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 城市导航 苏州
姑苏听戏
华夏经纬网   2004-11-18 08:49:16   
字号:

剧 种 介 绍
 
昆曲
 
  昆曲,又名昆山腔,昆剧,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

  渊源与发展元代后期,南戏流经江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音和音乐相结合,经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歌唱和改进,推动了他的发展,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明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间,居住在太仓的魏良辅总结北曲演唱的艺术成就,吸取海盐、弋阳等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总结出一系列唱曲理论,从而建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号称“水磨调”的昆腔歌唱体系。这时的昆腔也只是清唱,闲雅整肃、清俊温润。

  之后,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隆庆末年,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腔创作传奇,习昆腔者日益增多。于是,昆腔遂与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四大声腔。万历末,昆腔传入北京,成为全国性剧种,称为
“官腔”。

  从明天启初到清康熙末,是昆曲蓬勃兴盛的时期。剧作家的新作品不断出现,表演艺术日趋成熟,行当分工越来越细致。从演出形式看,由演出全本传奇,变为演出折子戏。折子戏的演出既删除了软散的场子,又选出剧中的一些精彩的段落加以充实、丰富,使之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

  折子戏以其生动的内容,细致的表演,多样的艺术风格弥补了当时剧本的冗长、拖沓、雷同的缺陷,给昆曲演出带来生动活泼的局面。出现了一批生、旦、净、丑本行为主的应工戏,是观众百看不厌的精品。

  由于昆曲格律严格,文辞古奥典雅,使她逐渐脱离了世俗社会。到乾隆末年,在北方昆曲的优势地位已经让位给后来兴起的花部乱弹了。

清唱活动  
  明代的士大夫除了观看昆曲演出外,自己也举行昆曲的清唱活动。在民间昆曲的清唱也很盛行,明末清初中秋之夜在虎丘例有清唱聚会。晚清,昆曲日趋衰微,但是清曲家结社习曲之风仍在苏、沪、京等地流行,曲社往往聘请昆曲演员或著名笛师作“拍先”。曲社聚会时除坐唱不化妆外,其他唱白谐诨、鼓点锣段均与登台演出无甚区别。

演员与戏班  
  昆曲的演员主要来自:民间戏班职业艺人、士大夫蓄养的家班和业余的“串客”三个方面。万历时期,就有了著名演员蒋六、宇四等,著名的昆曲戏班有南京的沈周班,士大夫蓄养的家班有申时行、张岱等。明末清初,士大夫蓄养家班成风,著名的有阮大铖家班、长洲尤桐家班等。著名戏班有北京的聚和、三也、可娱,南京的兴化。苏州的寒香、凝碧等。道咸以来,著名的昆班有大章、大雅、全福、鸿福等。著名演员有周凤林、姜善珍等。本世纪初,坚持演出昆曲的有梅兰芳、韩世昌、俞振飞等人。1921年创办的昆剧传习所培养了施传镇、顾传介、周传瑛、朱传茗、沈传芷、王传淞、华传浩等一批名演员。

昆曲剧目
  昆曲剧目共计保留了来源于南戏、传奇作品和少量元杂剧的400多出折子戏。现存辑录折子戏的曲谱有《纳书楹曲谱》、《遏云阁曲谱》、《六也曲谱》、《昆曲大全》、《集成曲谱》、《粟庐曲谱》等。《审音鉴古录》是较早的身段谱。演出较多的有100多出,如《浣纱记—寄子》、《宝剑记—夜奔》、《鸣凤记—吃茶、写本》、《牡丹亭—闹学、游园、惊梦、寻梦、拾画、叫画》《玉簪记—琴挑、秋江》、《渔家乐—藏舟、刺梁》、《长生殿—定情、酒楼、絮阁、惊变、哭像、闻铃、弹词》。

特征与风格
  昆山腔融合北曲与弋阳腔、海盐腔等南曲诸腔于一炉,并加以提炼,其音乐上的艺术成就是史无前例的。在节奏上,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现了赠板,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徐疾以及咬字发音,并有“豁”、“叠”、“擞”、“嚯”等腔法的区分以及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音乐伴奏也颇为齐全,管乐有:笛、箫、唢呐等,弦乐有:琵琶、三弦、月琴等,打击乐有:鼓板、大锣、小锣、铴锣、云锣、小钹、堂鼓等。由于以声若游丝的笛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上赠板的广泛使用,字分头、腹、尾的吐字方式,以及它本身受吴中民歌的影响而具有的“流丽悠远”的特色,使昆腔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著称。

  昆曲的表演,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其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在念白上,主要以中州韵白为主,丑角还有一种基于吴方言的地方白,如苏白、
扬州白等。昆曲的角色行当也划分得十分细致:老生分外、末、副末;小生分官生、巾生、雉尾生、鞋皮生等;旦角分正旦、刺杀旦、五旦、六旦、老旦等;净丑分大面、白面、二面、小面等。各个行当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程式和技巧,这些程式化的动作语言在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心理状态、渲染戏剧性和增强感染力方
面,形成了昆曲完整而独特的表演体系。

  昆曲的音乐、表演技巧对现代全国大部分声腔剧种都有深刻的影响。如:京剧、越剧的表演就受到昆曲的很大影响。京剧的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也是在昆曲奠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此外,京剧、川剧、婺剧、桂剧、湘剧、祁剧、赣剧等剧种中仍然保留着昆曲的部分剧目、声腔和曲牌。

吴 歌

    吴歌源远流长,自成体系。吴歈之名,虽最早见于屈原的楚辞《招魂》,而在此之前,吴歌就早已盛行。如春秋五国流传下来的讽喻歌曲《梧桐秋》、爱情民歌《南山有鸟》等,其风格与《诗经》相近,以清新委婉的曲调和吴侬软语的地方特色而名传遐迩。并对历代诗词产生深刻影响。
  汉乐府诗中的《江南可采莲》五言吴歌,描述了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色。三国时的《吴孙皓初童谣》表达了吴人反对迁都的决心。六朝时的《子夜歌》,以对答的形式诉说男女间的真挚爱情。南宋的《月儿弯弯照九州》,一直流传至今。明代的《栀子花开六瓣头》、《五更调》、《哭七七》、《苏州景》等,有的被吸收、改编到苏州评弹和苏州滩簧戏曲中而得到广泛传播。

苏 州 评 弹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最著名的艺人有王周士,他曾为乾隆皇帝演唱过。嘉庆、道光年间有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四大名家。咸丰、同治年间又有马如飞、赵湘舟、王石泉等,之后名家流派纷呈,使苏州评弹艺术历经200余年至今不衰。

  苏州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的三个档。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主要曲调为能演唱不同风格内容的〔书调〕,同时也吸收许多曲牌及民歌小调,如〔费伽调〕、〔乱鸡啼〕等。〔书调〕是各种流派唱腔发展的基础,它通过不同艺人演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流派唱腔。大致可分三大流派,即陈(遇乾)调、马(如飞)调、俞(秀山)调。经百余年的发展,又不断出现继承这三位名家风格,且又有创造发展自成一家的新流派。如“陈调”的继承人刘天韵、杨振雄;“俞调”的继承者夏荷生、朱慧珍,他们均自成一家。其中“马调”对后世影响最大,多有继承并自成一派者,如薛(筱卿)调、沈(俭安)调、“琴调”(朱雪琴在“薛调”基础上的发展)。周(玉泉)调是在“马调”基础上的发展,而蒋(月泉)调又出自“周调”,如此发展繁衍形成了苏州评弹流派唱腔千姿百态的兴旺景象。

苏 剧

  苏剧是苏州地方戏,前身是一种戏曲清唱体的曲艺——苏州滩簧,简称苏滩。原名“对白南词”,南词是发源和盛行于苏州的一种声腔。始于明代中叶,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据《清稗类钞·音乐》载:“滩簧者,以弹唱为营业之一种也。集同业五六人或六七人,分生、旦、净、丑角色,唯不化妆,素衣围坐一席,用弦子、琵琶、胡琴、板鼓。所唱戏文,唯另编七字句,每本五六出,间以谐谑。”所以,滩簧是一种所唱内容不拘一格,唱腔也不严格要求像昆曲那样“字正、腔圆、板准”,具有浓厚地方气息及轻柔委婉、圆润幽妙的艺术风格的民间花鼓小戏。
  清乾隆后,因昆曲开始衰落,不少昆曲艺人改唱苏滩,从而进一步促进了苏滩的发展。
  苏滩分为前滩和后滩。据民间传说,前滩的产生,是因为清王朝的一个皇帝死后,三年中不准大锣大鼓演戏。于是钱某去掉昆曲的锣鼓,把昆曲脚本中深奥典雅的文词,改成通俗的七字句,成为用丝竹伴奏的苏滩清唱。当时称为钱滩,后来谐音误传为前滩。前滩是正戏,都是由昆曲改编、移植过来的整本戏,是通俗化了的昆曲,也称全滩。后滩是诙谐戏,以地方习尚、风土人情为内容,多为一旦一丑的对子小戏。轻松活泼,随意穿插,较多保存民间滩簧特色。由于演唱时油腔滑调,笑料百出,亦称油滩。此外,还有一个人独唱的赋,因能及时编唱时事新闻而风行一时。
  苏滩是说唱曲艺,演员穿便服坐着演唱,既不化妆,也没有舞台动作,称“便服清唱”或“素衣坐唱”。直到20世纪初,开始由便服坐唱发展为化妆坐唱。继而由化妆坐唱发展为有简单的舞台动作的立唱。如此逐渐地向戏曲发展。
  民国元年(1912年),苏滩艺人郑少赓借鉴文明戏表演方式,开创了苏滩化妆演出。但到民国十四年(1925年)以后,才出现穿古装的生、旦或丑、旦同台演出于茶馆或水陆码头。其间女子苏滩对苏滩的细腻表演和婉转唱腔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前滩已由叙事体的演唱,发展为代言体的曲艺,已经接近戏剧。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苏滩艺人在上海成立“苏滩歌剧研究会”,同年以戏剧形式第一次登上舞台,演出《昭君和番》、《描金凤》及《三笑》等。过后,由于得不到必要的支持,仍以坐唱为基本演出形式。随着社会动荡,苏滩濒临绝境。只剩下“开智社”等一、两个班子在杭、嘉、湖水陆码头演出。
  解放后,苏滩获得新生,正式在舞台演唱,并发展为苏剧,由坐唱的曲艺形式发展为完整的综合性的舞台艺术。

演出场所一览

江苏省苏昆剧团  
地址:苏州市校场桥路9号
电话:0512- 67532349

苏州市评弹团 
地址:第一天门8号
梅竹书苑:0512-65331854
光裕书厅:0512-65233735
吴中区评弹团
地址:人民南路
电话:65251108
东山洞庭苑书场
地址:东山镇洞庭路
电话:0512-66288331

苏州市滑稽剧团
地址:庆元坊2号
剧场:0512-68652730

苏州市歌舞团
地址:怡园里
电话:0512-65222486

(苏州旅游网)

 

责任编辑: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热点专题
  更多
·遇见美好江苏·寻星紫金之巅
·“我在天津过大年”原创短视
·两岸新媒体人云南行:感受七
·2020“听多彩之声 说魅
·第五届两岸网络媒体走进海南
·掌上蜀show第二季--两
·文脉传承——江西古代书院文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媒体来湘联
·2019两岸网络媒体人“感
·2019台湾记者三晋行——
各地招商
  更多
·世界制造业大会暨国际徽商大会推
·广东省(高要)粤台合作实验区
·荆州招商
·中冶 商务园项目
·于都县建材商贸城建设项目简介
·年产10万吨琥珀酸项目
·江苏省兴化经济开发区简介
·"桔城、茶乡"富饶湖南石门
·"潇湘形胜、楚天福地"郴州
·辽宁丹东享沿边沿海双优势
各地资讯
   
[陕西] 文化旅游产业成西安具有
[山东] 五分钟穿越黄河"万里黄河
[辽宁] 工业互联网大会沈阳召开
[浙江] 全国首部快递业法规 浙
[山东] "硬核科技"山东多彩活动
[山西] 近百专家学者山西共论世
[辽宁] 辽宁"共和国工业长子"数
[天津] 三地一家亲京津冀共绘自
[浙江] 国庆假期怎么嗨?宁波出
[江苏] “田园一号”10月发射
旅游频道
  更多
地方站点
  更多
  图片看中国   更多
  各地视频   更多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情牵两岸
图片看中国 | 各地新闻 | 各地热点 | 各地招商 | 热点专题 | 海峡随笔 | 台胞在大陆 | 台企巡礼 | 开发园区 | 政策法规 | 商务资讯
美景 | 美食 | 文化 | 旅游 | 民俗 | 特产 | 博文 |办事指南 | 台办机构设置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