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各地 -> 城市导航 -> 苏州 -> 苏州概况
 
    苏州古城座落在水网之中,街道依河而建,水陆并行;建筑临水而造,前巷后河,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在改革开放春风下,苏州正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 “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基本现代化地区。
      基本情况  
    苏州古代各称有句吴、吴、会稽等,隋置苏州,延称之今。苏州别称有吴都、吴会、吴门、东吴、吴中、吴下、姑苏、长洲、茂苑等。
    苏州市自1983年3月地市合并,2001年初吴县撤市建区,2002年苏州高新区与虎丘区合并,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现辖7个区和5个县级市,121个镇。
    2003年全市出生42786人,出生率7.28‰,人口自然增长率0.08‰。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90.97万,比上年增7.11万人,其中市区总人口216.87万人。
    苏州地处温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6℃,无霜期230天左右,日照2000小时以上,年降水量1100毫米。
    主产大米、棉花、油菜籽、香粳米、鸭血糯和太仓白蒜;特产柑桔、枇杷、板粟、梅子、桂花、碧螺春茶;太湖银鱼、莼菜、阳澄湖大闸蟹闻名遐迩。
    全国重点旅游城市,文物保护单位现有489处,其中国家级15处。苏州园林是建筑、山水、花木、雕刻、书画的综合艺术品,集自然美和艺术美于一体。
 
 
 
 
      经济实力  
   全市以“发展农业、致富农民、繁荣农村”为中心,切实加强对农业的科技指导、信息引导和市场疏导,2003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6.95亿元。
    2003年全市工业经济在内、外需求的共同推动下,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高增长态势,工业经济总量及发展速度均创近年新高。实现工业总产值7010.77亿元。
   在提供丰富多样金融产品和优质高效金融服务的同时,金融业务发展迅猛。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业务增长迅速。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调整幅度进一步加大,新一轮消费升级特征明显,汽车以及与住房相关的商品销售尤为突出。
      文化传承  
   吴文化泛指吴地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至隋、唐、宋、元及明形成高峰。
   苏州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共有489处,其中国家级15处,省级85处,数量仅次于北京和西安。
   集建筑、山水、花木、雕刻、书画等于一体的苏州园林,是人类文明的魄宝奇葩,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等9个古典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苏州国宝钱币博物馆的陈列藏品,大多由收藏家孙国宝先生捐赠。苏州市人民政府为表彰他对发展钱币事业所作的贡献,决定以他的名字命名钱币博物馆。
   苏州是昆剧和苏剧的故乡。戏曲艺术瑰宝昆剧兴起于元末明初,明代隆庆、万历之交,至清代康熙、嘉庆年间,得到革新而兴盛。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文坛贤能辈出,有西晋文学家陆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诗人范成大,明代戏曲家冯梦龙,“吴门画派”唐寅、文征明等。
 
 
 
 
      节令民俗  
 
 
     有嗜茶的老农,也不肯烧开水泡茶,一是嫌铁镬烧水有铁腥气,二是烧了水也没法保温。他们自有办法:选用一个陶罐,放好红茶叶和水,盖上盖,放进刚烧过饭的灶膛里,把热灰拍实在陶罐四周。 待一个时辰,取出陶罐,倒出来的就是喷喷香的红茶了。人们称其为“煨茶”或“炖茶”。至于这茶水开没开,那只有凭饮者的“舌上功夫”了。  
 
 
    苏州人精于吃,吃得细气,也吃出雅趣来。苏州人都吃过果酥。把长生果玉(花生仁)捣成泥,用玻璃纸包得像糖果块一样,一块块码得整整齐齐,吃的时候,拿一块剥开玻璃纸,咬一口,香、甜、酥、糯,十分可口,老人和小孩更加受用。长生果是大众食品,奶油花生、椒盐花生,随处可见。

     
 
 

    五六十年代,每逢夏秋之夜,苏州街头常有臭豆腐干的担子挑过。“油氽臭豆腐干……”那悠悠的、袅袅不绝的叫卖声和随风飘来的臭味,令人垂涎三尺。除了这些行担外,大街小巷的闹市口还有一些固定的摊子,有的摊子还在周围住家中有一点“臭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