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旅游业发现“新大陆”。文化价值连城的“女娲补天”传说竟源自晋城浮山,沉睡5000年之久的晋城女娲今日浮出水面,浮山“女娲”有望为晋城旅游业走向世界趟出新路子。古代传说:“盘古开天辟地以后,共工与颛顼争做皇帝,未成,怒而触不周山,使天塌地陷,日月无光。女娲氏挺身而出,炼出五色之石,终于将塌下来的天补好。” 中国地震局王若柏研究员认为,“女娲补天”神话源自“远古时期地球上一场巨大的地质变化”,一次陨石雨撞击。山西社会科学院孟繁仁认为,这一事件应发生在山西黄土高原一带。中南民族大学罗漫提出,著名的神话“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是一则典型的以陨石为主兼容其他天文、地质、气象、地理现象的事件,即女娲补天的神话源自一次陨石撞击。 据《史记》、《尚书》、《列子》、《淮南子》一等史籍记载:女娲,是造化人类万物的圣母、是人、是三皇五帝时期战天斗地的女杰。 女娲补天,是与太行山上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一并相传的神话故事。空前的天文、地质变化,造就了远古人类与自然灾害斗争的壮举,最终诞生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女娲补天”。 经考证,晋城“女娲补天”遗址,位于城东10公里的金村镇浮山的山腰。这是一个天然形成的石崖山洞。洞高约5米、宽约3米、深约4米。一进洞门,可见洞顶左侧有一条宽约20公分的巨大裂缝,深不可测,似乎要通往“天外”;细看正前方的洞顶,也有一条宽约10公分的水平裂缝,横亘东西。举世无双的“女娲氏炼石处”的巨型古石刻,可见一巨石壁上。 《大清一统志》、《泽州府志》、《凤台县志》等地理、方志典籍,一致记载了这里曾是“女娲补天处”都有“娲皇窟”,又称“补天窟”、 “翁婆头”的记载。浮山有海上浮石、云浮山移之意,主峰高达1033米,占地9平方公里,与973米之拔的珏山仅2公里之距,且高出珏山半个头。浮山脚下的桐村,每年3月18日都有举行女娲的祭祀活动。 盘古开天,女娲抟土。华厦公司慧眼识玉,大胆作出了与清华大学联手研发女娲文化园,面向全球打造晋城乃至山西旅游业龙头的战略构想。由此, “北京清华大学华夏始祖文化研究所”、 “山西晋城华厦女娲文化园筹建处”应运而生。他们对“始祖文化"女娲造人、炼石、补天,及珏山、青莲寺的佛、道教旅游文化资源进行了专题研究、整合论证。在深挖历史遗迹、认真考察自然风光的基础上,初步确立了以生态旅游资源创建园林旅游,以开发始祖文化为主题创立女娲文化园,把女娲文化园建造成“天人合一”的国家地理公园、华北地区野生动物园、可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三教合一”和谐园、 “孔子回车”建筑庙宇等于一体,“可观、可赏、可留、可居”,全面涵盖华夏的天人合一、诚实精细、包容博大、仁爱慈孝等传统文化价值观,融自然景观与人文主题为一体的旅游文化开发思路。 日前,在太平洋大厦召开的女娲文化园研讨会上,北京专家与当地专业人士一致认定:沉睡5000年之久的晋城女娲文化价值不菲。 清华大学教授何茂春在谈到晋城“女娲始祖文化”在华夏文明中的地位时说, “所有的落后应当归根于文化的落后”。山西是个文化大省,在中部六省的开发和崛起中,山西无疑是文化的龙头,从女娲抟土到今天,几千年文明历史几乎没有断层,文化遗产保存最好的地方在山西,仅山西一省就保存了我国地面一半以上的文物,仅晋城市就保存了三分之一以上辽宋之前的木筑结构文物,一个城市的文物总量就超过了韩国三倍多。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却被历史的尘埃掩盖了,我们应当立即着手这方面的研究、开发和利用。 华厦公司董事长原国胜认为,人类始祖女娲炼石补天在晋城浮山的活动遗迹丰富而且完整,是华夏文明宝库中一颗最灿烂的明珠,是一个惊世的文化奇观。他表示,华嗄公司将通过女娲文化园的成功开发,面向全球着力展现晋城“女娲”始祖文化的魅力,为晋城打造“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填上精彩的一笔。沉睡5000年之久的晋城“女娲”浮出水面,不仅引发出晋城“女娲文化”地位的学术之争,也给晋城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晋城旅游业走向世界展示出新的曙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