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 军史钩沉
走近空战英雄王海的“坐骑”米格-15: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鹰
华夏经纬网   2020-09-18 09:14:18   
字号:

米格-15: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鹰

■张光山 仪艳磊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兵器馆里,陈列着一架编号为079的银灰色战鹰,它就是著名战斗英雄王海驾驶过的米格-15歼击机。

2020年8月2日,空军原司令员王海上将逝世。这位著名的空战英雄,曾驾驶米格-15与F-80、F-84等联合国军飞机在朝鲜上空对决,击落敌机4架、击伤5架,书写了一段酣畅淋漓的空战传奇。

抗美援朝空战史,记录着王海上将等老一辈人民空军将士机智灵活、敢打必胜的热血豪情,折射着米格-15因博采众长而造就的先进性能,辉映着我空军官兵力求实现人与装备最佳结合而迸发出的卓越智慧。

今天,让我们借助专家的视角,走近王海上将曾经的空中“坐骑”,去倾听战机背后的故事——

米格-15当时在动力上不落下风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米格-15的主要对手就是F-80、F-84和F-86。如果稍加留意,不难发现,米格-15与这些主要对手在发动机上其实有一定的“血缘关系”。

一战后,空军受到空前重视和发展。活塞式发动机性能得到大幅提升,但其局限性日益暴露出来。如何提升飞机的速度和载重量,成为摆在设计师们面前的最大难题。

在探索过程中,喷气推进方式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二战爆发,战场的实际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喷气式发动机的研发。

二战期间,严格保密的敌对双方,战机研发的方向却大同小异。其后,英国主要发展离心式喷气发动机,德国则主要发展轴流式喷气发动机。

相比之下,轴流式喷气发动机技术更先进,但这种发动机的压气机技术复杂、工艺要求高,而离心式喷气发动机则简单得多。

二战后,出现的第一代有影响力的喷气式发动机是英国的“尼恩”“德温特”和美国的J47发动机,前两种是离心式发动机,J47是轴流式。

“尼恩”和“德温特”被很多国家仿制。后来,英国把“尼恩”和“德温特”发动机的技术资料和样机卖给了苏联。苏联仅花了一年多时间就仿制出RD-45发动机并批量生产,很快装配给米格-15战斗机。

从这个角度上讲,苏制米格-15的“心脏”师承的是英国发动机技术。

美国由于决策失误,直到1941年5月得到英德研制涡轮发动机的确切情报后才开始起步,研发喷气式发动机。

在此之后,美国吸收了英国、德国发动机的设计经验,先后研发了J33、J35发动机,装配F-80、F-84。在此基础上升级研制出J47发动机,装配F-86。显然,J33、J35、J47作为F-80、F-84与F-86的“心脏”,与英国的发动机技术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朝鲜战场上,装配RD-45的米格-15和F-80、F-84、F-86之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同样师承英国技术的发动机——战机“心脏”之争。

苏联空军对RD-45性能比较满意,同时也不讳言两个主要缺点:一是发动机可靠性还不理想,两次大修之间的时间间隔太短;二是耗油率偏高,导致其最大航程与F-86相比有明显差距。所以,我志愿军空军当时只能在朝鲜北部清川江至鸭绿江一带活动。

1952年8月5日,敌机在平壤附近地区上空活动。三师九团副团长王海带8架飞机于11时41分起飞,完成了掩护第三十四团进行攻击的任务。之后,为扩大战果,按照空联指命令,王海率一个中队下降高度进行搜索,发现敌8架F-80战机,遂下令攻击。敌机发现后,作左半圆圈飞行,企图相互掩护逃跑。王海率僚机迂回到敌后,敌又作右半圈飞行。王海驾机迅猛出击,击落其最后一架飞机。

F-80装配有推力23千牛的J33发动机,米格-15装配着推力27千牛的RD-45发动机。因此,在最大飞行速度上,F-80要逊色不少。王海这一仗打得漂亮而精彩,发动机“给力”是其中的客观因素之一。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离心式喷气发动机已经没有太大的发展潜力,而轴流式发动机无疑是喷气式发动机发展的方向。在当时的环境中,与轴流式发动机相比,离心式喷气发动机却不落下风。因为离心式发动机压气级数少、结构简单,所以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它已经能够满足航空发展尤其是战机动力的需求。

不同气动布局使米格-15与F-86机动能力各有千秋

二战后期,飞机最大速度超过700千米/小时。俯冲时,机翼上的局部气流速度已达到音速,这导致了激波和波阻的产生,使飞机变得难以驾驭,甚至会解体坠毁,即遇到“音障”难题。

喷气式发动机和后掠翼的出现与应用,可以说是战机发展的一次重大革命。

当时在喷气推进技术和后掠翼技术发展上处于领先地位的是德国。德国航空工程师开先河,用风洞测试了当时人类所能设想的气动外形,包括一些奇形怪状的气动布局。

二战后,美国研究人员从掌握的资料中,发现了一份1940年的德国报纸。该报披露了后掠翼能延迟激波的产生,并且在超音速时产生的激波强度比平直翼小得多的消息。

这些研究成果引起了美国工程师的注意。

1945年8月,XP-86(F-86的第一架验证机)项目空气动力学家提议新机型改用后掠翼布局,同时为弥补后掠翼的低速缺陷,在机翼前缘安装了自动缝翼。缝翼完全自动控制,根据所受的气动力打开或者关闭。当缝翼向前滑动打开时,可以加速流经机翼上表面的气流速度,增加升力并减小失速速度。高速飞行时,缝翼自动关闭将阻力减到最小。这些成果的运用,使F-86的战斗性能整体优于F-80和F-84。

二战后,苏联也缴获了德国大量技术图纸等宝贵资料,一个名为Ta-183的战斗机方案引起了中央流体动力研究院的高度关注。

Ta-183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了后掠角为40度的后掠翼。根据中央流体动力研究院的报告,苏联国防委员会向米格设计局下达了研制任务。

很快,研究成果应用到米格-15飞机上,其机翼为前缘后掠角35度的中单翼,副翼的偏转角度较大,在起飞时为20度,在着陆时则可以放至55度。机翼上方装有2片翼刀,以防止翼尖失速。水平尾翼安装在垂直尾翼的中段偏上处,成为米格-15的显著标志。

不同的气动布局,使米格-15和F-86的机动能力各有千秋。

大推力的发动机以及合理的气动布局使米格-15的最大速度、中高度的爬升率以及最大升限等方面均优于F-86。

米格-15从0.7马赫加速到0.95马赫仅需1分钟,50米/秒的爬升率使其具有优越的垂直机动能力。但是,米格-15的最小盘旋半径为620米,而F-86仅为420米,因此米格-15在水平方向上的机动性较差。

两者相遇哪方取胜,取决于谁能更好地扬长避短。米格-15遇上F-86是如此。那么,遇上性能稍逊一筹的F-84,如果米格-15也能扬长避短,胜算就会增加。

1951年11月18日下午2时许,大队长王海带大队飞行员在清川江上空发现美F-84战机60余架,立即展开进攻行动。

美飞行员采用了一种新战术:8架飞机首尾相接,连成一个大圆圈。王海及战友充分发挥米格-15优越的垂直机动性能, “爬高占位” “俯冲攻击”,几番动作下来,敌人的“罗圈阵”被打乱。

王海抓住时机果断开炮,打掉了一架敌机;然后一个跃升翻转,又把一架要攻击自己僚机的美机套进了瞄准具,三炮齐射,打得这架美机一头栽了下去。几分钟战斗,王海击落2架敌机。

其战友焦景文也打掉2架美机。4号机孙生禄被8架美机围在了中间,却毫无惧色,咬住1架美机不放,硬是逼近至300米,把这架美机打得空中开花。

一身是胆频频诠释“狭路相逢勇者胜”

20世纪30年代后,空战武器有了较大发展。航空机枪的口径明显加大,少数战机装上了航炮。

就航空枪炮的毁伤效果来说,发射率和子弹口径存在一定矛盾——口径太小毁伤效果不理想,口径太大影响发射率。

航空枪炮的口径到底多大合适?直到现在,这种争论还没结束。

二战后期,世界上存在两种不同意见。苏联极力主张大口径航炮,只要打中一两发即可解决问题;而美国则一贯主张小口径,以高发射率提高命中率。

实弹打飞机的相关试验证明了“口径是硬道理”。7.62毫米口径的枪弹只能在飞机上击穿一个小圆洞,而20毫米口径炮弹击中飞机铝合金结构后,可产生直径0.4米的洞,30毫米口径的炮弹可将战机机体打出一个直径1-1.5米的大洞。

面对美国战略威慑,苏联空军提出米格-15的主要对手还有美军B-29之类的战略轰炸机。考虑到炮弹威力太小则无法击落大型轰炸机,所以米格-15最终采用了航炮设计,其火力由1门37毫米口径的航炮和2门23毫米口径的航炮组成。

37毫米口径航炮每分钟可发射弹药400发,炮口初速度为690米/秒,装弹40发;23毫米口径航炮每分钟能发射弹药550发,炮口初速度990米/秒,每门炮装弹各80发,共160发。37毫米口径的航炮原为机载反坦克武器,威力之大可想而知,一般只需要命中1-2发就可以击毁F-86。

F-86则主要用于空战、拦截与轰炸,它设想的对手不是大型轰炸机而是小型歼击机,所以它追求火力密集度,只装备了6挺12.7毫米口径的航空机枪,每分钟发射子弹1250发,初速870米/秒,各装弹300发,共1800发。

这种12.7毫米口径的航空机枪,在F-80上装备了2挺,在F-84上装备了4挺。虽然它在理论上甚至能够对地面装甲车造成伤害,但在实战中,面对以坚固耐用著称的米格-15,它的毁伤效果差强人意。米格-15曾经创下中几十发12.7毫米口径枪弹而安全返航的纪录,被称为“空中坦克”。

正是这种设计理念上的差异,使米格-15可对F-80、F-84和F-86发起致命打击。

1951年12月15日,大队长王海带3名飞行员在清川江附近与敌12架F-84遭遇,王海果断发出作战命令。僚机焦景文不顾美机扫射,在长机王海身后紧紧掩护。王海把飞机拉起来后,忽然看见僚机中弹,迅速扑到僚机上方,拉上翻下,连续6次进攻,把一架美机打得凌空爆炸。

综上所述,尽管武器装备对空战胜负有一定的影响,但战斗精神、战术的运用等人的因素才是决定性因素。志愿军空军发扬“空中拼刺刀”的战斗精神,面对强敌敢于亮剑,彰显了我人民空军将士的血性虎气,立起了人民空军不辱使命、敢打必胜的形象。

供图:张 昭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张光山 仪艳磊

 

责任编辑:唐诗絮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孤胆守高地 只身战强敌——记志愿军老战士杨树柏
·志愿军一级英雄邱少云牺牲后荣获的锦旗
·陈赓:志愿军司令部的“解围将军”
·抗美援朝的出兵决策及其历史意义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抗美援朝的出兵决策及其历史意义
·话剧《上甘岭》:颂扬“上甘岭精神”
·韩先楚:朝鲜战场最好的前线指挥官
·洪学智:《抗美援朝战争回忆》
·从“烽火战士”到“伉俪老兵”:被祖国需要是最大的幸福
·抗美援朝老兵回忆中国人民志愿军与美军在朝鲜战场的首次交锋
·志愿军总部将帅们的智慧胆略与战斗情谊
·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雷达兵
最新酷图
  更多
兵器大观
  更多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热点新闻排行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网上谈兵
  更多
军事观察
  更多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战争回顾
  更多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精彩视频   更多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