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赴大陆投资上限、两岸金融交流的限制的确使台湾资本市场的发展空间受到影响;而台资企业踊跃赴港挂牌,让香港俨然成为台湾的“国际板”。
随着近两年赴香港上市的台资企业增多,重要性增加,不仅香港恒生指数打算再纳入一家台资企业——富士康,数家岛内券商也开始以在港上市的台资企业为标的,编撰“台商指数”,对岛内投资人而言,香港市场相对于台湾市场的重要性将更加提升,间接使台股的交投状况更趋清淡。
赴港上市 台商新宠
由于台湾对企业赴大陆的投资仍有上限的限制,许多已赴大陆或打算赴大陆投资的企业面临无法回台筹资的困境,加上香港的金融环境条件颇佳,使得近两年台资企业分拆大陆业务赴港上市,或是直接赴港上市的家数明显增加。去年在港新挂牌的台资企业家数与台湾新上市的家数相当,根据宝来香港的统计,2005年香港股市20档新股(扣除37档国企股)之中,有8档是台资企业,去年集资金额达82.5亿港元。
今年在港上市的台资企业已有友佳、精熙、凹凸科技、及富阳(中国)等企业挂牌,其它有意愿的还有统一(中国)、鸿海旗下制造软性印刷电路板的鸿胜、大润发、华硕子公司华擎、瀚宇博德江阴厂、多普达,及去年取消上市今年打算要重新来过的三希科技等,市场估计下半年要挂牌的约有十家台资企业,今年度在港上市的台资企业更有可能超越台湾新上市家数。
目前在港上市台资企业达43家,分别是红筹股及国企股数的一半,意味着台资企业的上市家数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台资企业上市总市值保持增长趋势,2001年至2004年平均增长率达35%,2005年富士康上市后,市值更是大增了156%;目前台资企业总市值将近2700亿港元,占港股总市值约6.7%。
其中市值最高的前五名在港上市台商为富士康国际、裕元集团、康师傅控股、冠捷科技、顺诚控股,到今年6月底为止,除了顺诚控股外,其余四家的市价较承销价,都有1.83倍到17.09倍的涨幅。富士康去年2月上市已来,股价持续大涨,日来虽然股价见回档,不过,依照目前富士康约2.29美元的股价计算,与其上市承销价相较,股价已上涨了358%,近160亿美元的市值,已比恒指成分股裕元工业大了3倍;因此富士康、裕元、康师傅及冠捷等,已跻身港股市值前一百大之列。
香港恒生指数共有33档成分股,今年8月预计将新增5档成分股,而原本的成分股也会做部分的汰换更替,市值逐渐扩张的富士康,很有机会取代联想计算机,进入恒指成分股的行列。
本益比高 台商追逐
在台资企业转进港股挂牌的潮流已成型下,兆丰证券与宝来证券(与标准普尔合作)相继推出以在香港上市台资企业为标的而编撰的台商指数(T-Share指数),不仅可让香港上市的台资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能见度提高,也有利券商推出指数商品,如宝来证与兆丰证都已经在规划ETF(指数型股票基金)与指数期货。
宝来金融集团香港区总经理刘宗圣指出,未来在香港挂牌的台资企业规模将愈形庞大下,台商指数就会越来越具代表性。一旦该指数的公信力及指针性够强,且股价表现不错,预料其它盯着指数的被动型基金也将纷纷出现,届时也将有助于提高台资企业的成交量,并奠定台资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岛内券商编制台商指数,除了是肯定香港台资企业在港交所的经济规模已经逐渐拉大,并占有一席之地外,就另一方面来看,其实也是对台资企业回来“国际板”挂牌的前途,投下疑问票。
“金管会”去年来积极推动台商可以回国际板上市,但由于国际板对挂牌企业的资金流向仍有所限制,因此与台湾存托凭证(TDR)的实际上操作并不会差太多;且初期只打算开放法人投资,看着TDR目前交易冷清,企业自然不想做无谓的挂牌,再加上政局纷扰不定,使得不少台资企业宁愿到香港或新加坡排队,以获得较高的本益比,及登上国际市场的筹资平台。甚至发展下去,香港将俨然成为台湾的“国际板”。
内外夹击 台股走疲
金融业界人士不讳言,先不管其它因素,企业赴大陆投资上限、两岸金融交流的限制,的确使台湾资本市场的发展空间受到影响;如当局计划以发展服务业来因应产业结构转变,尤其以金融服务业为发展重点,但是金融市场的限制仍多,在外资兴趣不高,内资又外流至其它市场下,金融服务业自然也缺乏客户,发展前景不甚乐观。而台股近两年的动能明显减弱,是另一个内外资流失的结果,当然与香港、新加坡相比,行情相对有限。
在这次“经续会”里,金改议题讨论空间及弹性都明显加大,包括金控开放、分行家数限制、委托书及股权设质等议题都列入“共同意见”,即使是两岸金融监理机制因两岸关系“法令”限制无法在短期内建立,两岸金融开放仍列入其它意见,主管部会也将提出具体商机及风险评估报告,检讨开放两岸互设银行、证券商及保险公司据点。
虽然在全面的考量下(两岸金融交流非仅限于金融层面问题),这样的结果已是给予岛内金融业、金融市场有突破现状的机会,但是随着资金全球化已成趋势,钱流向可以赚更多钱的市场是绝对无法阻挡,台资企业也顺势加快赴港挂牌的速度;岛内当局除了放宽限制外,还需更积极的思考如何创造更多的市场与机会,由防守转为攻击,以诱因促使内资回流、吸引外资增加投资,才能真正解决目前金融市场的困局。
(来源:《新台湾》杂志 作者:江妍慧) 来源:
中新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