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务
->
商战精英
两岸企业家之战:50岁对30岁
2002年04月01日00:00
华夏经纬网
在今天的大陆,无论是谈合作还是打商战,台湾企业家们发现,他们面对的对手都是一些只有自己儿女般大小的年轻人…… 天下 一场“隔代企业家战”在海峡两岸之间打响。台湾50多岁年龄层的这一代企业家,正面对着30出头,只有他们儿女一般大小的大陆新生代经理人的挑战。这种世代交替的震撼,给两岸企业界带来许多耐人寻味的思考。 大陆30岁新势力崛起 最新一期的台湾《天下》杂志发表文章指出,一股30岁的新势力,正在大陆如火如荼地蔓延。无论是谈合作,谈竞争,越来越多台湾企业家发现,谈判桌上的大陆对手都是只有自己儿女一般大的年轻人。在外资企业,他们掌握重要职位,拥有决策权力,晋升的速度至少超前台湾同龄年轻人3到5年。 ——台湾籍的中国惠普科技企业客户销售部总经理钱金麟近年先后去过哈尔滨、昆明的多家中外合资企业,拜访过公司的副总裁,以为是什么老者,结果竟然都是30出头,昆明那家还只有28岁!40岁的钱金麟对此不胜感叹。 ——台湾著名资深建筑师黄永洪近年来随着客户投资大陆,也开始试探大陆市场。结果发现和他比图稿的,都是小他20多岁的年轻人。 ——在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MBA学员平均年龄在35岁上下,但个个顶着“总监”之类的头衔,拥有自己的办公室和秘书,带领独立部门。施贵宝的华南销售总监33岁,已经掌管有数十个台湾省大的市场区域;中国平安保险的销售总监35岁,手下带领22万个业务员。这一切令台湾同龄的年轻人为之咋舌。 ——加拿大北电网络去年在新加坡举办亚太地区经销商大会,结果来自台湾的经销商全部是五六十岁,而大陆经销商都是三四十岁。 台湾创业大陆接棒? 面对这种世代交替的震撼,出身台湾的50岁左右这一代企业家深受震撼,他们在大陆这些30多岁的新生代身上找到他们年轻时奋斗的影子。而在他们身边长大的台湾30多岁的一代,却安于舒适的环境,不愿接父辈的班。在台北开了20年贸易公司的俞雨亭熬过了15年前台币对美元汇率狂飙的冲击,却难耐儿女不愿接班的落寞,他说:“反而是我在大陆青岛的合作厂商,非常有兴趣接我的班。”一时之间,“台湾创业,大陆接棒”的议题,在两岸穿梭的企业家之间成为热门话题。 文章说,大陆这些比台湾企业家小20多岁的经理人事业突飞猛进,雄心和士气都非常旺盛而高涨,他们渴望接班,渴望当家,充满自信和勇气。文章分析,大陆30岁世代的父母长辈,正是不幸的一代,贫穷的童年的记忆刺激了年轻一代累积财富的冲动。市场经济使他们面临最严苛的生存竞争,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斗志。而在华跨国公司推行本土化战略,积极培训本地人才,也给了大陆新生代迅速成长的大好机会。 两岸经理人论短长 《天下》杂志文章同时分析了大陆新生代经理人的弱点:大陆人才虽然具备拼搏精神,但也有令人头痛的地方。例如,忠诚度低,为更高的薪资工作,说跳槽就跳槽;只会做事,不会做人,没有价值观,很难建立公司文化,每个人都忙于抢位,来不及搞文化;对人生没有安全感,经常搬家和换手机号码,喜欢吹嘘夸大;部分年轻人的诚信有问题等。相比之下,台湾人才仍然具有多方面优势。台湾企业内各类管理人员普遍比较敬业,懂得团队合作,而且处事较圆熟而细致,也较专业;比较讲求专业伦理,所谓专业,是做应该做的事,但在大陆,是做喜欢做或想做的事。因此当台商需要管理背景复杂的员工时,往往要借重台湾人才。而当他们需要“比较粗放”的营运、执行面人才时,则可以用薪资水平相对低的大陆人才,在一些需要管理复杂体系的行业上,台湾人才显得不可或缺。 文章最后指出,大陆新生代人才的崛起令台湾企业界深思。两岸人才各有强项和弱点,不过重点不在比较,而在于全球化的挤压使得跨国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到了非常专业的地步。两岸分工,追求最大的管理综合效益,已经成为企业经营不变的原则。 《粤港信息日报》 2002.04.01
【
发送给好友
】【
打印
】【
关闭窗口
】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网友昵称:
匿名
评论内容:
(剩余字数:
)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评论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热点文章排行
热点专题
频道特别推荐
两岸经贸
热点投资
走近台商
投资大陆
企业采风
热点观察
商战精英
财富话题
聚焦开发区
招商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