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代工业务增长34倍,富士康称能造千元电脑,战斗刚刚开始
以专利官司始,以刑事案件终?全球手机产业链上两大代工企业富士康和比亚迪之间的纷争还看不到终点。
目前双方虽然都不谈彼此,但关系已经势同水火,此前有传闻称比亚迪产的汽车不能进入富士康的工业园,谁知道双方人员在手机客户那里见到会怎样?
富士康集团是全球3C(计算机、通讯、消费性电子)代工领域规模最大的国际集团,而与富士康相比,比亚迪的手机代工业务要小很多,但是增速惊人。
民诉转刑诉
4月10日,富士康集团旗下手机部门富士康国际(2038.HK)发布公告称,集团于3月11日向深圳市中级法院撤回了以前的民事诉讼,而改为刑事诉讼,深圳公安局宝安分局在3月12日接受了富士康的起诉,并于3月20日拘留比亚迪公司创始人之一夏佐全。比亚迪随即在4月11日发布公告承认夏佐全曾被拘留,但只是协助调查,由于缺乏证据,夏佐全已于3月24日获释。
在4月11日于深圳举行的中国风险投资论坛上,《财富时报》记者巧遇位于风暴漩涡的夏佐全,他对于外界传闻的刑拘一事表示了否定,并认为这是竞争对手给投资者和客户上演的一场闹剧。
不过由于比亚迪在进入手机代工领域后的高速增长确实让富士康感到不自在,富士康也认为很受委屈,如果商业机密外泄属实而又控制不了,眼睁睁地看着比亚迪抢走客户,那就明显是吃哑巴亏,问题在于,比亚迪究竟有没有窃取商业机密,这个机密对富士康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否会动摇富士康在代工领域赖以称雄的根基?
“如果真的像富士康所说的那样,我还能坐在这里听报告吗?”在风险投资论坛上,夏佐全笑着对《财富时报》记者说,不过他此时的身份已经不是比亚迪股份的副总裁,而是一家投资公司的负责人。他表示,在3月20日,确实协助深圳市公安局进行过调查,但这并不代表他有犯罪嫌疑,而对于涉嫌向比亚迪透露商业机密获罪的两名前富士康集团员工,夏佐全表示,他们在被定罪前已经从比亚迪离职,不属于比亚迪的员工,但是比亚迪可能会对这两名员工予以关怀。
纠纷推向高潮
相比于富士康此前的诉讼,这次的诉讼无疑将双方的纠纷推向高潮,尽管富士康一人士认为两家恩怨有一年多,没有什么新鲜内容,但是业内人士还是能够感受到此次诉讼隐含的杀机:此次刑事拘留夏佐全,如果未来案件调查进展对富士康有利,弄不好比亚迪会有更高级别的董事遭受同样的待遇。
这一点在富士康的公告中已经有暗示,富士康在3月13日表示,作为直接负责人的比亚迪董事及其他职员可能因比亚迪的任何单位刑事犯罪活动而受到惩处。据富士康集团一知情人士透露,此次富士康之所以将民事诉讼改为刑事诉讼,一是因为民事诉讼的审结过程太慢,二是因为富士康在调查之中已经找到了确实的证据,证明比亚迪方面少数人士涉嫌刑事犯罪。
2006年6月27日,富士康旗下的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起诉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称两公司数名手机外观设计高级员工被比亚迪挖走并在担任比亚迪手机设计部门负责人后,窃取原公司文件,认为比亚迪侵犯其商业机密,并索赔500万元。而富士康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实际上在两名员工去比亚迪之前,他们已经与比亚迪有多次电子邮件往来,不过这都是事后富士康才发现的。
2007年7月,富士康在香港高院对比亚迪进行侵犯商业秘密诉讼,并索赔650万元,同年10月,由于比亚迪欲分拆其手机相关业务上市,被告主体变更,富士康撤回在香港的起诉,增加比亚迪电子为被告后以相同案由重新起诉。因为根据深圳中级法院委派的一个专家鉴定机构分析,在查获的两个电脑硬盘中,发现比亚迪使用的文件中,有55%的文件与富士康的非公知文件相同或相似。
不过比亚迪方面否认了富士康的有关指控,在比亚迪2月28日的一份公告中,比亚迪表示送检电脑硬盘的文件数量比2006年深圳中院预备庭查扣的电脑硬盘文件多出17份,有被篡改的可能,而且比亚迪总裁王传福曾表示,比亚迪的技术60%来自于公众文献,其使用的大量是非专利技术。(来源:
财富时报 作者:李志军)
相关文章:两大手机代工企业争夺战升温
"中国高科技知识产权第一案"---富士康诉比亚迪侵害商业秘密案一再显山露水。或许是为了澄清事实,或许是为了回复富士康日前的公告,比亚迪本月11日再次做出反应。
针对近日盛传的比亚迪创办人之一及其前执行董事夏佐全,因比亚迪侵犯富士康商业秘密一案遭公安机关拘留一事,比亚迪上周末表示,夏佐全被拘留4天后就因缺乏证据被释放,另外两名判刑员工在定罪前已与公司解除劳动关系,因此属于个人犯罪,和比亚迪无关。
自2006年6月富士康旗下的两家子公司一纸诉状,把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告上了深圳市中级法院以来,全国最大高科技领域涉嫌商业机密剽窃案历经波折牵动了这个行业。事件的主动方富士康一再出招,从状告到公告招招致命比亚迪。最近,富士康又发布公告称,公安机关根据有关法规,认为比亚迪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其刑事责任,目前该公司创始人之一的夏佐全已被刑事拘留。
撇开案件本身的是非曲折,单从案件所隐含的行业竞争态势来看,行业人士分析,"富比之争"的背后,折射出近年来手机代工厂为争夺相对日益萎缩的市场蛋糕而"被动"厮杀。起家于手机电池及配件制造的比亚迪,在开始向全手机代工转型时,直接与同城对手富士康构成正面竞争。2007年,比亚迪计划将手机业务分拆上市---这显然是富士康不愿意看到的,诉讼只是富士康阻止比亚迪上市的一种手段。因此,这个案件实质意义已经不在于知识产权本身的争执了。
同样作为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大牌厂商的代工厂,富士康和比亚迪之间的竞争是在所难免的,但随着比亚迪等手机配件企业向手机全代工的转型,这种竞争格局正在逐渐打破。不少原本可能流向富士康的订单,后来转向了比亚迪。譬如,摩托罗拉的手机组装业务中,原本富士康份额巨大,但现在比亚迪表现很强劲。据比亚迪电子2007年度业绩报表显示,后来居上的手机组装业务表现尤为抢眼,销售额人民币18.98亿元,同比增幅竟高达3409%。其中绝大部分是来自摩托罗拉的订单。比亚迪投资者关系部人士透露,目前其手机原件和组装两大业务,80%到90%的客户都集中在摩托罗拉和诺基亚。
除了比亚迪在竞争上已经明显胜出富士康之外,比亚迪在手机电池领域无疑也具有着更强的抗风险能力。近年来,由于手机电池原材料、机盒塑料价格的上涨,手机电池的毛利已由原来的25%下降到21%左右。因此,随着利润空间的缩水,行业竞争必然有所升级。相比之下,以手机电池起家的后起之秀比亚迪比传统企业富士康有更强的优势。
有分析人士甚至认为,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为争夺有限的订单资源,原本就是竞争对手的富士康与比亚迪再一次"剑拔弩张"也是情理之中的。持续了这么长时间的"富士康比亚迪之争",其背后则是一场跨国公司的"定价权"保卫战,"无论是富士康,还是比亚迪代工,他们(摩托罗拉等)最关心的还是自己是否掌握定价的主动权。"
另外,从摩托罗拉等手机生产角度来看,代工客户越分散越好,分散有助于给他们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对他们来讲意味着有更强的议价能力。但前提是新进的代工企业在产能规模上,要达到巨头们的要求。然而,比亚迪与富士康差距却主要体现在规模化上。在此背景下,比亚迪已悄然展开扩充产能的布局。今年2月,比亚迪宣布将斥资1.64亿元收购匈牙利一家从事手机元器件制造、模组制造及手机组装的公司MiraeIndustry。与在此设厂的富士康形成对垒态势,直指欧洲市场。此外,还有知情者透露:"比亚迪集团正在酝酿整体回归A股,未来募集资金将有很大一部分用来扩展手机业务产能。"
在比亚迪的强势扩张之下,富士康诉比亚迪案的胜败,将直接关系到其在手机代工领域的相对垄断地位的确保,关系到行业议价能力的高低。用北京广盛律师事务所刘春泉律师的话来说:"诉讼也是竞争手段。"
来源:产经网-中国企业报 王利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