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 军史钩沉
沈阳联勤保障中心传承抗美援朝精神
华夏经纬网   2020-10-27 10:54:13   
字号:

  延伸,“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沈阳联勤保障中心传承抗美援朝精神的新闻调查

  ■石飞虎 刘昱岑 本报记者 赵佳庆

  编者按 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国鸭绿江,用一场“立国之战”打出了国威军威,谱写了一曲英雄壮歌。彭德怀元帅曾说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应归功于后勤。”东北地区是志愿军的后方基地,依托这一基地,志愿军沿主要道路配置兵站、医院、汽车团、铁道部队等保障力量,修建各种仓库及掩体,形成了能打、能防,能运、能储、能供、能修、能医的后勤保障网,为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70年后的今天,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白山黑水间,探寻新时代的联勤官兵传承抗美援朝精神的足迹。

  经历战火洗礼 曾是遍地英雄

  历史长河中,总有奔腾的浪花在人们心头长久澎湃。

  前身为志愿军总医院的沈阳联勤保障中心第966医院的院史馆里,一块刻有洪学智上将手书的石碑格外醒目:“发扬志愿军光荣传统再立新功”。抗美援朝时期,洪学智担负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员。无疑,那场保家卫国的伟大战争,为这座位于鸭绿江畔的医院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漫步史馆,老院长朱勇把我们带回到70年前:在朝鲜前线熙川,朱勇和战友们冒着敌机的轰炸,抬着担架抢运伤员;在漆黑的夜晚,凭着听觉寻找伤员,一路把伤员背下阵地;蹚着洪水,深一脚浅一脚地转运伤员;时常一两天不休不眠,对伤员实施紧急抢救……

  一次,朱勇和6名医护人员护送400多名伤员回国,闷罐车在敌机的围追堵截下走走藏藏,足足走了9天9夜。一路上,她精心守护伤员,直到把伤员安全送达后方,才瘫倒在地。当年,朱勇还只是一名16岁的女战士,为了上一线,她曾咬破手指,写血书请战。

  朱勇曾被志愿军授予“模范护士”荣誉称号。像朱勇一样,众多医护人员用“一不怕苦,二不怕累,三不怕死”的精神,守护着志愿军伤病员的生命:前线血液短缺,大家随时为伤员伸出胳膊;没有石膏床,就便制作吊挂装置固定断肢……

  医院在克服困难中不断扩大救治规模,床位从600张增加到4800张,最多时收留伤员6000多名。截至1954年10月,医院共接收伤病员34万余人,向后方转送26.3万人,抢救6.3万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奇迹!

  在沈阳联勤保障中心序列中,像第966医院这样经历过抗美援朝战争洗礼的部队还有许多。

  在某汽车运输旅,官兵围着一面面锦旗向我们讲述:面对敌人的空中轰炸、地面封锁以及毒气战、“绞杀战”,汽车兵舍生忘死保畅通,筑起“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在某储供基地,官兵沿着一段锈迹斑斑的铁轨向我们讲述:保障人员依托铁路运输线,不分昼夜接收、分选、发运来自全国各地的军需物资,哪怕敌机在头顶盘旋……

  在中心所属的北部战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兵通过一张张发黄的照片向我们讲述:志愿军组建防疫大队,千方百计粉碎敌人的细菌战……

  在某综合仓库,当年官兵用节省下来的棉布棉花赶制4000条棉褥的故事,令人沉思良久……

  在中心所属的北部战区某调度中心,当年东北军区铁道军事运输司令部挖掘潜力的做法,给人带来不少启发……

  战斗故事融入生活

  光荣传统浸润心田

  人民军队前进的步伐铿锵有力、永不停歇。2016年9月13日,联勤保障部队成立,联勤力量建设翻开崭新的一页。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继承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对于联勤人来说,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期任务。” 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政治工作部主任王祖来告诉记者,他们积极探索让光荣战史与现实问题对接的方法路子,努力把伟大精神融入官兵生活。

  “当年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有三怕,一怕没饭吃,二怕没子弹打,三怕负伤后抬不下来,这三怕,都跟谁有关?”在某教导大队新兵营的课堂上,原沈阳军区后勤史馆馆长徐文涛的发问让新入伍的战友们陷入思考。

  “这三怕都跟我们后勤保障有关。”新兵赵鹏抢先回答。这名大学生士兵当初的愿望,是到作战部队去摸爬滚打,没想到被分配到大山沟里守仓库,一度闹起情绪。

  课后,赵鹏向徐文涛敞开心扉:“听了您这堂《抗美援朝战争的后勤保障》课,我茅塞顿开,没想到后勤保障对部队战斗力的生成、对战争的胜负起着这么重要的作用,我为自己能够成为联勤兵而感到自豪。”

  在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所属部队,很多官兵走进军营的第一堂思想教育课,都是在这座后勤史馆里上的。史馆里面陈列最多、介绍最翔实、内容最震撼的,便是抗美援朝战争展区。

  “米、面、油、衣、被、车,这些我们看似平常的物品,在战场上却起到重要的作用。”史馆中的一串串数字、一件件文物、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故事,无不震撼着官兵的内心。

  抗美援朝战斗故事被中心机关编成《中心好榜样,永在我心中——先进典型风采录》一书。这本书在基层连队广受欢迎和好评,因为那其中有属于联勤部队自身的光荣,看到这段历史,官兵就像听到革命先辈的谆谆教诲。

  官兵还把抗美援朝战斗故事搬上文艺汇演的舞台。一次,某储供基地三级军士长徐建饰演一名志愿军战士,演着演着台下观众就泪流满面:一个苹果被这名战士带进了坑道,坑道里的官兵口渴难耐、嘴唇干裂,这个苹果在坑道里传了一圈,但谁都没有吃一口。“《一个苹果》的故事带给我们很多思考。”徐建说,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下,革命前辈锻造了弥足珍贵的团结友爱精神,青年官兵必须发扬光大。

  有的官兵把抗美援朝战斗故事改写成歌曲:“金达莱,金达莱,万般芳华血染成,高唱凯歌迎春来......”歌曲反映的是一名志愿军护士用身体保护伤病员,自己却在敌机轰炸中壮烈牺牲的感人故事,在医护人员中间广为传唱。

  第966医院官兵走进抗美援朝纪念馆,走上鸭绿江断桥,走进当年沿中朝边境开设的医疗所和收治点,开启寻根之旅,接受精神洗礼。

  同样经历抗美援朝战火洗礼的第969医院,将这段珍贵的历史写进院史、院歌,融入医院“红色向党、红医大爱、红盾为战”特色文化,时刻引领医院建设发展。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伟大的精神又何尝不是?沈阳联勤保障中心的许多官兵谈到,一接触到抗美援朝那段光辉的历史,就仿佛听见一声嘹亮的冲锋号,令人心潮激荡、热血沸腾,感觉吃多少苦、克多少难都不在话下!

  钢多气盈骨更硬

  创新是最好传承

  “学习抗美援朝这段历史,最重要的是吸收消化其中的营养成分,在强筋壮骨中实现单位创新发展。”按照这一思路,中心机关通过“联勤夜校”“党史讲坛”,引导官兵认真学习、研究抗美援朝这段历史。

  “过去我们钢少气多,现在钢多气多骨头要更硬。”“现代战场前后方界限模糊,联勤战线必须强化战斗精神。”“志愿军官兵用了很多巧妙的办法克服困难,我们也要学好用好科技手段,让联勤力量如虎添翼……”深入讨论中,中心官兵的思想得到升华,行动更加自觉。

  “前方需要什么,就支援什么,需要多少,就前送多少;没有的就筹措,筹措不到的,就自己组织生产 ;宁肯后方挨饿受冻,也要满足前方需要。”这段话,是某储供基地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立下的铮铮誓言。基地官兵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年收发量达千余车皮、10万余吨物资”的业绩。

  时代变了,但“一切为了前线”的战场要求没变。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基地官兵枕戈待旦。大年初二一早接到调运抗疫物资送往武汉的命令后,基地官兵丢下碗筷,争分夺秒装载防护服、乙醇等物资,仅用1个小时,便完成出征准备。20个小时后,满载防疫物资的列车便驶入汉口火车站。

  一支军队的脊梁,不是武器而是精神。70年过去了,当年入朝作战的第一支汽车部队,已经成长为联勤保障部队一支运输劲旅,其间体制编制几经调整,但“筑起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的汽车兵之魂始终没变。

  盛夏时节,一场跨区联演正酣。一路上,官兵采取抹清凉油、嚼朝天椒等办法,克服闷热、困倦的袭扰,连续跨越6省区,机动6000多公里,没有一辆车掉队。然而,更大的考验还在后头。车队行至艰险陡峭的某山地时,重载的运输车在近70度的大坡前徘徊不前。半山腰上,一些轮式装备也在原地“打转转”,这让年轻的驾驶员有些不知所措。

  “前面就是‘上甘岭’,我们没有退路!”部队长的战斗动员掷地有声。紧急作战会议决定:不同车型交叉编组,以动力强劲的车辆牵引运输车的方式分组登山。车队终于突破天险,成为机动最快的参演部队,一举取得3个第一的好成绩。

  金秋十月,辽南山区,某联勤保障旅卫生营组织演练。“前沿阵地15名官兵负伤,急需血浆药品!”然而,通往阵地的桥梁“被炸”,几十公斤血浆药品被阻于数公里之外。危急时刻,4架无人机挂载储存箱从天而降,快速精准地将血浆药品送达前线……

  该营官兵向记者介绍,抗美援朝时期我方桥梁被炸断后,抢修的桥墩经不住火车头的重压,铁道兵就发明了“顶牛过江”的过桥方法:较重的车头顶着较轻的车厢过桥,车头不过桥,桥对面再用另一个车头拉走车厢。“今天的条件大为改善,我们更要学会运用科技手段、现代装备保打赢,让各条保障战线都打不烂、炸不断!”

  图①:为应对敌人发动的细菌战,志愿军防疫人员正在采集带菌的树叶、鼠类和蝇类标本;

  图②:志愿军汽车第1团3连(现为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某汽车运输旅2营)车队在朝鲜三八线附近向前线运送弹药;

  图③:中心某汽车运输旅1营(前身为志愿军汽车第10团)官兵开展车辆伪装训练;

  图④:中心所属的北部战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兵开展防化演练;

  图⑤:中心所属的北部战区某调度中心军代表指导部队官兵依托铁路运输装备;

  图⑥:中心第966医院(前身为志愿军总医院)开展医疗救援演练。

  赵佳庆、罗义翀、李玲玲提供

  制图:张 锐

    来源:中国国防报   转自:中国军网

 

责任编辑:邓芳华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良将出征振军心
·70年前的记忆
·以史为鉴 捍卫和平正义
·每一位保家卫国的英雄都会被铭记
·大力弘扬英雄精神
·专访《金刚川》导演郭帆:拍抗美援朝电影是我的梦想
·志愿军老兵李继德讲述:我目睹黄继光堵枪眼全过程
·大陆隆重纪念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苏贞昌妄称“威胁台湾人民”,国台办回应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出版
·铭记抗美援朝 熔铸战斗精神
·抗美援朝老兵孙泰镐:在上甘岭对敌广播
·四论学习贯彻习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最新酷图
  更多
兵器大观
  更多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热点新闻排行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网上谈兵
  更多
军事观察
  更多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战争回顾
  更多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精彩视频   更多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