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PX的去留,只差政府正式公布结果这“临门一脚”了。现在回头看,PX项目何以日久难决?
原因诸多。除了GDP的巨大诱惑之外,还有别的。厦门市某官员对南方周末记者说,PX项目的去留,早非简单的GDP与环境的矛盾,而是涉及经济、政治等诸多因素,“这些复杂的考量可能包括,一、全国PX项目繁多,厦门若处置不力,会在其他地方引发连锁效应,PX的国家战略受影响;二、项目本身是合法得到审批的,涉及台商投资大陆的信心以及审批部门的执政权威;三、厦门处于对台一线,不能波及国家对台的经济及统战的大战略”。
在这三个“复杂的考量”中,第一个尚属经济领域。第二个和第三个因为与台湾有关,“涉及台商投资大陆的信心”,“波及国家对台的经济及统战的大战略”,所以难免有了政治的含义,因而处理起来陡增敏感性,用这个理由来“保护”PX似乎也更有力量。但是,PX这个工业项目真的会给两岸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吗?
PX为什么会有变化,因为它不符合两个标准:一是科学,一是民主。以“科学”标准论,中国环境科学院所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已经明确:“居住区”和“化工区”只能舍一取一,鱼和熊掌不能得兼;以“民主”标准论,无论是“街头散步”还是“百万短信”,包括日前论证会上八成以上市民的反对,都能说明问题。无论是环境保护,还是科学与民主,这些普世价值正被中国实践着。作为一种普世价值,我坚决相信台湾同胞是不会拒绝的。
就在同一天的《南方周末》上,还有一个报道:将在山东东营落户的、投资达47亿元的美国杜邦公司氯化法钛白粉化工项目,因为可能存在环保隐患,早在22年前的1985年,就被台湾省鹿港镇拒绝。鹿港人拒绝杜邦的过程和今年的厦门PX事件有着惊人的类似:1985年,台湾《联合报》报道杜邦将在鹿港镇附近投资64亿台币设钛白粉厂,因为害怕废水会导致海水污染加剧和对文物保护、传统习俗不利,在居民李栋梁的带领下,当地民众、环保社团、专家、大学生联合掀起了一场台湾历史上最著名的环保运动,最终导致杜邦公司撤出该投资计划。这起事件也成为台湾环保运动的滥觞。
可见,从时间上来说,台湾同胞比大陆更早知晓环境保护的意义,也会支持厦门民众为维权所进行的努力,当然也能理解政府改变项目投资的行动的正当性。我相信,台湾到大陆的投资者包括翔鹭集团的领导人,也不会对环境保护的世界趋势熟视无睹,不会对民意所向熟视无睹,自己也不会愿意成为脱离当地民意支持的“孤岛”;而如果政府远离民意、一意孤行,他们反倒会对自己投资的长期性、会对当地的投资环境产生疑虑。
实际上,能给“台商投资大陆信心”的,不是给他们什么超出常规的“特殊”环境,而是一个法治环境;而负面影响“台商投资大陆信心”的,恰恰是对法治的破坏,对科学的忽视,对民意的违背。 (艾君 媒体从业者)
来源: 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