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西祁县台湾事务办公室 > 祁县旅游 > 祁县人物 简体/繁体

王 通

2009-08-25 16:28:10    华夏经纬网

    王通(584—617),字仲淹,祖籍祁县,隋朝著名哲学家。出身官宦世家,自幼受到儒学熏陶,隋初举秀才高第,官至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读。他向隋文帝所陈十二策,编成四卷。

    隋炀帝即位,王通自长安归里,专心著述《续六经》。大业九年(613),杨玄感谋反,遣使召王通,被严词拒绝。《续六经》编成后,于通化白牛溪聚徒讲学,门人环堂成列,常成列,常达数百人。其中,优秀者有河南董恒、南阳程元、中山贾琼、河南薛收、太山姚义、太原温彦博、京兆杜淹等十余人。一些有志之士也常与其探究王道之由。其中,有任郡通守(官名)的陈叔达、隰城尉房玄龄、巨鹿道士魏征、马邑郡丞李靖、太原士人温大雅、京兆士人杜如晦等。在其门徒和友人中,不少人成为唐初名臣。

    王通著有《续书》120篇,《续书》360篇,《礼论》25篇,《乐论》20篇,《易赞》70篇,《元经》31篇,合称《王氏六经》,共百余卷。年久散佚,传世著作仅《中说》一书,记载王通与门人交游对答之语。由门人薛收、姚义搜集整理,经王通之弟五凝及子孙三代相继整理成书,共五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录其书。北宋初,正议大夫龚鼎臣在齐州李冠家得到唐本《中说》,以天干冠篇,从甲至癸,分为十篇。龚氏加注,改为十卷刊行。但此书后失传。与龚鼎臣同时的屯田员外郎阮逸得家藏《中说》古编,共十卷,文多残缺。由阮逸增补、注释刊行于世,即今传本之《文中子中说》。

    王通上承孔孟,下接韩愈、李翱以达宋代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政治上,以恢复王道政治为目标,倡导施行“仁政”主张会儒释道“三教合一” ;哲学上,致力于探究“天人之事” ,围绕“天人”这个核心,阐述其自然观、发展观、认识论思想,主流是唯物主义的;在文学上,论文主理,论诗主教之用,论文辞主约、达、典、则,提倡改革文风,具有历史价值和进步意义。

主办单位:山西祁县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