但二人在这期间从未见过面。后来麻扶摇去拜访周巍峙时,时间距离歌曲诞生已经过去了40年。周老说:“我们俩一见如故。”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是一首伟大的歌。这首歌的曲调,强烈地表现了抗美援朝英雄岁月的主旋律,充分体现了志愿军的钢铁意志和坚强信念。它不仅是一首好军歌,也是一首全国人民都喜闻乐唱的歌曲,一经问世,便迅速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1954年3月,在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举办的“三年来全国群众歌曲”评奖中,它获得一等奖。如今,这首写给英雄的战歌,已经成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的象征。它将鼓舞激励着中华儿女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将奋勇向前、克敌制胜。

词作者麻扶摇,2019年去世;曲作者周巍峙,2014年去世。

历史和人民会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

作者简介:周振华,1957年出生,作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北京文联理事、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等职。其作品曾获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等奖项。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周振华

 

责任编辑:唐诗絮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抗美援朝的冲锋号在武警安徽总队合肥支队吹响
·老兵精神在传承:陆军第83集团军某旅邀请抗美援朝老兵走进军营
·铭记英雄 争做英雄! 海军陆战队某旅官兵看望慰问抗美援朝参战老兵
·抗美援朝战争,我们不能忘记这些人和事
·弘扬抗美援朝精神提高备战打仗能力|锻造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
·“祝你们继续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三十八军万岁!”
·《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光影纪实》:用珍贵文献与历史影像还原战争场景
·我知道,我是在和时间赛跑
·“国门名城”从此金汤永固
·参加战斗20多次,抗美援朝战场的346.6高地是他最辉煌的一页
·弘扬抗美援朝精神提高备战打仗能力⑦
·战地记者,以笔尖撑起民族脊梁
最新酷图
  更多
兵器大观
  更多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热点新闻排行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网上谈兵
  更多
军事观察
  更多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战争回顾
  更多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精彩视频   更多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