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务 -> 热点投资 -> 东北

 


东北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为吉林经济发展助跑

2006年11月24日08:29
华夏经纬网

   对话背景
   在振兴东北经济的大潮中,吉林省的发展正处在新的十字路口,面临着发展战略的选择:是以大型国有企业的发展为主,还是以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主?吉林省的中小企业发展比较落后,面临的问题很多,其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吉林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吉林省中小企业发展的主导思路是什么?对此,吉林省委党校教授蔡跃、吉林省统计局高级统计师吴雪玉依据吉林省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有关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促进吉林省中小企业发展的主导思路:围绕优势行业发展专业化的中小企业群,与国有企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政府放权,下放发展经济的权力,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选择和创造,放手、放胆发展中小企业;加快发展金融产业,积极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与稳步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近日,本报记者就大力发展吉林中小企业这一话题同蔡跃、吴雪玉进行了交谈。

   专家简介
   蔡跃,吉林省委党校教授。主要从事经济管理、国企改制、国有资产流失与运营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分析研究能力。

   吴雪玉,吉林省统计局高级统计师。1989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曾从事过农业普查、人口普查、基本单位普查以及经济普查等各项大型普查工作,主要承担普查资料的开发研究工作。撰写并发表了大量科研课题报告、学术论文以及分析文章。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发展中小企业

    记者:吉林省是我国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数量多,规模大,在振兴吉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发展处于什么地位?

    蔡跃:吉林省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就是所有制结构不合理、中小企业发展滞后,这也是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必须破解的难题。多年来,吉林省对如何加快经济发展进行了各方面的探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事实证明,只发展传统的大型国有企业,是不能真正实现吉林经济振兴的。我们认为,振兴吉林经济要有实质性突破,必须在改革原有大型国有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要两条腿走路。发展中小企业是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突破口。

    首先,发展中小企业是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新的增长点。

    从吉林省的发展情况看,吉林省经济一直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普遍忽视了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致使吉林省市场经济发展缓慢,市场活力少,经济结构和企业结构出现失衡。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由于历史欠账太多,改革包袱沉重,缺乏改革资金,改革影响太大等原因,一时难以快速走出困境。只有中小企业的发展才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次,发展中小企业是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突破口。

    以中小企业发展为突破口,可以有效地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从就业分布结构来看,中小企业已成为东部地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吉林省本来就有大量过剩的劳动力,随着国企和行政机构改革的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又会产生大量的下岗分流人员,使吉林省增加新的就业问题。与全国严峻的就业形势相比,吉林老工业基地的就业压力更加突出。在国有经济由于有机构成提高、技术进步,效益下降,就业的容量逐渐减少,排斥富余劳动力的客观现实下,吉林省就业问题的缓解主要依靠力量只能是中小企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也被证明是一种成本低、就业乘数效应高、兼顾城乡各方面利益的新产权组织形式。

    第三,发展中小企业有利于启动民间资金。

    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不仅要有国家的支持,国际及其他地区资本的介入,而且要积极发展本地区的民营经济,启动民间资金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虽然吉林省收入水平较低,但是民间资金仍有较大的潜力。统计资料表明,截止2003年9月,吉林省存款余额为34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1.l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为228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3.0亿元。加上人们手中的现金、国债、外汇等400亿元,实际的民间资本存量在2682亿元。

    第四,发展中小企业有助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助于国有中小企业的多元化产权结构的转化。目前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国有中小企业为了寻找出路纷纷进行改制,吸纳民间资本参与改组,而中小企业积累的资本也有联合股份经营的要求。民间资本收购、兼并、租赁、承包、参股、控股国有中小企业,既盘活了资产又加快了国有中小企业民营化的步伐,给企业注入了活力。

    中小企业为国企改组和改造注入新的活力。实践证明,中小企业参与国企改组、改造,既能保证国有企业的重组质量和效益,也是民营企业获得自身发展的必需。不仅有利于盘活国有资产存量,使国有资产焕发活力,也有利于民营企业扩大规模。这实质上是一种扩张秩序,符合吉林老工业基地渐进的改革思路。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小企业是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生力军,是改善经济布局、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应该成为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一项重要战略。

    记者:东部沿海地区在发展中小企业的过程中遇到了好时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吉林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机遇?

    蔡跃: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为吉林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这突出地反映在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将解决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资金、项目等问题。与公有制经济相比,以往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政策上的约束和限制,不能获得和大型国有企业公平竞争的条件。对中小企业的最大限制主要表现在市场准入、获得资金、进出口权还有一些优惠政策等方面。在吉林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随着国家各项针对性政策的出台,特别是有利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投资环境的倾斜性政策的推出,一方面提高和增强了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刺激和促使潜在的创业者们消除顾虑、树立信心,投身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中。此外,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还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新的投资热点和发展机会。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多种项目的实施,以及公有制经济在某些领域的退出,众多的产业领域、行业需求缺口很大,需要中小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因此,随着吉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积极推进,中小企业面临的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广阔。

    发展中小企业必须转变观念

    记者:吉林省是我国老工业基地,有许多大型国有企业,中小企业正在快速发展,请用数据介绍一下吉林省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

    吴雪玉:吉林省中小企业发展的总体状况是,在全省国有企业改制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中小企业正在快速发展。

    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 2004年吉林省企业法人单位有45416个,比2001年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增加了1555个,增长了3.6%。其中,国有企业、国有联营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共5926个,减少2946个,下降33.2%;集体企业、集体联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共8759个,减少6371个,下降42.1%;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共6931个,增加1665个,增长31.6%;私营企业22126个,增加8958个,增长68.0%。可见吉林省国有企业改制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中小企业正在快速发展。

    但吉林省在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上还存在较大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获利能力较弱。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2004年末吉林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有3240个,占企业总数的98.8%,其中亏损中小工业企业962个,占中小工业企业总数的29.7%,中小企业约1/3亏损; 中小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为1409.1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2.1%,工业增加值为442亿元,占总工业增加值的41.7%。中小工业资产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的比重达14.6%。从业人员人数为718603人,应交所得税117402万元,占应交所得税总额的58.0%,应交增值税516573万元,占应交增值税总额的38.6%,利润376028万元,占利润总额的20.4%。可见,吉林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应交税金在总量中所占比例都为40%左右,已是一支重要力量,但利润总额却只占到20. 4%,亏损中小企业占29.7%,约1/3,表明吉林省中小企业的获利能力还比较弱。

    二是个体经营从事第二产业的比例不高。2004年末, 吉林省共有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80260个。其中,产业活动单位111361个。个体经营户76.0万户。其中,第二产业5.6万户,占7.3%,第三产业70.4万户,占92.7%。可见,吉林省个体经营户从事第二产业的户数很少,1/10都不到。

    三是在优势产业中比例太少。从吉林省规模以下中小工业企业行业分布情况看,轻工业有4776个企业,重工业有8307个企业,重工业企业数量是轻工业数量的1.74倍,重工业企业数量占总企业数的63.5%。按行业分类,工业制造业有企业11917个,占总数的91.1% ,占绝大部分;从经济普查数据可见,吉林省中小企业主要从事重工业中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采矿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四大产业,共有5589个企业,占225个行业企业总数的42.7%,制造业主要集中在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上,占重工业企业总数的23.2%。

    四是企业组织形式单一。从吉林省中小企业组织形式构成看,私营企业最多,有7490个,占企业总数的57.25%,占一多半;集体企业有3417个,占企业总数的26.12%,占约1/4;有限责任公司和其他有限责任公司2053个,占15.7%,占1/6。外商投资企业278个,占总数的2.1%,很少。港、澳、台商投资企业56个,也很少。

    记者:吉林省中小企业已经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那么,今后的发展还将面临哪些困难?

    吴雪玉: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吉林省近年来全力整顿环境、谋划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法规,但关键是如何把扶持政策落到实处。通过调研我们感到,在吉林省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三难”:

    一是观念转变不到位,政府管制过多创业难。某些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或工作人员对中小企业存有偏见,有的对中小企业管制过多,使群众的创业精神受到压抑,创业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创业者就大大减少。

    二是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执行难。吉林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和近年来一系列关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政策,在实际执行中有些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体私营企业产生一定影响。对个体私营企业的管、卡、压现象还时有发生,这些都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是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筹集资金难。我国资本市场目前已形成股票类、贷款类、债券类、基金类、项目融资类、财政支持类六大融资方式,国内外融资渠道多达数十条。2005年,吉林省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169亿中来自金融部门贷款仅占3.4%。可见,吉林省对中小企业开放的融资渠道少得可怜,远远满足不了各类中小企业融资的需求。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中长期投资主要依靠非正规、小范围的借债集资或股权融资,此类融资规模小、成本高、风险大,使投资缺乏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明确主导思路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记者:吉林省应如何围绕优势行业发展专业化的中小企业群,与国有企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蔡跃:吉林省原来有较好的大型国有企业,只是由于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等不合理,政府管制过多等原因,没有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中小企业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现在我们认识到只发展大型企业不行,要同时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要结合吉林省的实际情况,围绕优势行业发展专业化的中小企业群,与国有企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当今的市场形势和竞争状况与东南沿海地区发展中小企业时的状况已不可同日而语。现在的市场竞争形势是产品全面过剩,质量要求严格,进入壁垒高,价格战、广告战层出不穷,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吉林省中小企业发展要和优势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吉林优势产业的技术积累、工艺人才、管理组织等积累优势,以较高的起点基础发展才可能获得成功。吉林在全国具有比较的优势产业是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吉林的中小企业要结合优势产业,发挥适应市场灵活,高度专业化,成本低的特点,与大型企业互相密切联系,共同分享市场、技术、劳动力以及各种信息,形成即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从而构成企业生产网络。

          吉林的中小企业发展要形成企业集群。单个中小企业各自从事不同产业没有竞争力,要以优势产业为核心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在现实利益的驱动下,企业自发地进行有效地分工的结果。企业集群的建立需要企业家之间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多次的合作,经过长时间的重复博弈,形成一些不成文的规则和惯例,从而才能造就这样一个网络。这是产业集群的精髓。产业集群中的产业选择和龙头企业的出现,也是一种自发的过程。既然产业集群的灵魂在于一群密切联系的企业形成的网络。在为企业集群尤其是为集群中的中小企业提供公共品方面,地方政府大有可为,这其中包括:基础设施、财务金融服务、技术支持服务、市场营销服务、法律服务、教育培训、人才引进等等。由于在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占了绝大多数,而这些中小企业正是产业集群活力和竞争力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地方政府如果要实施“产业集群”的战略,就应该转变长期漠视中小企业的思想和做法。 需要指出的是,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因为集群中企业网络的建立需要一个长期的博弈过程,那种企图在很短时间内创立和发展产业集群,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收到立竿见影效果的想法是不现实也是极不可取的,在这里,“耐心”也许应该成为那些想利用产业集群发展地方经济的地方官员首先必备的条件。

    记者:吉林各级政府应如何切实转变观念,统一认识,放手、放胆发展中小企业?

    蔡跃:各级政府都要形成发展中小企业是振兴吉林经济的必然之举的共识,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把握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切实转变观念,统一认识,把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上议事日程,坚持发展大企业大集团与扶持中小企业并举的方针,创造有利于大中小企业、不同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促进不同所有制和不同规模的企业公平竞争、自主发展。

    放手、放胆发展中小企业,当好“开明政府”。 吉林各级政府都要充分认识到,只有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才能使老百姓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走上富裕道路的道理。对中小企业发展大开绿灯,把发展经济的权力交给人民,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选择和创造。增强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改变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主导型”经济的旧观念,建立“市场导向型”经济的新观念。政府放手让人民群众闯市场、办市场,真正使人民群众成为市场的主体。

    创新政府推动方式。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管理理念要从“管理者”转到“服务者”,管理体制要从主导型转到市场型,管理形式要从“运动员”转到“裁判员”,管理方法要从强制型转到引导型。地方政府应尊重、支持,积极进行保护、协调和组织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发展构建起一种自主性的、开放性的、合法性的公共运作的微观制度环境。

    凡中小企业发展比较快的地方,都离不开当地政府提供的良好公共服务,如许多地方政府在创办行政服务中心、推行政务公开、实行“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审批、“一卡制”收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了行政效率,从而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务环境。

    随着企业成为“主要驱动者”,政府的角色必须从参与者、决策者转变为促进者、指引者和激励者,干预必须大幅度减少。企业需要安全的、鼓励性的投资环境,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应该转向确保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提供与交易机会有关的信息,并加强产权保护、公司责任和法治。

    记者: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这一现象在全国来说是普遍存在,吉林省应如何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蔡跃:任何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核心问题是资本问题。南方发展得快,主要原因也是资本的流入,不仅是外资的流入,也包括内资的流入。考虑到资本的流入,更要考虑到资本的流动,因为资本是在流动中增值的。在考虑吸引资本流入的同时,必须以更多的精力考虑造成资本有效流动的条件。不能一说发展吉林经济,就只考虑流入,以为以特殊的优惠条件把资本吸引来了,就万事大吉了。如果用简单的“造势”的办法,“哄”起一个“热”来,没有很好的考虑流动,“钱到地头死”,往往会造成许多新的问题,发展也是不能持续进行下去的。资本市场的发展是吉林快速发展的突破口与支撑点。要实现吉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必须相互融合,必须加快发展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在内的金融产业,积极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与稳步发展。打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金融资本、国外资本,发掘、培育优良企业进入市场直接融资,进一步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从而为吉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支持。

    吉林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不仅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现行经济制度环境不完善的结果。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

    从金融体系完善的角度看,应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我们可以从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的多元化着手,降低中小企业融资对于商业银行贷款的过分依赖。一方面从债权融资的角度看,应鼓励面向中小企业的多种金融机构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租赁、担保和保险等融资形式的发展;一方面保持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适当的比率,特别是不能忽视多层次的股权融资市场的发展。尽快制定专门针对吉林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发展规划,在金融政策定位上明确和硬化对吉林省中小企业的融资制度安排,为吉林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更多政策扶持。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高科技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对小企业给予资金扶持,扶持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风险经营中小企业、出口型中小企业等,并从战略的角度,从整体上增强中小企业素质出发,制定并实施相应的中小企业资金扶持计划。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与吉林中小企业相适应的多层次、多元化和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信贷服务体系。建立现代投资促进机构,吸引国内外投资 。吸引外资的第一步是改善投资环境,但投资环境改善本身并不会吸引投资者,而需要告知或鼓励投资者来做实地考察。一个现代化的、专业化的投资促进机构应该涵盖这一营销作用。为了成功实现目标,应建立现代化的投资促进机构。

    积极拓展中小企业融资租赁、担保、保险等融资形式的发展。在现实金融运作中,租赁对中小企业具有以“融物”代替“融资”、缓解债务负担、还款方式灵活、资金使用效率高、盘活存量、加速折旧、优化财务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增强资产流动性、强化资产管理等多项功能,在中小企业融资和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是最适合中小企业的融资新途径,应该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充分关注。

          发挥保险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功能。同时,支持担保公司的发展,大力发展民间信用担保体系。放宽民间社会资本进入担保公司的准入限制。

    要借鉴成功的经验,积极探索吸纳民间资金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通化市通过企业发起设立、定向募集和股份制改造,先后组建76户股份有限公司,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资本市场,共吸纳民间资金39亿元,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要积极推广通化市的经验,下功夫培育区域资本市场,把民间资金充分挖掘出来。对未上市的股份制企业,可以通过产权交易,对股权进行托管、过户、更名,充分发挥经纪人的作用,推动股权的流转交易。要加强企业上市融资工作,可以成立上市融资服务小组,为企业上市融资创造条件。要积极发展融资中介机构,帮助企业开展融资业务。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积极创新招商引资形式,加快由全面招商为主向专业招商为主转变,由政府推动招商为主向企业自觉招商为主转变,重点搞好委托招商、中介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和经纪人招商,努力降低招商引资成本,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

    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信用担保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克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化解银行风险而产生的一种金融服务手段。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作为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一种中介组织,由于其自有资本比率远远高于银行,与银行相比具有较高的承担企业经营风险、财务风险、道德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也比银行更愿意承担企业风险,尤其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就等于为银行转移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提供了一个出路。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和规定在吉林省设立信用担保机构,建立多种资金来源、多种组织形式参与、多层次结合的担保体系。一是积极支持市、县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这些专门的信用担保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担保资金和业务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资助、国有资产存量和资源性资产划拨,并吸收其他经济成份参与。二是尽快成立省级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以各市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服务对象,充分发挥各级工商联合会等民间经济组织的作用。
 
    □ 本报记者  刘群生   专家 蔡跃 吴雪玉
 
    来源:中国信息报

 

  
发送给好友】【打印 】【 关闭窗口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网友昵称: 匿名
评论内容:        (剩余字数: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评论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热点文章排行
热点专题
频道特别推荐
两岸经贸 热点投资
走近台商 投资大陆
企业采风 热点观察
商战精英 财富话题
聚焦开发区
招商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