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西祁县台湾事务办公室 > 祁县概览 简体/繁体

祁县概览

2009-07-24 15:42:20    华夏经纬网

    祁县隶属于山西省晋中市。因古时有昭馀祁泽薮而得名。全县辖6镇2乡,160个村民委员会,289个自然村。境域面积854平方公里。2002年底人口25.7万人。

    祁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岳山北麓,太原盆地南部,汾河东岸。东与太谷县相邻,西与平遥县接壤,南与武乡县交界,北与清徐县毗连,东南与榆社县峰峦相依,西北与文水县隔河相望。地理座标介于东经112°12'5"-112°39'6",北纬37°4'5"-37°28'6"之间。平面轮廓呈东南至西北长条状。县城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山西省会太原市67公里。

    地势由东南渐向西北倾斜。从山地、丘陵逐渐过渡到平原。三类地区各占总面积的46.6%、12.4%、41%。山川秀丽,景色万千。山地峰峦重迭,沟壑交错,表层为土石结构,大部分为灌木覆盖,宜林适牧。丘陵地区表层为厚层黄土覆盖,粮丰林茂。平川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为主要产粮区。全县土地面积854平方公里。

    祁县属温暖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晴朗,日照充足,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气温9.9°C,年平均日照时数2675小时,年平均降水量441.8毫米,无霜期171.2天。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涝、风、雹、霜等自然灾害,以干旱现象最为普遍。

    河流属汾河水系。共有汾河、昌源河、滹溪河、乌马河、阎灿河、王贤河等大小6条季节性河流。多年平均地面水径流量7037.6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为8943.7万立方米,允许开采量为6597.4万立方米。

    祁县地当通衢,历来是山西省交通枢纽之一。古时有两条驿路通过。一条是秦陇等地北上必经之路,另一条是由晋中通往晋东南的孔道。子洪口,东有板山,西有白寺岭,海拔均在1100以上,沟宽500米,长20公里,双峰对峙,形成天然关隘,是进出上党之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现今,交通更加方便。南同蒲铁路东西向横贯县境,长20公里,设祁县、东观2个车站。祁临高速、国道108线、208线及大运公路纵横贯穿县境,乡村公路网络交叉。县境内公路通车里程204公里。

    祁县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对梁村古文化遗址考证证明,早在距今五千年以前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先民们就在祁县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祁县人杰地灵,历代名人辈出。春秋进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至今仍被奉为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楷模。王允、温峤、温大雅、王王圭、王维、温庭筠,王溥、罗贯中、戴廷木式、渠本翘等历史人物,在全国都有较大影响,对人类社会进步,对物质精神文明的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共党员、抗日民族英雄武克鲁英勇善战功勋卓著,令日军闻风丧胆。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当家作主,英雄有了用武之地,昭馀儿女雄姿英发,涌现出一代风流人物。有党政军高级干部,有科技界专家学者,有文化界名流,更有各条战线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祁县素以文风著称,历来注重教育。创办于金代大定年间的学宫及后建之昭馀书院,至今遗址犹存。1905年,渠本翘首倡创办祁县中学校,是山西省最早的县办中学之一。1909年,孟步云力排众议,创办女子小学,开女子教育之先河。尊师重教相习成风,藏书、出版亦很可观。祁县图书馆现有藏书11.7万册,其中古籍图书5.03万册,善本图书3万余册,数量之多,版本之精,为县级图书馆少有。宋版书《昌黎先生集考异》系海内孤本,被誉 为“国宝”。祁县文物管理所馆藏文物达4600多件,其中古字画1000多件。历代名家如南宋管道升、明唐寅、仇英、蓝瑛、董其昌、清傅山、何绍基、钱载等人的真迹,均有所藏。

    祁县为晋剧主要发祥地。同治七年(1868)创办的上下梨园,是较早的晋剧班社。张庄的荣升班也培养了众多的晋剧艺徒。晋剧爱好者们还组织了许多技艺很高的票庄社。对晋剧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祁县又是祁太秧歌的发源地之一,为当时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小戏曲,拥有剧目300多个。还派生出一个新的艺术品种--祁县武映歌,表演方式以武打为主,采用传统武术套路,真刀真枪,具有独特风格。

    祁县民居建筑,集实用、艺术于一体,实现了二者和谐的统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被中央电视台列入《中国民居精华》系列片,已介绍到国外。祁县古城明风清韵,古色古香。全城共有古院落1000多所,明清建筑风格的房屋2万多间。民居代表作乔家大院和渠家大院,被誉为“双璧”。乔家大院占地8724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分6个大院,含20个小院。整个宅院呈双“喜”字型,不仅富有整体美,而且在局部建筑上又各具特色。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所有场景都在乔家大院拍摄,因而引起全世界的广泛注意。

    祁县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19年祁县中学生积极响应五四运动的号召,举行罢课斗争,并深入农村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1924年夏,祁县青年俱乐部成立,积极传播马列主义和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1926年,第一个共产党支部成立。1927年8月,组建中共祁县县委。同年秋,中共山西省委主要负责人潜居祁县乔家堡村,帮助祁县县委领导了声势浩大的工潮、农潮、学潮。全县4个区都建立了党的区委机关,并建立了16个党支部,党员发展到八九十人。当时,祁县党组织的发展速度,以及农民运动的规模,在全省居于首位。1937年10月,祁县第一支人民武装--益晋织布厂工人武装自卫队诞生。1938年4月,国民党著名抗日将领武士敏将军率领国民革命军169师,在八路军配合下,扼守上党门户子洪口,英勇出击,奋力拚杀,与日本侵略军激战6昼夜,捣毁敌军车10余辆,歼敌900多人,粉碎了日军打通白晋线的企图。1939年11月,祁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38年和1945年,八路军先后两次奇袭、强攻祁县纱厂,抢出大量布匹和其他物资。整个抗战期间,祁县是八路军前方指挥部与延安之间的通道之一,陈毅等中央领导同志曾从此安全通过。1946年2月,国共双方曾在县境内来远镇举行和平谈判。由于蒋、阎“假和真战”,致使谈判无法进行。3月11日,白晋战役打响,主战场即在来远镇罗山垴一带。阎锡山动用包括日军在内的2万兵力,南起沁县,北自东观,分兵进犯。解放区军民奋起反击,激战10余天,取得了白晋战役的彻底胜利。1948年6月,徐向前率中国人民解放军18兵团回师晋中。强攻子洪口,阎军倚为晋中屏障的“金刚岭”顷刻之间土崩瓦解。7月7日,攻克祁县城,腰斩同蒲路南北之敌。祁县人民箪食壶浆,全力支援了晋中战役。 在战争年代,全县有997名烈士为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事业而英勇献身。

    明清两代,祁县商业繁荣,闻名遐迩。早在明代中期以后,祁县商人便结成了财力雄厚人数众多的祁县商帮。清代以来更有了长足的发展。祁县商帮的商号票号遍布国内通都大邑,水旱码头,甚至远至俄国的西伯利亚、莫斯科,日本的东京、神户、大板,朝鲜的平壤、仁川、汉城,以及南洋各地,号称“汇通天下”。故有“金祁县”之称。

    沧海桑田,兴衰交替。新中国建立以来,祁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革命传统,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农业由过去的粮食不敷消费一跃而为商品粮基地县。水利建设稳步增加,机械化程度逐年提高,生产条件显著改善。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稳步提高,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小麦、玉米单产名列全省前茅,苹果专供北京市场,养牛全省第一。与此同时,工业生产由小到大,从缓慢发展到迅速增长,已形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品种多样,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玻璃、酿造、碳素、化工为全县工业4大支柱。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使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2002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0。6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4。5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731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7。5亿元。职工平均工资82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53元。市场活跃,购销两旺。

    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城乡建设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全县呈现出农、工、商协调发展,科、教、文稳步前进的崭新局面。

    建国以来,祁县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斐然。勤劳勇敢的祁县人民在这块热土上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辉煌,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过去已成为历史,今人须着眼未来。今日祁县 ,有诸多优势:地傍山西省经济中心城市太原市近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本县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基础雄厚;交通便利,运输业发达;历史文化沉淀深厚,旅游资源特别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还有待于大力开发;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向工、副、商业转化,繁荣第三产业。然而,祁县在前进的道路上,亦有不可回避的矛盾和不利因素:人口骤增,耕地锐减;生产资金短缺,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制约。在今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祁县人民将充分利用改革开放所提供的极好机遇,正确认识县情,科学决策,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使古老而年轻的祁县更加美丽。

主办单位:山西祁县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