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 俗信
祁县为汉民族聚居地,信仰属泛神崇拜。清末,除山区外,各村庄至少有两处庙宇,最多的是菩萨庙和关帝庙。菩萨庙通常为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或如来佛三世法象,配祀者为十八罗汉。关帝庙主祀关圣帝君,胁侍王甫、赵累、关平、周仓,配殿祀文昌、财神。至于较大型的庙则众神杂处,佛道不分。每到祭日与庙会,寺庙大开,善男信女纷至沓来,求签上供,络绎不绝。民国时期最常见的信仰形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遇天旱则乞雨,是一种有组织的群体活动。境内举办祈雨活动的村庄为里村、贾令、丰泽、阎名、大韩等村,各主办村又有若干附村。乞雨点有祁县麓台山和交城狐偃山2处。乞雨队伍跣足头戴柳条帽,鼓钹开路,承事者持表状、净瓶,甚至加铡刀于颈项,挂银钩于锁骨,求得龙洞中窨水而返,沿途村庄在各自村边摆设香案供品俯伏跪接,主办村将乞回之水滴少许人所设净瓶,以示雨露均沾。雨涝时则让幼童于院心立面杖或木杵;少女用秸杆布帛扎小人形挂起来以求天晴。下雹雨时,村人皆敲击金属器皿。俗信还认为大风扬沙主凶年,日晕光环有三以及偏北虹出将有战乱等。
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18天为土王用事,俗称土捂日,这一期间禁破土,连挖墓穴也在例禁,如迫于时间非葬不可时,需在发引当日棺木运至墓地后,始可开挖坑穴。
小巷之冲立一“泰山石敢当”石刻,以为能除邪避祟。认为文房四宝可以镇邪,而桃枝或一条连皮毛斫下之驴腿则能驱鬼。
猫头鹰鸣于宅傍视为不吉之兆;喜鹊若于傍晚舌噪也遭人唾骂;清早碰到狐狸,下午遇到狼都被视为极不利。
婴儿第一次所剃毛发,一半用红布扎裹于婴儿胳膊上,一半包在蒸馒中喂狗,表示孩子不再出现灾难。孩子褪下之乳牙,上颚的放置门墩,下颚的扔到屋顶,以为可以促使儿童牙齿正常发育。打喷嚏、耳烧。主有人念叨。眼跳分左右,叫做“右眼跳拳(斗殴),左眼跳钱(有财运)。
新中国成立后,一方面加强科学普及教育。一方面禁止迷信活动。全县寺庙拆改殆尽,家供诸神位也逐渐抛弃,青年一代已极少迷信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