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 军史钩沉
扛起机枪去朝鲜!——一位参战老兵永不消逝的记忆
华夏经纬网   2020-10-30 14:08:25   
字号:

扛起机枪去朝鲜!

——一位参战老兵永不消逝的记忆

■张燕燕 程少彬

李玉琳年轻时候的照片。

2020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纪念日。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70年前的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派出原四野第38、39、40、42、50军,与第20兵团的66军并肩,这六支王牌部队入朝,打响了赴朝作战的开门红第一枪。

70年前的此刻,新中国已过周岁,刚刚走出解放战争硝烟的战士们本可卸甲归田,过上“上孝父母、下养子女”的和平生活。但这群倔强的战士却再次扛起枪炮,保家卫国,为新中国赢得苏联在战时给予的近60个师的武器装备支援,及战后对中国的“156个工业援助项目”的无偿援助,使我国短时期内由一个初步的农业国跨跃进到初步的工业国之列。

这是197000多名牺牲在异国疆场的烈士与数百万赴朝战士用生命和鲜血赢得的,是一份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惹不得的宣言,也是一份沉甸甸的星火传承。

在那场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有一位幸存的机枪连长,在赴朝归来后的和平守望里,一遍又一遍地给妻儿、战友和朋友讲述着那些战火中的故事,直到生命的终点。他总说:人生至此,知足了!

李玉琳照片。

今天,在他逝去后的第22个春秋,他的儿孙们再一次打开他的“百宝箱”,擦拭抚摸着见证父辈烽火岁月的遗物,追思起这位根自河北唐县六区李城涧村的老兵戎马一生的平凡记忆……

李玉琳的“百宝箱”。

1945年初夏,河北唐县李城涧村一个刚刚15岁的男孩和同村17名男子相约参军,之后随本县游击支队一路征战,参加了定县、新乐、正定战斗,望都、保定战斗,山西治村战斗,石家庄战斗,山西阳高、应野战斗,集宁战斗,张家口战斗,太原战斗,直至抗美援朝第一、二、三、四次战役后,才随所属部队66军197师591团奉命回国休整。

令这个15岁男孩没有想到的是——1951年3月,走出硝烟、已经长成一个21岁帅小伙的他,在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枪炮洗礼后,当初一同参军的17个战友兄弟,只剩下了他一人活着,伴随他的还有一块弹片擦伤的眼角伤疤。同村的战友都牺牲了,他觉得惭愧和不安,于是愈加知足。剖析原因时,他唯有将这一切幸运归结为——入朝作战前夕,他这个本该扛着机枪的机枪连长被临时改任为揣着地图跑前跑后的作战参谋。

1955年,第一次授衔时,当年同村战友大多牺牲,心痛之时他无心去远寻能够证明他确切入伍年月的人,于是他的入伍时间就定为1946年6月,首次授衔职级为上尉。

1956年,在部队驻地秦皇岛的他经人介绍,与当地陈姓女子结婚;随后去石家庄陆军学院进修,毕业后他选择了留校任教;再后来,军校撤编,他转业到北京《大公报》报馆,当了印刷厂的厂长兼书记,直至1990年离休。

李玉琳和老伴儿年轻时候的合影。

在解放后的无数个日日夜夜,那些一起参军、牺牲疆场的17名兄弟时时闯入他的梦里……在梦中,他们都还是年轻的模样,一起在战火中战斗……这成了李城涧村唯一幸存战士的终生记忆。他们共同的家乡也成了他最惦念却也最沉重的故土。

每年春节回老家前,他都得和妻子进行一番面红耳赤的“争论”……计划经济时代物资短缺,家里三个天天见长的孩子也都指着过年能扯上一块布料做身新衣服!可他偏要把这一年里东拼西凑和妻子节衣缩食省下的所有布票,统统买成整捆布料扛回老家去,给17位牺牲战友的家中老小每人扯上一块……

他总是说:比起牺牲的战友,咱能活下来都是赚的!

在老家父母陆续过世后,身为长子的他,放弃了父母留给他的家族小院里最正的那间房,只想要父亲用过的承载过全家人生计的那根扁担,但到后来也未能如愿,因为“弟弟们还用得上”。

他说:我出去参军,后来转业到北京工作的那些年,家里家外,全靠弟弟们替我承担了很多!

李玉琳酷爱穿军装的儿子。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健在的志愿军老战士老同志等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抚摸着李玉琳在1956年获得的那枚解放奖章,他今年已56岁的儿子甚是感怀,如果爸爸还健在……如果上初中那会能去参军……一切又会怎样?可惜,生活没有如果。

手机在唱着“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翻看着一张张老爷子的旧照,儿子对照片说:爸,你走的太早了啊!才68岁!我现在可以陪您喝茶,带您去任何想去的地方了!说着说着,泪湿双目……

儿子仿佛又一次看见一个帅气的扛起机枪去朝鲜的老兵——正喜滋滋地“嘚瑟”:小子,瞧我这马克沁重机枪,厉害着呢!快快长大吧,长大就交给你来扛!

儿子摘下眼镜,揉揉眼,默默又给他上了一柱香……

父亲给他讲过的故事,还有很多……70年前,原39军已经转业复员的战士曹玉海毅然离开未婚妻,回到老部队,强烈要求跟着部队入朝作战,让那句“等我回来就结婚”的约定成了无期的等待……

他更清楚,有许多从战场回到家乡,数十年深藏功名,不与人道的战斗英雄默默无闻地走完这一生……在他们看来,能活着回来,已是最大的幸运!

而与他们相比,父亲能回到北京,结婚生子,成为一个丈夫和孩子的父亲,已是上天最高的褒奖!

他的儿女及子孙后代们,定会将这笔精神财富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李玉琳与家人的合影。

这位扛起机枪赴朝作战的老兵名叫李玉琳(原名李振庄),河北唐县六区李城涧村人,曾在原66军197师591团服役,1948年5月入党,1956年在秦皇岛结婚,1964年转业安置在北京《大公报》,先后生养两女一子,1990年离休,1998年10月10日于北京病逝。

 
 

李玉琳的相关证件。

李玉琳的家乡——河北唐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抗战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八路军最先开辟的抗日革命根据地,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曾驻扎在此,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也驻扎在此;唐县还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柯棣华工作战斗和牺牲的地方;无数革命先烈将鲜血抛洒在这片红色大地上。

抗战时期,唐县人民积极支援抗日前线,以18万人民养育了5万多八路军将士,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被命名为“抗日模范县”。

那时候,唐县18万人口中,有7385名青年参加了八路军,其中1135名光荣牺牲在战场,截止到2018年9月,唐县还有90余名平均年龄90岁以上的老八路健在。

其中,有一位唐县大洋乡明伏村叫李艮宗的今年已经92岁的老八路,和李玉琳同在66军服役,是196师586团的……

不知道这位老八路是否和李玉琳相识?

不知道那7385名参加八路军的青年中是否算上了李玉琳?

不知道唐县那1135名牺牲在战场的老兵数目里,是否包含了李城涧村的那17名战士?

无论是否记载入册,无论时光如何飞逝,那个扛着马克沁重机枪去朝鲜的李玉琳,一个普通老兵永不消逝的记忆,都将世代延续、永远烙刻在我们的心头……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张燕燕 程少彬

 


 

责任编辑:唐诗絮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伟大胜利 英雄赞歌|胡乾秀:斗美军战严寒,血染长津湖
·志愿军老战士宋良友:从不以功臣自居
·我的姥爷张伯绪,一个抗美援朝的机要兵
·围观!他们的“传家宝”很“高大上”
·云游抗美援朝纪念馆
·从志愿军到上市公司董事长 抗美援朝老兵忆峥嵘岁月
·那一仗,我们全歼“北极熊团”3100多人,并缴获该团团旗
·把崇尚荣誉的基因融入军人血脉
·深藏功名“英雄炮”,上甘岭一战志愿军战士用它歼敌400余人
·纪念抗美援朝60.4%受访者会看纪录片和影视作品
·从抗美援朝战争中汲取敢打必胜的精气神
·这三种“伟大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最新酷图
  更多
兵器大观
  更多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热点新闻排行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网上谈兵
  更多
军事观察
  更多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战争回顾
  更多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精彩视频   更多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