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俗 村务
清代以至民国时期,祁县农村通行村自为政。主宰村政的人有村正、甲首、纠首等不同称谓,191 7年,阎锡山推行村本政治始定型为村长。村政权一班人并不通过选举产生。而是由宗族中长者、富绅和地痞等各种力量错综交织而成。主要管理日常事务性工作,诸如调解纠纷、制裁不法、治安保卫、管理公产、兴办公共事业等。主政者凭借自己的资历威望、阅世知识和习俗惯例来裁决村务。每个村都有自己的一套刑法,有猪毛绳、铁尺、手板、巡田凳、石头帽盔、打手板的桎套等多种刑具。施刑处分从捆、吊、打手板、顶石盔示众,直至斫断踝骨(相当于刖刑)、刺瞎眼、活埋,可以不经请示处死人犯,认为经官究治是乡里的耻辱。1 935年,贾令镇将3名本村劫路犯活埋;1940年,谷村将1名犯偷盗的村民打折腿并刺瞎眼睛。刑法残忍,原始而愚昧。动。在共产党政策感号召下,消除了派系隔阂,积极投身于改革行列,先后有2人当选为政协委员。1986年12月,祁县基督教出席了中共晋中地委统战部召开的表彰大会。现城内基督教会教徒发展为200余人。其主要活动有:每月第一周礼拜擘饼聚会,每星期三、五查经聚会,以及星期日经拜会。
天主教清康熙三年(1664),天主教传人祁县九汲村。到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分属太原、绛县两个本堂会口。雍正七年(1729),本县教会受晋、陕两省代牧安东尼拉基管辖。道光年间(1844),前后受辖于山西省主教杜嘉俾尼尔和江麦思。咸丰十一年(1861),九汲村正式兴建教堂,复经两次扩建,是晋中区较大的教堂之一,属太原教区。1930年,左墩村亦建起教堂。1931年,由原西村教徒发起救济会,于城内赁房,成立了“贫寒子弟教学救济会”,招收50余名学生入学,家境特困者全部免费,经费由教徒募捐,1 934年,左墩村也开设教会学校。1 935年,九汲村教会受太原教区指示,成立“中华公教信友进行会”。1 937年日军侵占祁县后,被迫中止解散。1950年冬,在榆次教区驻九汲教堂的神甫策划下,组织成立“圣母军”,但组建初即被政府取缔。1 955年,祁县天主教成立“爱国会”。“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堂被砸,神职人员被批斗,部分信徒在家庭中秘密举行活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教会始恢复正常活动。
1993年全县约有教徒2000余人,分布在九汲村、原西村、西关、丰泽村、左墩村、东六支村、祁城村等7个活动点。第四节乡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