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济部”针对旺旺集团在台减资,疑规避投资上限,经进行调查后,意外地发现旺旺集团董事长蔡衍明在台已没有户籍;不适用《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的拘束,也不再有“违法登陆”问题。
一九九六年以生产米果走红的旺旺集团,赴新加坡交易所挂牌上市。它到大陆投资系以控股公司名义;因系海外公司,再转投资大陆时,持股超过5%或二十万美元以上台人股东,仍须遵守岛内的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以新台币八千万元为上限。不过这些限制的对象,只适用于在台湾地区设有户籍的人民。
一九九六年九月十四日李登辉在全台经营者大会提出“戒急用忍”,对企业赴大陆投资设限,以防止台湾资金过度失血。二○○○年民进党执政后,先则萧规曹随,后则变本加厉改采“积极管理,有效开放”政策,说法虽然不同,但戒与忍的思维,仍然贯穿两岸经贸政策。
事实上,自戒急用忍政策实施以来,台商对大陆投资的热度从未减弱。一九九六年台湾上市公司在大陆投资的仅四十余家,到今年已增加到八百多家。统计台商在大陆的投资总额已近三千亿美元,几乎相当于去年台湾的岛内生产毛额。
不满政府
台企出走
管制对大陆投资政策虽失败,戒急用忍的思维却渗入全面的大陆政策。台商管不住,闭锁台湾却见效。回顾这十年来,执政者的思维与企业的走向正好背道而驰。金融研训院院长薛崎说:”经济部”以“台湾,亚洲之门”号召外商;实际情况是:“亚洲但中国除外”,结果就如同把自己的一只手、一只脚绑起来走路。中央大学朱云鹏教授表示,许多台商已升级成国际级企业,也保留接单、结汇、营运管理、筹资、研发等功能在台湾;可是“政府一直对台商资金或人才进出加以限制;台商将重要价值链留在台湾的比重,必定降低到零”。
从”行政院”、”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等机构的统计可以证明近十年来台资企业在香港主板上市的家数、股数和金额都是巨幅递增。相对的在台湾上市公司新增挂牌数却是逐年递减。主管财经官员透露,许多上市上柜公司已在研究“在台湾下市,转赴香港上市”的方案。曾经参与规划“亚太营运中心”的宇智顾问公司董事长徐小波说:戒急用忍思维主导台湾对大陆投资政策的结果是:“台商宁静告别台湾”,认为政府的政策,迫使台湾企业走向“立足海外”的国际化,与当年设想“立足台湾”的全球化正好背道而驰。
台湾政府的政策使”台湾产业”彻底国际化,而”台湾彻底被国际边缘化”。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一个以政治挂帅,以意识形态治国的地方能够在经济上发展成功的。台湾产业的韧性不会因为政治干预而消磨,会历冰雪而更坚强健壮;被打败消亡的是台湾整体利益和人民福祉。大家不是都听见了吗?”管他的政府政策,我们先走了!”
来源:大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