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国时报》28日发表社论说,上周五全球最大封装测试厂商日月光集团宣布将被美国凯雷集团收购,同时从台股下市,这个消息震撼了台湾岛内。因为,这预告假如政策再不调整,这将可能是台湾优质企业“连根拔起,放眼全球”逃亡潮的序曲而已。
这个收购案,与九月底的外商渣打银行收购新竹商银,有相同的情境与状况考量。竹商银之根新竹,在新竹科学园区有广大而深厚的客户群;但受限于当局政策,不能往大陆发展;而在岛内,相对于十四家大型金控,竹商银竞争吃力,前景黯淡,此所以竹商银家族终是忍痛割舍祖先基业,卖出全数持股的原因。
至于日月光,虽然已是全球最大封测厂,但在其竞争对手、排名第二的艾克尔在大陆积极布局下,扁当局对封测产业赴大陆投资处处设限,所开放的低阶制程已不足以维系其全球竞争力,展望前程亦堪虑。张家终于放弃二十年的经营,以卖出股权、加入凯雷团队,以换取日月光赴大陆投资的自由度、追求日月光的永续经营。
社论说,为何这些事情都发生在现在?因为从两岸产业发展面看,其实企业都已到不得不作抉择的关键。十多年前“戒急用忍”政策开始紧缩大陆投资时,大陆产业发展仍相对落后,除了劳力密集产业外,大陆全力发展者为资本密集的传统产业——如石化、汽车,因此,台湾产业命脉所系之高科技产业仍能好整以暇,无迫切之危机。但近年大陆在政策导引、全球资金与技术挹注、跨国企业纷纷赴大陆投资设厂之后,其高科技产业已有飞快的发展。而在经济快速成长下所成就的市场,更引无数企业竞相折腰。但台湾企业却被当局政策绑死在小岛上,毫无伸展的余地。
台积电好不容易取得当局同意,以旧机具折旧方式赴大陆设八吋晶圆厂,制程技术且限制在0.25微米;但大陆全力扶植的中芯半导体,虽然技术仍落后台积电,但早已有十二吋厂、制程也进入0.09微米的技术。日月光所属的封测产业,扁当局开放者为低阶制程,早不敷市场需要。中芯曾找日月光合作,但受限于当局政策,等不到日月光,最后只有找其他封测厂合作。至于金融业,在大陆入会承诺马上要全面开放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之际,台湾的金融业却也在政策禁止下,连个起码的起跑点都卡不到。此所以业者纷纷出脱持股给外资,同时转下市以追求“自由之身”,寻求企业更长期的发展之原因。
社论指出,再看看台湾的资本市场,这个曾经是全球最火红的股市,去年新上市挂牌的企业家数已是负成长,少了六家;今年截至十月底止,还是负成长,较去年底减少三家;但同时间四小龙中的其他三小龙,则都有二十家以上的成长。今年,台湾总上市企业家数已被新加坡赶上,在四小龙中居最后。
何以致之?因为扁当局的40%赴大陆投资上限的政策。这个限制让在深耕十多年、正要进一步扩张、需要资本市场支持的台商,根本无法回台上市;这个限制,也让岛内大型上市企业,无法进一步扩张大陆的投资,以与其他国家的企业在大陆甚至全球市场一争高下。结果,还在岛内的企业,选择被收购、下市;在大陆的台商,选择在新、港上市,否则,哪来上百家台商企业在香港排队等挂牌?今年以来,预估被收购而下市的企业,就让台股少了二千五百亿元(新台币)市值。台股,有多少个二千五百亿元可能挥霍?
社论说,在全球化市场、全球运筹与布局的今日,有多少你我耳熟能详的跨国大企业,其营收、获利、甚至生产基地、出货地区,有半数以上都来自其母国以外?而其所以被视为某国企业,就是因为其在该国挂牌上市。因此,在那里挂牌,企业的根就在那里。而其获利、带动的产业关联、对资本市场的提携助益,都是回馈到挂牌的母国市场。当各国争相争取优质企业前往挂牌时,台湾当局却以“明为根留,实为拔起”的政策,把企业往外推。
遗憾的是,面对日月光带来的警讯,台湾“经济部”仍说“代表外资对台湾有信心”之类的粉饰太平语;金管会则以金融产业的收购规定为例,说高科技产业的收购不需要主管机构同意,“是否适宜值得商榷”,言下之意未来高科技产业要收购也要政府同意才可。就是这种管制、限制、唯政府是“王”的心态,才把台湾产业、经济、资本市场搞到今日田地;官员不思该放松、放手,反而是考虑以更严格的管理方式绑住企业。可能吗?可行吗?
社论最后说,外商收购日月光一案是否完成,仍有待观察;但本案对当局两岸政策、台湾资本市场,却是一个严重的警讯。台当局如不能正视其含意,并对政策作大幅的调整,它可能是台湾产业与资本市场迈向“一路下坡”的一个分水岭!
来源:华夏经纬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