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 军史钩沉
抗美援朝70周年,这门课为何讲了69年?
华夏经纬网   2020-10-20 10:51:09   
字号:

一门战史课的时代跨越

■解放军报记者 罗金沐 特约记者 洪大鹏

抗美援朝70周年,这门课为何讲了69年?

——“因为它是一部百科全书,走进这本书、读懂这本书,是担当起能打仗、打胜仗强军重任的一门‘必修课’”

1951年6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落下帷幕,敌我双方进入艰难的阵地战相持阶段。

那时候,一大批从前线轮战归来的战将走上位于紫金山下的军事学院的讲台,为学员讲述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见闻、体验和制胜之道。

他们的授课,带着抗美援朝前线对敌作战的最新实践。自此,抗美援朝战史成为军事学院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从军委机关讲到院校、部队、大众媒体,从国内讲到国外,33年来,接过前辈“接力棒”的徐焰已记不清多少次讲授这门课。只要站上讲台,他的授课就如初登讲台之时,饱含着激情的火焰与理性的思考。

在他条分缕析的讲述下,70年前的激情岁月和战火硝烟,如一幕幕扣人心弦的战争活剧,深刻而鲜活地展现在学员们眼前: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第一场现代化局部战争,是我军制胜强敌、打出军威的立国之战。也正是通过这场战争,人民军队从“小米加步枪”迈向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为什么要纪念抗美援朝战争?因为它是一部百科全书,走进这本书、读懂这本书,是担当起能打仗、打胜仗强军重任的一门‘必修课’。”徐焰教授这样说。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思想”“根据作战的需要决定教学内容”,徐焰教授认为,这些军事和教学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抗大时期,并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光大。

穿越战火的硝烟,南京军事学院还选派教员奔赴朝鲜前线实地考察、学习经验。回国后,他们编写的《朝鲜战地见学报告》等资料,成为教学科研和演习演训中的重要文献。

时过境迁,一套1953年出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战例汇集》,依旧珍藏在国防大学图书馆资料室。

记者看到,这套珍贵的《汇集》纸张已经泛黄,是时任南京军事学院院长刘伯承元帅组织从前线回国学习的第二期学员编写的,共分为“进攻战斗部分、防御战斗部分、各兵种及其他部分、战时政治工作部分”4个分册,封面上赫然写着“战例汇集:刘伯承题”。

“讲好抗美援朝战史,承载着军委首长的重托。”2012年,王志军教授在解放军档案馆查阅资料时,意外地发现徐向前元帅写给军事学院领导的一封亲笔信。在王志军的进一步研究下,一段尘封的历史又一次浮现。

改革开放之初,专门培养我军中高级指挥员的军事学院在北京成立。1979年2月7日,时任军事学院院长萧克、政委段苏权给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徐向前起草了一份报告,主要反映军事学院开设战史课面临的资料缺乏问题。

没想到3天后,徐向前元帅亲笔回信,明确提出,“军事学院设战史课,应视为一门主课之一。”他还指示军事科学院帮助提供战史资料。

“从紫金山下的军事学院,到百望山下的新时代国防大学,最高学府为战育人的血脉传承中,抗美援朝始终是不可缺少的一课。”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领导说,在国防大学的课堂上,抗美援朝战争如一座挖掘不尽的历史“富矿”。

近年来,国防大学系统性地设置了抗美援朝战争战史与战例课,从战略指挥员培训班到研究生统训班,课程紧紧围绕着抗美援朝的出兵决策、战略指挥、经验启示等主题。以国防大学的课堂为“原点”辐射全军,新时代人民军队备战打仗的研究与实践,跟70年前这场战争的衔接越来越紧密。

国防大学某研究生大队邀请抗美援朝老战士讲述我军光荣传统。

今天的指挥员,从这堂课学到了什么?

——“我们既要具备高人一筹的指挥艺术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更要有敢打必胜、敢于亮剑的信念”

9月23日,得知徐焰教授要讲授抗美援朝战史,第50期领导管理与指挥培训班学员、某部政委李红军满怀期待,提前走进教室。

李红军在丹东地区工作过。70年前,志愿军将士正是从丹东跨过鸭绿江,雄赳赳气昂昂地奔赴前线。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入侵朝鲜,悍然将战火蔓延到鸭绿江边。当时,中美两国的综合国力相差悬殊,仅从战略物资来看,美国的钢产量是中国的144倍,工农业总产值则是中国的28倍。

新中国何去何从?历史又一次走到十字路口。课堂上,国防大学指挥员培训班展开了一场开放式的课堂研讨——

“尽管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置身于历史情境之中,仍然能感受到为什么毛泽东同志面临‘一生中最为艰难的一次选择’,也进一步领略到了那一代军事家高超的战争指导艺术。”一名战略指挥员培训班学员说。

在那片距离朝鲜战场最近的国土上,李红军曾不止一次地思考:如果战争明天再度来临,新一代革命军人如何带兵打仗、捍卫国防?

“70年过去了,武器装备、作战模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战争规律依旧没有改变。”李红军说,“我们既要具备高人一筹的指挥艺术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更要有敢打必胜、敢于亮剑的信念。”

“对于刚刚从农村包围城市、用‘小米加步枪’打下江山的人民解放军来说,又开始将美军当作学用苏式武器的‘陪练’。”徐焰教授的讲课生动幽默,在课堂上引来阵阵掌声。

“陪练者”正是代表着世界最高军事技术水平的美军。除了没有使用原子弹,美国人将当时所有的技术兵器都用到了朝鲜战场上,包括1100多架作战飞机、近300艘海军舰船和大批陆军精锐部队。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但是,直面挑战的我军最终在这三个方面同步高歌猛进。”徐焰教授总结说,建设一支强大军队之路,应该体现为三方面齐头并进:军事思想的创新、武器装备的改善、部队编组和作战方式的变革。

根据党中央“边打边建”的指导思想,我军作战部队基本上都按照现代战争要求实行了新编制,建立了诸多新技术兵种,并将战场作为演习场,实现了由单一兵种作战向诸兵种合成作战的历史性转变。

战争期间,解放军的地炮师数量发展到17个,高炮师发展到8个,大部分部队入朝参加过轮战并重创美军。据美国军方统计,美军62%的伤亡系炮火所致,32%系枪弹所造成。

在一次公开讲话中,“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发出叹息:“我们的失败在于敌人仍然没有被击败,并且甚至比以前更为强大及更具威胁性。我所说的‘更为强大’的意思,是指共产主义的亚洲陆军已学会了如何打近代的陆地战争。”

“现在空军也有了,高射炮、大炮、坦克都有了。抗美援朝战争是个大学校,我们在那里实行大演习,这个演习比办军事学校好。”毛泽东高兴地说。

从战场火线到三尺讲台,从黑板到信息化手段,国防大学的抗美援朝战史研究和教学在时代的变迁中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不只限于具体战役的研究,逐渐向战略、战役、后勤和装备等立体化方向深入,研究对象也从我军为主扩展到交战各方。

“这是自己来国防大学学习印象很深的一门课,我将以此次战史课学习为契机,学以致用、学有所成,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备战打仗的能力素质。”在徐焰教授授课现场,陆军某红军师政委、学员黄长升难掩内心的激动。

在抗美援朝战史课堂上,在一张张斑驳的历史图片里,在一遍遍的思考和追问中,一批批指挥员班学员找到了答案。他们带着学习与收获,奔赴强军兴军的另一个考场,书写军旅人生的新答卷。

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教授王志军给联合作战指挥培训班学员讲授《抗美援朝战争战略决策》。

讲授这门战史课的教员,为什么眼里常含泪水?

——“今天的中国能这样站立着,是因为当年志愿军在上甘岭站立着”

在战争题材“神剧”一度盛行的那段时间,徐焰暗暗下了一个决心:让更多的人了解真实的抗美援朝战争。为此, 无论是讲课还是著书,徐焰都立足让大家走进真正的抗美援朝战争,“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对我党我军的历史有着更清晰的认知。”

早在1998年,徐焰就创作出版了《第一次较量——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回顾与反思》。凭借着独特的视角和详实的考证,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不仅一举登上畅销书排行榜,还被翻译成英、日两种外文,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

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并担任第二十兵团司令的杨成武上将读完书稿后欣然为该书作序,“徐焰同志所写的这本书,正是从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角度研究了抗美援朝战争,这样的学术著作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2018年退休后,徐焰仍马不停蹄。他说,能为党和军队写史是我的荣幸,不管退不退休,都不会停下手中的工作,“只要党和军队还需要,我保证做到一声令下,还会像战士一样冲在最前沿”。

一名名年轻的战史研究教员正在成长。作为抗美援朝战史教学研究团队的年轻一员,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教员邵志勇非常重视学习研究这场战争。

今年6月,邵志勇多年的研究成果《围猎美军“王牌师”——抗美援朝长津湖战记》在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他推出的第二本抗美援朝战记专著。

“学习抗美援朝战争、研究抗美援朝战争、讲好抗美援朝战争,这是我们这个教研室的共同使命。”军事思想与军事历史教研室主任舒健告诉记者,尽管教员们在专业领域上有所侧重,但抗美援朝战争是大家共同的研究方向,“每一次著书写作,每一次登台授课,我们的内心都涌动着一股激情的热流。”

9月26日,研究生院“后天讲坛”座无虚席,这是“后天”系列公开课的第二讲,讲授者是王志军教授。细心的学员已经发现,和以往不同的是,今天王教授的讲课是坐在椅子上完成的。

讲课过后,学员们才知晓台上这位激情授课的教员,在23天前做完心脏支架手术。尽管身体还很虚弱,他依旧坚持授课。10月15日,他又在讲授抗美援朝战史课的讲台上突发心绞痛,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

“这种激情、坚持和使命感,一直在我们教研室赓续传承。”舒健说。

徐焰等老一辈教员退休后,主讲抗美援朝战争战史战例课程的任务逐渐落到了王志军、卢勇、邵志勇、袁野等一批中青年教员身上。

为了讲好这一课,王志军带领年轻的教员多次拜访志愿军老战士,奔赴东北地区考察,收集第一手战史资料,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

今年9月,国防大学研究生院为集中统训研究生搭设的学术平台——“后天”系列公开课开讲,在国家安全学院专家的建议和策划下,他们打造的第一个系列就是抗美援朝战史专题。

这个系列教学以“培塑史学思维、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和民族精神、寻求强军制胜之道”为主题,从抗美援朝战争出兵决策到战争指挥艺术,从五次战役战法解析到历史经验及启示,每堂课都是好评如潮。

“今天的中国能这样站立着,是因为当年志愿军在上甘岭站立着。作为新时代的革命军人,我们今天每时每刻都在感受他们为祖国和人民争得的尊严。”听完授课后,研究生学员陈帅在日记里写道。

国防大学组织联合岗位资格培训班学员开展指挥对抗演习,参演学员进行图上作业。

图片由闫晓强提供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罗金沐 洪大鹏

 

责任编辑:唐诗絮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徐焰:给听众和读者以“鲜活”的战史
·刀与星河: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习近平: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志愿军将士后勤保障奇迹:在血与火洗礼中铸就钢铁后勤
·珍贵影像致敬“最可爱的人” 战地记者镜头中的抗美援朝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启示录丨既要敢于亮剑,也要重视铸剑
·解放军报评论员:铭记伟大胜利 弘扬伟大精神
·求是:捍卫正义的伟大胜利 复兴图强的不朽丰碑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在京开幕 王沪宁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在京开幕 王沪宁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炮弹像长了眼睛一样飞入敌群——来自抗美援朝老兵唐章洪的讲述
·《跨过鸭绿江》等作品将亮相 抗美援朝题材影视吹响集结号
最新酷图
  更多
兵器大观
  更多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热点新闻排行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网上谈兵
  更多
军事观察
  更多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战争回顾
  更多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精彩视频   更多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