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西祁县台湾事务办公室 > 祁县旅游 > 民俗风情 简体/繁体

民情风俗6——时代特色

2009-09-07 14:54:43    华夏经纬网

生活

时代特色

    祁县人素以俭朴著称,加之凡事慎审,不尚时髦,时装流行往往较邻县缓慢。然而贫富贵贱衣着打扮大相径庭。

    辛亥革命前后,平民劳动者服饰甚简,长年身穿右衽短大褂,冬棉夏单,冬黑夏白,均为布质。外系腰带,长约围腰两匝,以整幅布缝成筒状,两端斜口,边缘用线勾成牙状图案,系时不挽结而交叉掖于腰两侧。冬季用以御寒,夏季用以拭汗,休息可作铺垫,装物能当口袋,是农民不可或缺的衣饰之一。头包布巾,袜、双鼻索鞋。衣着上的长短之分,标志着社会上截然不同的两个阶层,只要脱离开农业劳作,无论店铺伙计、手工作坊徒工、串街郎中、算卜盲人,无不著长衣以示区分。士、商与有地位的富室男子则头戴礼帽或瓜皮帽,身穿长袍、马褂,足穿厚底靴。马褂崇尚玄色,质地有丝、麻、毛、棉等织品,有一种“海虎绒”的属马褂中之上乘。对襟窄袖,下摆及腹,缀有5个本色纽扣,长袍多用兰、紫、黑等有本色图案之丝织品,内絮薄棉或蚕丝,阔绰者则挂皮里,初寒用灰鼠、狐腿、子羔,严寒用狐脊、紫貂、滩羊。大夹袄多用毛呢织品或羽缎。长衫则用丝绸、麻葛、熟罗。以上三种长衣均大襟右衽,长至踝上,袖与马褂齐,下摆两侧开叉。裤子宽松大裆,裤腰用另色布质,系时从腹中部由左向右掩折,用裤带扎紧,俗称掩裆裤。另有一种前后无裆,两裤管分离的套裤,每片裤管外侧近腰处缀有带,穿时和裤带掖紧即可,多为老年人穿著。无论什么裤式,裤脚必用带子在踝上部扎紧,带宽约一市寸,长约两尺。两端有流苏穗,缠两匝后将穗部掖人而不用打结。瓜皮帽分软硬胎两种,软者呈尖顶,硬者呈平顶,仪礼用礼帽则为硬胎园顶、黑色、周有略上卷之浅沿;冬季风帽用茧棉絮衬,由顶及颈连颊部围紧,用于外出御寒。夏季则用硬质平顶圆草帽,靠沿处围以黑缎一匝,打一蝴蝶结以作装饰。鞋,平时多著圆口平底布鞋,冬季著高腰黑缎厚底靴或“云头”暖鞋。

    妇女为上衣下裙型制,家居时穿长袄,修长及膝,右衽,沿边多有装饰。裙分“筒裙”、“百褶”、“马面”等数种。均长至脚背。富家多用绸缎,绣以鲜艳图案,色以黑、宝兰、真红等为主;贫家多用麻仿绸,且素净无花。老妇之外,大都裤脚不扎带,散开而沿有花边。妇女有一种专用内衬叫做“搂肚”,前面用红布裁成斜对方菱形,下部呈圆弧状,胸至颈裁齐。以另色布(多用黑缎)绣各种花卉图案,后背用淡色布裁出颈凹,肩有背搭引至胸前,前后各缀绊扣以s形银钩连接,后片下与腰齐,腋以下和前片缝为一体。因缠足陋习禁而不止,鞋则绝大部分为弓鞋。

    20年代后,男性除商人,不再穿长衣,多服中山装、学生服等直领明兜服装偶而也有穿西装者,右衽袄只见于乡农,30年代初期,一度兴童子军服,开领半袖或束腕长袖、短裤,再加上布质阔沿帽,是青少年夏令时髦服装。政务人员、老师、学生渐习惯于西式裤,上衣配著中山装或仍为中式袄。农民大部分仍穿掩裆中式裤,只是裤脚不再一律扎紧。青年农民头上之包巾,为农民形象的显著标志。有:前包式,由额部以上蒙头包向后颈部以上挽结;后包式,由后颅包起至前颅顶处挽结;侧包式,亦由后包起于前顶左或右侧耳上方打结,上下巾尖一垂一竖。还有从耳际上方由一侧向对侧箍一匝打结者,巾尖向上竖起,俗称“立棱子”。其后,头巾包式仍不断变化,至多有用8条毛巾的。同时,商品鞋销路渐广,机织袜取代布袜。

    此一时期,妇女服装变化明显,趋于适体。上衣领压低,腰部裁出凹线,下摆略成弧形并缩短至腹下,除参予隆重仪典,裙已基本敛迹,日常只著裤,所系绸巾露出袄外约5市寸,多用与袄裤颜色相对比之红、粉、绿、白等色作装饰。旗袍逐渐普及,其变化主要在领之高低、腰之肥瘦、袖之长短。春秋季外罩一件毛织马甲,被认为是最时髦装束。女学生则多穿月襟袄、黑长裙,或长至小腿之竹布右衽大褂。

    1948年后,衣服注重实用,长衣、旗袍绝迹,代之而起的是简易便服。男性以中山装、青年服、工人服、军人服等为主,女性则穿列宁服,上衣开领。50年代初一度风行苏联印花布,无论男女老少皆著这种布料制成的衬衣,棉织品内衬,如背心、秋衣、绒衣,以及毛织品逐渐普及。60—70年代,服装无大变异,仍以朴素、实惠为特色,灰、兰、白构成色泽的主基调,男女皆然,布质以劳动布、咔叽布为主,鲜有著丝绸艳服者。一种军绿色胶底鞋以其经久耐穿,占领了鞋坛主导地位。旧军服、军大衣深受欢迎。

    进入80年代,服装有了明显变化,穿著打扮渐入时流。首先是色彩趋向丰富,质地上则化纤纺织品占据主要地位,服装形式日新月异,色彩鲜艳,标新立异的款式,构成当代市场特色。男性由牛仔裤到宽松的大裆裤,由翻领汗衫到T恤衫,由拘谨的西服到随意的茄克,女性由弹力健美裤到裙裤,由长裙、筒裙到无领无袖的连衣裙,各现风采,仿清右衽月襟袄、旗袍等也开始出现。

主办单位:山西祁县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