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 军史钩沉
时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战地摄影记者黄宝善:以钢铁意志拍摄《钢铁运输线》
华夏经纬网   2020-10-26 11:08:21   
字号:

英雄赞歌

“70年前,为了保卫和平、反抗侵略,中国党和政府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正义旗帜,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舍生忘死、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这是一场正义的胜利、和平的胜利、人民的胜利,值得永远铭记。所幸,在朝鲜战场上有一群志愿军“新闻战士”,他们用笔锋和镜头做武器,在战火硝烟中奋不顾身,在枪林弹雨中英勇前行,不惜代价撷取战场上每一个震撼心灵的瞬间,以凝练生动的笔触和独特敏锐的视角,记录战争的残酷,宣扬英雄的无畏,让革命英雄主义深入人心,让“最可爱的人”家喻户晓,为一种时代精神的塑造勾勒出清晰的内核。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让我们跟随两位朝鲜战场战地记者的讲述,走进战场深处,重温荡气回肠的战争记忆,感怀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

时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战地摄影记者黄宝善——

以钢铁意志拍摄《钢铁运输线》

■王 超 蔺芳帅 贾 鹏

图①:黄宝善在朝鲜战场留影;图②:《钢铁运输线》摄制组工作场景;图③:《钢铁运输线》摄制组合影。作者供图

“摄制组刚到朝鲜第1周,就有1名同志牺牲,2名同志负伤……”初秋,伫立在干休所的荣誉长廊,回望峥嵘岁月,满头白发的八一电影制片厂一级导演黄宝善眼眶湿润,冒着炮火在阵地拍摄的一段段回忆,涌上心头。

1949年3月,18岁的黄宝善参军,1952年被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那年9月,适逢国内组织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刚刚成立没多久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奉命组成摄制组前往朝鲜拍摄纪录片《慰问最可爱的人》。”

“打仗不分前后方。虽然刚开始摄制组在后方,但每天都得经历几轮轰炸。”1952年10月17日,摄制组入朝第8天,随慰问团总团赴驻朝鲜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慰问志愿军第47军141师。

“那是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罗盛教从冰河里抢救朝鲜落水儿童崔莹英勇牺牲的地方,我们摄制组正好赶上拍摄朝鲜群众隆重祭奠罗盛教的场面。”

就在当天下午,危险不期而至。摄制组刚刚采访完罗盛教所在部队官兵,在学校和大家一同吃饭,突然低空传来密集的枪声,炸弹也随声而落。“敌机来袭,大多数人的本能反应是隐蔽,但摄制组人员的第一反应是保护设备和拍摄的资料。摄影机就是我们的‘钢枪’,人在武器在。”

“直到现在只要一想起高庆生,脑海里就是我最后见到他的那个场景:他从我手里接过机器,满脸通红冒着汗,一句话没说转身就跑……”黄宝善老人哽咽着回忆,“高庆生本来是跑出去了,为了抢救他负责的那台摄影机又折了回来,结果在护送摄影机的途中壮烈牺牲。后来,高庆生被追认为模范青年团员,他抢救出来的这台摄影机被命名为‘光荣号’,一直在我们厂史馆里珍藏着……”其实,黄宝善在轰炸中也负了伤,被转移到志愿军后勤部医院,但他很少提起这件事。

“当时心里很难过,但没有谁害怕。影片该拍还要接着拍,而且要拍得更好。”经历这次空袭伤亡后,摄制组反而士气更高。根据慰问团副总团长、时任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陈沂“重整旗鼓,卷土重来”的指示,摄制组返厂扩充摄制力量。

1953年1月初,扩充后的26人摄制组再次过江。“那时,我们正年轻,摄制组平均年龄25岁,23岁以下的有13人,年龄最大的薛伯青同志43岁。”

时值冬末春初,摄制组入朝要拍摄的是《钢铁运输线》。在志愿军西海岸防御指挥部报到后,大家冒着极寒天气立刻分组下到各部队,拍摄工程兵抢修公路大桥,铁道兵在刺骨江水中凿冰挖洞、架设桥基以及抢修清川江铁路大桥,汽车运输队穿行在风雪弥漫的马息岭抢修公路线等实景。

“险情依然不断,可以说每一寸胶片的背后都凝结着鲜血和生命。”黄宝善说。

在清川江口,摄制组拍摄部队修筑工事时,多次遇到敌机轰炸,一位同志腹部受伤,摄制组张伦冒着敌机的连续轰炸,用急救包为伤员包扎。

在志愿军后勤部二分部,摄制组随部队拍摄高炮25营作战。没料到,摄影机刚刚架起,敌机就俯冲下来扫射。所幸摄制组成员并无伤亡,只是浑身上下满是尘土。

在一个隐蔽式的联络站,当伙房刚端出午饭,防空警报还没来得及拉响,敌机的炸弹就呼啸而落,几声沉闷的爆炸声后,房子剧烈晃动,煮好的饭扣在了地上……结果,饭没吃成,摄制组就被迫离开联络站。

“也有大快人心的拍摄!1953年,咱们的飞机米格-15控制了清川江以北米格走廊的空中区域,敌机不敢随便来了。在运输线上,粮食、弹药和物资都很充足,火车运到站,汽车倒进洞库,都隐蔽起来。”1953年5月,志愿军后勤工作已扭转了入朝初期的被动局面。“我们拍摄夏季反击战后勤准备时,运输部队已给前方送去足够8个半月供给的粮食和十几万吨弹药,为胜利准备了雄厚的物资基础。”

经过1年多的努力,新中国第一部战争纪录片《钢铁运输线》拍摄完成。影片真实记录了志愿军后勤官兵为了保障部队物资供给,不畏严寒,战天斗地,与敌人斗智斗勇的生动场景,成为极为珍贵的战争史料。

结束拍摄回国后,黄宝善先后从事剧务、场记、纪录片编导等工作。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20周年,黄宝善担任制片拍摄了第一部以长征为题材的彩色长纪录片《在长征的道路上》。他们沿着革命前辈当年的脚步沿途拍摄,拍摄组一行人的马匹甚至一度陷入沼泽无法动弹。这样的经历,让黄宝善深刻体会到长征精神,感悟到革命理想信念的力量。

“我们的使命是为历史留影,为时代留痕。勇士们把青春、热血乃至生命都献给了祖国,我们有责任把光辉的历史和他们的英姿展示给后人,留下永恒的纪念。”黄宝善说。

“敌机来袭,大多数人的本能反应是隐蔽,但摄制组人员的第一反应是保护设备和拍摄的资料。摄影机就是我们的‘钢枪’,人在武器在。”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王超 蔺芳帅 贾鹏

 

责任编辑:唐诗絮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抗美援朝“夫妻档”王雪林和朱章艳:结缘疆场 并肩一生
·王树增长篇纪实文学《朝鲜战争》:解读"谜一样的东方精神"
·朝鲜积极评价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铭记伟大胜利,雄赳赳、气昂昂奋勇前进
·铭记伟大胜利,砥砺民族风骨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侧记
·各地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这一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
·那是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
·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金刚川上,用生命扛起公路运输线
最新酷图
  更多
兵器大观
  更多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热点新闻排行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网上谈兵
  更多
军事观察
  更多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战争回顾
  更多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精彩视频   更多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