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 军史钩沉
对话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夫妻档”:被祖国需要是最大的幸福
华夏经纬网   2020-10-27 11:31:52   
字号:

  

  老兵获得的荣誉勋章。

  16岁参军,历经淮海战役、渡江作战,参加过上海战役,亲历抗美援朝,在1946年至1957年11年间,随部队辗转国内多省市,荣获解放奖章、淮海战役纪念章、渡江战役纪念章、解放胜利功勋章、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军功章、抗美援朝军功章等数个奖章、荣誉与奖励……这是河南省军区开封干休所90岁老兵陈子余最引以为傲的经历。

  除此之外,这位老兵的身上还有另一层传奇色彩。70年前,陈子余与孙英一同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在战火纷飞的阵地上,谱写出一段“烽火伉俪”的佳话。近日,笔者慕名探访了两位老兵,当面聆听他们的传奇故事……

  1930年8月,陈子余出生在江苏新沂的农村。1946年8月,正在读中学的他参军入伍。1948年4月,华东野战军第六后方医院成立后,陈子余开始担任助理军医。同年,年仅13岁的孙英也积极响应号召参军入伍,同样在华东野战军第六后方医院从事护理工作。

  缘分,将两个素未谋面的人联系起来。

  1954年,陈子余与孙英在朝鲜定州留影。

  1950年10月,为保卫刚刚诞生的新中国,为捍卫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成果,陈子余和孙英积极响应号召,随第3野战军第9兵团第21医院从上海一路北上。“那时候我们一整车的医务人员都一致向党表决心,不打败美帝侵略者决不回国。”回忆往事,陈子余老人还清楚地记得当初在赴朝的火车上,满车战士慷慨激昂的样子。

  在陈子余的记忆里,那段“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历史格外沉重。无论战士还是军官,全都负重四五十斤,背着救治伤员的器材和干粮,艰难地疾步前进。那段记忆也是寒冷的,10月的东北大地,没有绿色,鸭绿江已冰冻三尺,汽车都可以通行。

  当时,他所在的部队官兵大多衣衫单薄。到达中朝边境的集安后,美军已经快打到鸭绿江边了,部队来不及换装就立即入朝作战。入朝之前,他们都已经写好未注明归期的家信,做好了与家人诀别的准备。

  战争初期,部队在朝鲜境内受到美军连番轰炸,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到处都是一片火海。陈子余和孙英跟战友们一起冒着美军飞机的轰炸扫射,不分昼夜救治伤员。陈子余做手术时,孙英常常给他当助手。做完手术后,两人又会合作给伤员换药、包扎,照顾他们的日常起居。两人还经常一起冒着漫天炮火,把前线运下来的伤员转移到洞内手术室。

  1951年初,陈子余过劳成疾,持续多日高烧、拉肚子。所在医院的李指导员让他回国治疗,但陈子余态度坚决地表示,任务一天不结束,就不会回国,强烈要求继续留在朝鲜工作。部队行军时,他就趴在爬犁上让人拉着前进。病情稍有好转,他立马继续投入艰险、紧张的救治伤员工作。

  1954年,陈子余与孙英在朝鲜定州留影。

  在前线转运救治伤员,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不幸牺牲的战友中有院长、医生、护士……陈子余和孙英也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1952年初,作战部队在三八线以北阻击敌人,他们所在医院驻扎在新高山北沙器里(朝鲜村庄)负责收治伤员。“有一天上午我们正在给伤员换药,只见4架敌机依次向我们的阵地俯冲过来,夜班护士郑家生正在洞外熟睡,我赶紧将郑家生拉入防空洞内。刚进入洞内还没蹲下来,敌机投下的炸弹、凝固汽油弹就就在洞口附近爆炸了,一声声巨响都好像炸到我的心里一样。”陈子余说,那次经历是他在朝鲜与死神最接近的一次,虽然时间过去了近70年,仍然记忆犹新。

  还有一次发生在1952年5月,当时医院移防,陈子余和战友们各带一辆汽车运送医疗物资。在一个山坳旁,车队遇到美军飞机的俯冲轰炸扫射,幸运的是他乘坐的汽车刚好行驶到一个拐弯处,转过山梁躲过了敌机的扫射。而他后边的车辆不幸被打中,车上装的酒精、乙醚、碘酒等易燃物资瞬间起火爆炸。驾驶员跳车隐蔽,坐在车上的胡又江和1名护士牺牲,1名卫生员负重伤。

  除了那些残酷的回忆,他们的抗美援朝岁月中也有不少轻松的小插曲。由于志愿军缺乏防空武器,美军的“油挑子”(F-84)飞机,经常有恃无恐的对医院阵地进行疯狂轰炸。飞行高度很低,几乎堪堪掠过电线杆,战友们经常会举起步枪打飞机。1952年年初的一天,兄弟部队汽车团司机打中美军一架轰炸机。只见飞机左右摇摆,尾巴拖着长长的一道黑烟,一个猛子就扎在了医院附近。看到不可一世的美军飞机被战友们用步枪打了下来,两人和战友们高兴坏了,也极大鼓舞了志愿军战胜美军的信心。

  1964年,陈子余与孙英在天安门留念。

  1951年,志愿军发起第五次战役,一举把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及李承晚伪军赶过汉江三八线以南。陈子余和孙英随医院推进到南朝鲜汉城附近,不日即可拿下南韩全境,但狡诈的敌人封锁了交通运输线,部队后勤供给异常困难。在两三天后的撤退过程中,敌军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击,一路上敌机轰炸不断,炮火异常猛烈,志愿军各部伤亡惨重。21岁的陈子余、17岁的孙英没有丝毫胆怯,与战友一起相互鼓励、互帮互助,坚定地随部队后撤,勇敢地投入到伤员救护中。

  情愫,在并肩作战的工作中逐渐滋生。

  “忍饥挨饿都是常有的事儿,有时一连几天都吃不上饭。”陈子余回忆说。因为缺乏营养,很多战士都患上了夜盲症。时任医院统计员的唐通,视力几近丧失。撤退过程中孙英拉着唐通一路翻山越岭,将他安全带回到后方。时至今日,唐通还把孙英视为自己的救命恩人。

  1952年初,陈子余、孙英和医院其他战友们担负从沙气里往国内转运伤员任务。为阻止志愿军转移伤员,美军经常利用飞机和军舰上的炮火对运输线进行轰炸。两人和其他战友冒着炮火,克服各种困难,经朝鲜德元、阳德将伤员转交给往国内转运的部队,顺利完成转运伤员任务。

  1953年7月,停战协定签署,硝烟漫天的战争终于结束,部分志愿军官兵从朝鲜回国。陈子余和孙英所在的医院改编为524医院,两人继续留在朝鲜为施工部队做好医疗保障,也为驻地朝鲜人民看病。

  1954年,陈子余、孙英和战友们在朝鲜定州留影。

  陈子余和老伴孙英回忆起当年与朝鲜老百姓鱼水情,仍历历在目。他们经常给朝鲜老百姓免费看病、做手术,还把从国内购买的毛线、副食等物品送给老百姓,老百姓也经常给他们送煮的玉米、栗子、土豆等食物。他们在外面工作返回住处后,房东大娘都会拉着他们冰冷的手给捂热,让他们在异国他乡感受到浓浓的温情。

  两位老人对笔者说:“虽然当时老百姓生活很艰苦,但很纯朴很善良,对我们非常热情。每次到他们家里看病,都会把家里最好的食物送给我们吃,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厚情谊。”

  在同一个战场浴血奋战,又有着相同的信仰,缘分注定让他俩建立一个共同的家。1955年5月1日,陈子余和孙英在部队领导关怀下结婚。当时两人手头拮据,没钱办婚礼,医院出面为他俩办了几桌宴席,邀请老战友和朝鲜友人,办了个简单的结婚仪式。

  回忆起那场婚礼,两位老人感慨地说:“虽然我们结婚时仪式简朴,住的是简易民居,也没有像样的家具,但我们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收获了爱情,结成了革命夫妻,一辈子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很幸福!”

  余生,在简朴的婚礼中许下誓言。

  1956年4月,他们的儿子在朝鲜出生,因两人都要工作,没有精力照顾小孩,他们忍痛把才三个多月的儿子送回老家抚养,全身心投入到为部队和朝鲜老百姓服务中。直到1957年7月,他们才被轮换回国。

  如今,老两口已经度过结婚55周年纪念日,一家人过着四世同堂的温馨日子。回想当年,陈子余和老伴孙英都说,虽然当时战场环境恶劣,异常艰险,每天都面临着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但他们从来没想过退缩,满脑子都是是怎样完成好任务、救治好伤员,打败美国侵略者,守卫刚刚成立的新中国。

  采访结束时,陈子余由衷地说:“我们是幸运的,能从朝鲜战场活着回来安享晚年。我们也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曾经为国出征疆场,被祖国需要就是最大的幸福!”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张卫强 胡金峰   转自:中国军网

 

责任编辑:邓芳华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沈阳联勤保障中心传承抗美援朝精神
·良将出征振军心
·70年前的记忆
·以史为鉴 捍卫和平正义
·每一位保家卫国的英雄都会被铭记
·大力弘扬英雄精神
·专访《金刚川》导演郭帆:拍抗美援朝电影是我的梦想
·志愿军老兵李继德讲述:我目睹黄继光堵枪眼全过程
·大陆隆重纪念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苏贞昌妄称“威胁台湾人民”,国台办回应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出版
·铭记抗美援朝 熔铸战斗精神
·抗美援朝老兵孙泰镐:在上甘岭对敌广播
最新酷图
  更多
兵器大观
  更多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热点新闻排行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网上谈兵
  更多
军事观察
  更多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战争回顾
  更多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精彩视频   更多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