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务 -> 企业采风

 


中芯国际引资迷局:秘密战略投资者猜想

2008年04月11日10:24
华夏经纬网

    “13%、16%、18%,你猜0981的这个涨法还能持续几天?”Paul(化名)问道。

    “我还是那个观点——情况不会持续太久,基本面没有变化。”Richard(化名)埋头吃着热腾腾的意大利面。

    对于这两位美国咨询机构驻港分析师来说,中芯国际(0981.HK)是他们最近一段时间的关注焦点。

    “前两个月股价一直掉,你没觉得公告出得有点诡异?我的直觉是离交易达成还有很远的距离。”Richard认为。

    “可是你没注意到么?”Paul提醒道,“高盛的ShirleyLin做了他们的首席策略顾问,这次看起来情况似乎有些不一样。”

    一小时后,Richard回到办公室。他迅速在网上找到了有关ShirleyLin的信息:“中芯国际4月2日任命林夏如女士(ShirleyLin)为首席策略顾问,直接向中芯国际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张汝京博士汇报。”

    Richard继续往下读:“加入中芯国际之前,林女士曾任高盛集团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高盛集团亚洲区直接投资部联席主管。任职期间,林女士管理超过10亿美金的投资,她并带领直接投资部投资创办包括阿里巴巴(企业库论坛)、新浪(企业库论坛),以及中芯国际在内的著名的大型中国公司。”

    “林女士也曾任职于高盛新加坡和高盛香港的企业金融部,从事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在加入高盛之前,她在纽约和香港摩根士丹利专职跨国业务。”

    “这一次又是怎么回事?”看着中芯国际最近的股价走势,Richard暗暗思忖。

    引入战略投资者

    3月25日,中芯国际对外称,正在与一家战略投资者进行相对高级的谈判,这家投资者可能通过股票或可换股工具买入中芯国际“大量股权”。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它第一次做这样的公告。”分析师Richard在电话里对记者说。据Richard回忆,有关中芯国际引进战略投资者的事,早在2007年初便有消息。当时消息描述中芯国际聘请摩根士丹利和德意志银行协助出售20%股份,预期售价为5亿美元。时至4月,事情有了进一步发展,据海外媒体披露,包括BainCapitalPartnersLLC、GeneralAtlantic及KohlbergKravisRoberts在内的美国3家私募基金欲以6亿美元共同收购中芯20%-25%股权。

    尽管当事各方对此未做任何回应,对于这一传言,业界均认为可信度很高。国际私募基金的收购对象自2006年下半年起从媒体业转至半导体业,在相继吃下安捷伦、飞利浦、飞思卡尔并相中台湾半导体封测龙头日月光后,私募基金持续将目标锁定在具有一定市场基础且具有财务整顿需求的半导体公司身上。

    作为下一波购并的对象,包括赛普拉斯、意法半导体及欲从整合组件厂转型的日系半导体公司均是私募基金的洽谈对象。业界认为,经历了7年多发展的中芯国际已经成为继台积电、台联电之后的第三大晶圆代工厂商,然而受行业低迷及设备折旧等因素持续亏损,在快速扩张扩大规模的战略下,中芯国际面临巨大的资本及整合压力,其现状符合私募基金的并购要求,因此私募基金感兴趣在情理之中。
 
    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早在2007年初,中芯就曾拒绝了BainCapitalPartnersLLC和KKR的出价,因为两家私募基金要求以CEO张汝京离职作为交易条件。而在4月三家私募基金出价之后,中芯国际董事会对此一直举棋不定,其主要原因在于张汝京希望吸引更有力的基金进入,比如TexasPacificGroup和黑石集团等。不过这一过程并不顺利,时至8月,中芯国际董事会最终决定暂时搁置向私募基金出售股权的计划。

    这一说法尚未得到中芯国际方面证实。然而从时间上推算,该说法与中芯国际第二次引资“绯闻”刚好暗合。2007年7月,记者从一位业内消息人士处获悉,中芯国际正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CEC)接洽,CEC欲通过现金收购中芯国际部分股权或“相互入股”。至于CEC收购的动因,则是拥有12家上市公司、业务横跨集成电路、计算机软硬件、通信与消费电子的大型国企希望打通产业链做强产业。

    在这一传闻版本下,中芯国际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故事有了进一步演绎。9月有消息进一步称,中芯国际正与同位于上海的8英寸芯片代工厂华虹NEC洽谈展开合作。华虹NEC是华虹集团的合资公司,而华虹集团正是CEC的全资子公司。

    从“海外私募”到“中国国企”,中芯国际引进战略投资者计划一路“风雨飘摇”、绯闻主角几经变更却始终没有下文。而故事的主角中芯国际却始终三缄其口,只是通过港交所发布“经常考虑不同的策略和机会以提升股东价值”、“现时并没有就任何项目做出决定”等模棱两可的公告,更让人有如雾里看花。

    应对“秃鹰”收购

    中芯国际确认引入战略投资者事宜,这一举动再次引起市场人士关注。从消息宣布当日,中芯国际股价一改两个月来持续走低的颓势连连走高,涨幅更是创下了公司上市以来的新高。

    “我们是按照港交所的相关规定对投资者作出的公告,至于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具体事宜完全参照公告,其他的目前都没有办法确认。”中芯国际投资者关系部相关人士对记者说。

    对于中芯国际这一举动,不少产业人士认为,其引入战略投资者的主要目的还是因为缺钱。主要理由是中芯国际自2000年成立来,由于连年的扩张、设备折旧以及产品价格大幅跳水等问题而持续产生账面亏损(该公司最新公布的财报显示2007财年公司净亏损4000万元),在此情况下却保持了快速的扩张速度(除在武汉设立12英寸工厂,最近更宣布在深圳分别成立1条8英寸和12英寸晶圆生产线),这使得未来中芯国际不仅要面临DRAM价格产品持续下滑的压力,还要解决五年内回购武汉12英寸生产线及深圳线投产的资金问题,引入战略投资者可以帮助中芯国际缓解这一压力。

    “据我了解这里面有更深的商业逻辑。”一位半导体公司高层对记者说,芯片代工厂的现金流比较充裕,账面亏损主要考虑了折旧等问题与实际运营状况有差异。中芯国际急于引入战略投资者更主要的原因还是为了谋求相关股东对中芯国际的绝对控制权。

    该人士透露,中芯国际股价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根据雅虎财经提供的数据,目前中芯国的动态市值仅约为94亿元,折合美金约13.5亿美金。

    在半导体产业,投资一个12英寸生产线尚需15-20亿美金,13.5亿美金市值太低,很容易成为私募基金收购的目标。

    “这些见肉就扑上去的‘秃鹰集团’正在行动。”该人士进一步说,长期低迷的股价还导致了中芯国际股东的不满,有消息表明目前部分私募基金正与包括中芯国际的部分海外股东进行接触,试图收购这些股东的股权。尽管这些股东非常分散且持股量不大,但加上他们在流通市场上收购的股份,私募基金很有可能成为中芯国际的主要大股东,从而获得公司控制权。一旦获得中芯国际的控制权,私募基金惯用的操作方法或出售、或分拆、或重组,无论何种方式,都和中芯国际目前既定的发展战略不符。

    中芯国际相关财报没有披露该公司的主要股本结构。不过,从零散的资料中可以获知,中芯国际的股权非常分散,即便是该公司最大股东上海实业,持有的股份也不超过15%,且自去年来呈现不断下降趋势。

    上述高层表示,部分国际私募基金联合中芯的部分股东,一直都在幕后推动大型企业对中芯国际实行并购,他们曾与台积电、新加坡特许半导体接触,试图推动两家公司出钱购买中芯国际,而最近则与台联电联系密切。

    这一说法同样未获得中芯国际证实。不过一个细节或许可以作为佐证。2008年初,某外资咨询机构发布了对2008年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预测,其中一条便是新加坡特许半导体收购中芯国际。当时许多业内人士对这一说法并不理解,然而若放在私募基金的幕后推动下的逻辑下这一说法便显得合情合理。

    上述人士相信,中芯国际早期与私募基金没有谈妥以及现实急切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行为,根本出发点还是在保证张汝京团队控制权的基础上尽快扭转目前的股权格局,从而达到与“秃鹰集团”相抗衡的目的。

    中芯国际在给香港交易所的一份声明中称,其管理层也可能有兴趣在公开市场买进股份。该公司的运营掌握在其创建人、首席执行长张汝京手中。上述声明没有说明投资者可能获得的股权比例,只是说比例将会很可观。中芯国际称,股权将以公司股票或可转换金融工具的形式实现,投资者还可能获得董事会席位。

    战略投资者猜想

    在抗衡“秃鹰集团”的商业逻辑下重新审视中芯国际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行为,或许可以对中芯国际的“绯闻”主角们做出新的解读。

    事实上,在中芯国际宣布引入战略投资者消息后,市场人士纷纷猜测这家战略投资者是谁?然而与前几次传闻不经公司确认便有具体内情流出的情况不同,中芯此次宣布的计划更像一次“秘密行动”。

    记者从接近华虹集团高层人士处得知,关于中芯国际和华虹的合作,最近“确实有些动作,但不便多说”。与此同时,更多分析师则认为,中芯国际的战略投资者更有可能是产业内的大型跨国公司。

    事实上,对于中芯国际而言,可能引入的战略投资者无外乎三类:一类为国际私募基金,一类为CEC这样的大型国企,另外一类则是如IBM、三星等这样的跨国产业巨头。若上述业内人士描述属实,那么结合中芯国际去年一年与私募基金的努力,基本可以判断引进私募基金的可能性并不大,其根本原因在于私募基金的短期利益与中芯国际的长期发展战略无法对接。

    而对于剩下两类投资者,最后究竟引进谁则对中芯国际意义大不同。

    一位资深半导体业内人士曾对记者表示,去年中芯国际试图引进CEC的主要目的,除了解决控股权、资金等问题,最想解决的还是因为中芯国际“尴尬身份”带来的政策优惠及A股上市难题。

    该人士说,中芯国际因被上海实业控股而被外界认为是国内企业,但事实上它却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外资公司。2000年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的中芯国际,既希望得到政府支持又不希望国有资本的进入影响未来上市,因此与有关方面达成协议,采取了一种变通方式进行投资:经过国家批准,透过上海实业的香港注册公司投资中芯国际。然而这样一来给中芯国际的发展带来难题,“外资身份”让中芯国际无法获得国家有关专项基金的资源支持,同时也给中芯国际A股上市带来难题。

    “引入国有战略投资者,一切难题便迎刃而解。”该人士说,无论是上市还是争取优惠政策,中芯国际都可以更加“名正言顺”。

    iSuppli半导体行业分析师顾文军认为,对中芯国际而言,引入战略投资者不应仅仅为解决资金问题,而是必须与中芯国际形成战略互补,或是引进技术或是引进市场。全球半导体的产业发展经验都表明,成功的晶圆代工厂都有一个好的战略联盟伙伴,比如台积电和飞利浦、特许半导体和IBM、三星。“从这个角度看,中芯国际更可能引进一些国外行业巨头作为战略投资者。”顾说。

    来源:南方网

 

  
发送给好友】【打印 】【 关闭窗口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网友昵称: 匿名
评论内容:        (剩余字数: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评论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热点文章排行
热点专题
频道特别推荐
两岸经贸 热点投资
走近台商 投资大陆
企业采风 热点观察
商战精英 财富话题
聚焦开发区
招商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