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半导体业的龙头企业日月光集团日前宣布被美国凯雷集团收购全部股份,“日月光”股票将从此在台湾股市上消失。中国国民党“立法院”党团27日表示,“日月光”的出走是台湾优质企业对当局两岸政策过于封闭的不信任投票,重重打了当局一个耳光。据分析,台湾当局一直限制岛内半导体业赴大陆投资,使“日月光”等企业不得不“绕道而行”。“日月光”的“卖身”出走也许只是岛内半导体业“一个趋势的开始”……
出走第一种方式:“改头换面”
[典型案例] 日月光“卖身”
   岛内科技企业的日月光,被外资并购,换了身份之后,即不受岛内政策限制。
[案例分析] 日月光常被拿来当做"根留台湾"的样板。但台当局一直限制半导体业赴大陆投资,使日月光等龙头企业深感不安,因此,虽然“日月光”并不面临经营困境,却还是决定通过接受并购来避开当局对大陆的投资限制。<<<<
日月光赴渝考察
旺旺走红大陆
出走第二种方式:岛内减资
[典型案例] 旺旺大幅削减岛内投资
   以米果走红两岸的旺旺集团,堪称是最会赚钱的台商企业。近日,其在台湾的母公司宜兰食品,大幅缩减资本额,引发市场同业的高度关注。
[案例分析]
   岛内企业家认为台当局对投资大陆设限已卡死企业,逼得企业不得不另谋出路,旺旺就是典型例子。<<<<
出走第三种方式:出海上市
[典型案例] 富士康赴港上市
   为规避大陆投资上限的紧箍咒,台资企业掀起出海上市热潮,"富士康模式"成为台商争相复制的筹资快捷方式。
[案例分析] 台湾鸿海旗下的富士康到香港主板挂牌不到两年股价大涨超过五倍达到高峰。据悉,富士康近期正在低调而疾速地增加在大陆的投资,投资规模之大、速度之快、着力之重,令人窒息<<<<
赴港上市成为台企首选
恶果一:企业出走的骨牌效应
   岛内科技企业的日月光,它被外资并购,换了身份之后,即不受岛内政策限制,这种对抗陈水扁当局限制“大陆”投资40%上限政策的“日月光模式”势将引起骨牌效应。
·台当局两岸政策僵硬造成台企大逃亡 将引起骨牌效应
恶果二:分工地位进一步边缘化
   市场狭小,劳动力不足,尤其是工业的地价和地租节节攀升,使台湾机械企业、电子企业、食品企业按行业整体迁移大陆的情形多次出现,这被舆论界称为“群雁现象”。台湾地区在国际分工上的地位正面临进一步的边缘化的危机。
·多行业台商整体迁移大陆 整体迁移降成本
恶果三:岛内经济空洞化
   日月光为台湾企业进一步空洞化的震撼弹,点着了导火索。日后台湾优秀的企业要是都跟着采取“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的金蝉脱壳之计,届时台湾恐怕真得要唱“空城计”了。
·岛内相关政策让台商出走 台湾经济“空洞化”


   民进党“府”、“院”、党高层会议昨日讨论放宽岛内企业赴大陆投资上限一事。据了解,民进党方面未明确表态,但“默许”意味浓厚,只要“立法院”通过松绑条款,台湾行政部门就可能行使行政权,取消现行的阶梯式控管,一律适用40%上限。


   台“经济部长”陈瑞隆昨天分别约见日月光董事长张虔生、凯雷在台代表唐子明(GregoryM. Zeluck),深入了解日月光并购案始末。他坦言,投资大陆40%上限的规定,确实不利厂商全球布局;台当局愿意进一步了解其不利的冲击,“我们也愿意去检讨不当的限制”,但“需要时间”。<<<<

关于“日月光”
  台湾“日月光”成立于1984年,20余年间从一家小公司成长为全球第一大封装测试企业,其成长过程见证了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发展。24日,台湾日月光半导体公司宣布,美国私募基金“凯雷投资”将以每股39元(新台币),收购日月光所有股权。这宗震撼台湾市场的并购案,总金额高达1,791亿元,是台湾有史以来最大的并购案。
"卖身"背后的胜利大逃亡
  根据台湾当局有关规定,“日月光”被收购后必须下市,台湾投资人将无法从“日月光”未来的发展中获益。同时,市场分析认为,“日月光”被收购,在台湾下市后,将成为外商公司,并可以跳脱台湾当局“法令”限制,光明正大的前进大陆市场,寻求在港挂牌 。
相关链接
- 日月光传收购 大陆项目落地或加速
- 外购事件影响 台股市创多年新高
- 台"金管会"调查收购案是否违法
- 台企日月光“卖身案”效应扩大
- 国民党吁当局放宽投资大陆限制
- 日月光被收购预示台湾经济恶兆
- 台当局设限 台股恐爆下市潮
- 台资企业成香港股市生力军
- 台资企业今年已有3家在港挂牌
- 离不开大陆 台企改变经营模式
- 台当局紧缩大陆经贸政策愈来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