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 城市导航 苏州
文物保护单位
华夏经纬网   2004-11-12 09:51:25   
字号:

    苏州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共有489处,其中国家级15处,省级85处,数量仅次于北京和西安。 苏州古城座落在水网之中,街道依河而建,水陆并行;建筑临水而造,前巷后河,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集建筑、山水、花木、雕刻、书画等于一体的苏州园林,是人类文明的魄宝奇葩,拙政园和留园列入中国四大名园,并同网师园、环秀山庄与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等9个古典园林,分别于97年12月和2000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古镇同里、周庄、甪直正在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文物保护单位名录(部分):

北半园
  北半园即陆氏半园,位于白塔东路60号,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咸丰年间道台、安徽人陆解眉建,取名"半园"(因在仓米巷史氏半园之北,今俗称"北半园")1949年解放后,曾先后由木器盆桶社、织带厂、东吴丝织厂、第三纺织机械厂使用。
  园在住宅东部,水池居中,环以船厅、水榭、曲廊、半亭,建筑多以"半"为特色。园东北部的二层半重檐楼阁,为苏州园林所仅见。园中植有白皮松、黄杨、紫藤等花木。
  北半园住宅已无,现存园林面积1130平方米,1992年维修后向公众开放。

退思园
  
位于吴江同里镇东溪街,为古镇的主要风景点,由清任兰先罢官归乡所建,含"退则思过"之意,故名退思园。
  全园简朴淡雅,水面过半,建筑皆紧贴水面,园如浮于水上,是全国唯一的贴水园建筑。
   园分住宅和园林两部分。其中内园围绕水池而建,称贴水园。园内绿水荡漾,古色古香,犹如步如水墨画中。更有苍松翠柏,石峰林立,相间有致。
  九曲回廊的每一花墙用砖瓦砌成九字"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充满诗情画意。
  景点: 轿厅,茶厅,正厅,旱船,六上六下坐春望月楼,迎宾室,岁寒居,水香榭,揽胜阁,退思草堂,琴房,眠云亭,老人峰,闹红一舸石舫,桂花厅。

五峰园
  在阊门西街下塘,今五峰园弄,占地约2.5亩。  
  园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为长州尚书杨成所筑,俗称"杨家园"、一说园为文征明之侄画家文伯仁所筑,文伯仁号五峰老人。  
  园中耸立五座太湖石峰,高二丈,颇极皱瘦玲珑之致,并峙高阜间,形似老丈,又名五老峰,分别为"丈人峰"、"观音峰"、"三老峰"、"庆云峰"及"擎云峰。
  全园以五峰胜,辅以水池,有峭壁、峡谷、山洞、石桥、古树、旱船、园亭、岩洞等景。园西南角有土墩,俗传为唐柳毅墓。
  该园屡易其主,抗日战争前后,园散为民居。园因年久失修,水池填塞,二座石峰倾倒。1982年,五峰园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曾稍加保护整修,于1998年10月1日修复完毕,正式对外开放。

惠荫园
  位于临顿路南显子巷13号,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园址初为明代嘉靖年间归湛初宅园。后属胡汝淳,名"洽隐山房"。园中有"小林屋"水假山,为叠山名家、画家周时臣仿太湖洞庭西山林屋洞设计。
  清顺治六年(1649年),韩馨得此废园,修为栖隐之地,名为"洽隐园",云壑幽深,竹树沧凉,"小林屋"洞若天开。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园毁于火,惟存水假山。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复,蒋蟠漪篆书"小林屋"洞额。韩是升《小林屋记》云:"洞故仿包山林屋,石床、神钲、玉柱金庭,无不毕具。历二百年,苔藓若封,烟云自吐。"园继归皖人倪莲舫,改称"皖山别墅"。
  太平天国时期一度作为某王府,园景有所曾损。同治年间,江苏巡抚李鸿章在此创立安徽会馆及程公祠,作为安徽同乡宴息之所,并重修园林,取名"惠荫园"。苏州知府蒯子范又加扩建,遂有八景:柳荫系舫、柳荫眠琴、屏山听瀑、林屋探奇、藤崖伫月、荷岸观鱼、石窦收云、棕亭霁雪。光绪四至六年(1878--1880年)会馆增筑伫月楼、戏台,并造机房数十间。二十年,张振轩增建安徽先贤祠,李鸿章续拨巨款,命赵宗道修园。并于园北厅堂两廊壁间嵌置"惠荫园八景"石刻,镌吴宝善绘惠荫园总图、洪立朴绘八景分图,以及王凯泰序、阚风楼记、赵宗道识。游园观戏,赋诗作画,经商习工,祭先祀祖,坐堂办公,集于一处,时为惠荫园全盛时期。
  民国后,园渐衰,曾设阅报社、游艺场,对外开放,游人甚多。抗日战争胜利后,西部一度由施剑翘创办从云小学,东部散为民居。
  50年代初,曾有朝鲜贵宾来此参观。其后会馆、花园俱为第一初级中学(后改为第十中学)使用。1966年以后,学校为建教学大楼和操场,填没水池,拆去部分清代建筑;因挖防空洞,致使假山坍塌,"小林屋"洞淤塞。今存会馆门楼、程公祠、安徽先贤祠及水假山。近年来,祠堂建筑已由学校陆续加以维修保护。水假山则有待于抢救维护。

沧浪亭
  位于人民路沧浪亭街3号,1963年被列为苏州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沧浪亭旧址原为五代中吴军节度使孙承右的池馆,后渐废。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诗人苏舜钦被贬,流寓吴中,以四万钱购得孙氏园址,在北部土山傍水处筑亭名“沧浪”,取《孟子》和《楚辞》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自号沧浪翁,作《沧浪亭记》。之后,屡易其主,先是章庄敏(一说章申公)、龚熙仲各得其半。章氏扩大花园,营建大阁,“园亭之胜,甲于东南”。
  南宋绍兴初,沧浪亭为抗金名将韩世忠所得,改名"韩园"。韩氏在两山之间筑桥,取名“飞虹”,山上有连理木、寒光堂、冷风亭、运堂,水边筑濯缨亭,又有梅亭“瑶华境界”、竹亭"翠玲珑"、桂亭"清香馆"诸胜,庆元年间犹存。
  元代,沧浪亭废为僧舍。僧宗敬在沧浪亭旧址建妙隐庵,至正年间,僧善庆在其东侧建大云庵,又名结草庵,为南禅集云寺别院。
  明洪武24年(1391年),宝昙和尚居南禅集云寺,将妙隐、大云两庵并入。嘉靖十三年(1534年)知府胡缵宗将妙隐庵改为韩蕲王祠。二十五年,结草庵僧文瑛复建沧浪亭。
  清康熙中,巡抚王新命于此建苏公祠,34年(1695年)巡抚宋荦再建沧浪亭。乾隆南巡曾驻跸于此,亭南曾筑有拱门和御道。道光八年(1828年),巡抚陶澍于亭西南建“五百名贤祠”。太平天国战争时,亭遭毁。同治十二年(1873年)巡抚张树声、布政使应宝时重修沧浪亭,并在亭南增建"明道堂"。堂后折西为五百名贤祠,祠南为翠玲珑。亭北为面水轩、静吟亭、藕花水榭。还有闻妙香室、见心书屋、印心石屋、看山楼、仰止亭等。
  光绪初,园中犹有僧居。光绪末,被洋务局等借用。民国初,一度借设修志局。1927年,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校长颜文樑受聘为沧浪亭保管员。重修后,美校迁入。苏州沦陷时,日军占据此园,毁坏严重。1954年由市园林管理处接管整修,1955年正式开放。

柴园
  位于醋库巷44号,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此地初为清道光年间潘曾琦宅园。光绪年间,由浙江上虞柴安圃购得,重修扩建后,人称"柴园"。东宅西园,园中前有鸳鸯厅,宽敞豪华,后有楠木厅,典雅淳朴。其间布置庭园四区,以中园最佳,水池清幽,船厅怡然,山石奇巧,丘壑自具。抗日战争爆发后,渐散为民居。50年代,南区人民政府曾驻此。1957年后为学校使用。1978年拆除池北楼厅,建三层教学楼。1985年市文管会、民政局共同出资重点维修鸳鸯厅、船厅。
  柴园现存面积2150平方米,园中尚存鸳鸯厅、船厅、水榭、曲廊、半亭、假山、水池、花木等。东部住宅存门厅和堂楼,楼前是库门上有怡园主人顾文彬题"嘉门善祥"砖细门额。

可园
  位于人民路48号(园门朝南,与沧浪亭隔水相望),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理。
  可园基址五代时属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右别墅,北宋时系沧浪亭的一部分,南宋时为"韩园"宅邸,元、明时其地入大云庵。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在此筑园,名为"近山林"。再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意,又名"乐园"。沈德潜曾读书于此。有人误以为是行乐之乐,说是"行乐不可训也",于是易名"可园"。园曾为大宪行台宴集之地。道光七年(1827年),江苏巡抚梁章钜重加修葺,划归正谊书院。当时可园占地20余亩,有挹清堂、坐春舻、濯缨处诸胜。
  咸丰、同治年间,可园受到兵火破坏。光绪十四年(1888年),江苏布政使黄彭年重修,成立"学古堂",建"博约楼",藏书八万卷。临池筑一小亭,取名"浩亭"。园内广种梅花,杂植桃、李、杏等佳果。三十一年,巡抚陆春江停办学古堂,改设游学预备科。三十三年,又改存古学堂。辛亥革命时期,张默君女士在此创办《大汉报》。1914年,设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初名第二图书馆)于此。园中增植梅树逾百。"铁骨红"古梅有"江南第一枝"之誉。
  可园现存面积5000平方米,水池居中,建筑疏朗,槛曲廊回,水木明瑟,庭宇清旷。数十年来曾几度维修。

留园
  留园位于阊门外留园路79号。留园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罢官归里后,筑东园和西园。西园后舍作佛寺,即今戒幢律寺,东园即今留园前身。当时东园杂莳花竹,垒有假山,其中"太湖石一座,名瑞云峰,高三丈余,妍巧甲于江南",相传为朱勉采凿,乃北宋"花石纲"遗物。乾隆四十四年,瑞云峰被移入织造府行宫。徐泰时去世后,东园渐废。五十九年,园归刘恕,经五年修复和扩建,于嘉庆三年告竣。园名"寒碧庄",又名"花步小筑",俗称"刘园"。园中有奇石十二峰,名奎宿、玉女、箬帽、青芝、累黍、一云、印月、猕猴、鸡冠、拂袖、仙掌、干霄,名重一时。其后,经咸丰更申战乱,园渐荒芜。
  同治十二年,盛康购得此园,大加修治,并改"刘园"为"留园",谐其音而取"长留天地间"之意,留园之名始于此。盛氏留园泉石之胜,草木之美,亭榭之幽深,盛誉一时;山石之奇,以冠云峰为最。辛亥革命后,盛康之子盛宣怀流亡日本,园遂衰败。1927年,北伐军二十一师司令部曾驻此园。40年代,侵华日军和国命党军队先后在此饲养军马,门窗挂落破坏殆尽,残垣断壁,几成废墟。1953年,人民政府拨款对留园进行抢修,1954年元旦开放,供人游览。
  留园现有面积2.331万平方米,建筑占全园面积1/3,以建筑空间处理精湛著称。厅堂在苏州诸园中最为宏敞华丽,大而能精,工不伤雕。园大致可分为中、东、北、西四部分,园南有祠堂与住宅两路三进,前厅后楼,颇高敞。园中部系原"寒碧庄"基础,虽有局部改观,仍不失为全园精华,西为山池,环以楼阁,贵以长廊,峰峦回抱,明洁清幽;东为厅堂,参以轩斋,间列峰石,重门叠户,曲折多变。东、北、西三部分是光绪年间扩建。东部主要是一组以突出冠云峰为主的建筑群。北部旧构多毁,现辟有盆景园。西部以土石假山为主,漫山枫林,平阜曲水。总揽全园,嘉树奇卉,怪石清流,凉台馆,风亭月榭,高矮迤俪,宛转相续。整个园景以长廊为脉络,通幽度壑,随形而变,循廊而观,处处有景。
  园中精物甚多,有古木交柯、绿荫、明瑟楼、涵碧山房、闻木樨香轩、可亭、远翠阁、汲古得绠处、清风池馆、西楼、曲溪楼、濠濮亭、五峰仙馆、环我读书处、揖峰轩、林泉耆硕之馆、佳晴喜雨快雪之亭、冠云峰、伫云庵、冠云亭、冠云楼、至乐亭、舒啸亭、活泼泼地等。清代学者俞樾撰有《留园记》,现刻于门厅木屏上。

藕园
  位于城东小新桥巷7号。藕园东部旧址原为清雍正时保宁知府陆锦所筑"涉园",又名"小郁林"。后为崇明祝氏别墅。光绪初年,湖洲沈秉成(后任安徽巡抚、署两江总督)客居吴中,购得涉园废址,聘名画家顾芸等设计,营筑宅园。因宅之东西各有一园,又寓夫妇偕隐之意,故名"藕园"(藕通偶)。时吴中名士潘祖荫、李鸿裔、吴云、郑文焯等常来园雅集,饮宴酬唱,摩挲古玩,风流一时。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沈秉成卒后,其园不治,渐为民居。1932年,杨荫榆于此创办二乐女子学社。1939年,史学家钱穆携眷寓居东花园,于"补读旧书楼"撰成《史记地名考》一书。1941年刘国钧购得藕园,重加修缮未竣。1958年,振亚丝织厂用作工人疗养所、宿舍、仓库、托儿所。1961年,归市园林管理初,经整修于1965年开放东花园,1979年重修,1990年整修西花园、住宅,1994年全部开放。
  藕园三面临河,一面沿街,宅园总面积8000平方米。该园布局独树一帜,宅居中,园分东西,园宅之间以重楼贯通。住宅共四进厅堂。前后门均有河埠。
  东花园为"涉园"故址,布局以山为主,以池为辅,亭台楼榭环山池而筑。园中主体建筑为一组重檐楼厅,总名"城曲草堂",为园主宴集之处。楼上额"补读旧书楼"。楼西以"樨廊"接储香馆、藤花舫、无俗韵轩、枕波双隐亭诸胜。亭有楹联曰:"藕园住佳偶,城曲筑诗城",出自沈秉成继配夫人严永华之手。楼东向南突出为"双照楼",下有"筠廊"接"还砚斋"、望月亭、吾爱亭、听橹楼等。楼厅之前,石坪宽敞,黄石假山耸峙,山中辟小道名"邃谷"。东部主峰巍峨,绝壁临池,树木苍翠,极富山林野趣;西部次山低缓平和,为主山村托。据刘敦桢考证:"此山不论绝壁、蹬道、峡谷,叠石手法自然逼真,……犹如黄石自然剥裂的纹理,和明嘉靖间张南阳所叠上海豫园黄石假山几无差别,可能是涉园遗物。"假山东有受月池。池南端构水阁"山水间",有明代杞梓木落地罩,跨度约4米,高约3.5米,所雕松竹梅"岁寒三友"精美绝伦,体量在苏州古典园林中聚首位。
  西花园以书斋"织帘老屋"为中心,分隔为前后两个小院,前院有湖石假山逶迤,后院有湖石花坛,北立藏书楼。

环秀山庄
  位于景德路262号,又名颐园,原为唐代金谷园故址,明嘉靖年间先后改为学道书院、督粮道署。万历中为申时行宅。明末清初裔孙申继揆筑蘧园。清乾隆年间为刑部员外郎蒋楫宅,蒋氏建有"求自楼",并于楼后叠石为山,掘地三尺,有清泉流溢汇为池,名泉为"飞雪"。其后相继为尚书毕沅宅、大学士孙士毅宅。园中叠有一座假山,存留至今,系叠山大师戈裕良杰作。道光二十九年,汪为仁购建汪氏宗祠,立耕荫义庄,并重修东北部花园,名为颐园,又称环秀山庄。后经咸丰、同治年间战事,园多毁损。光绪中重修。及至1949年,仅存一山、一池、一座"补秋舫"。
  1984年6月至1985年10月,由市园林局和刺绣研究所共同出资,进行较大规模的整修。苏州园林设计室设计,苏州古典园林建筑公司施工,工程总投资60万元。恢复了"环秀山庄"四面厅、有谷堂、问泉亭、边楼等,建筑面积754平方米,新砌、整修围墙200余米,辅砌地面246平方米,并加固假山,疏通"飞雪泉",清理水池,补栽树木。
  环秀山庄占地面积2179平方米。园景以山为主,池水辅之,建筑不多。园虽小,却极有气势。特别是戈氏所叠假山,堪称一绝,占地不过半亩,然咫尺之间,千岩万壑,环山而视,步移景易。主峰突兀于东南,次峰拱揖于西北,池水缭绕,绿树掩映。山有危径、洞穴、幽谷、石崖、飞梁、绝壁,境界多变,一如天然。主峰高7.2米,涧谷长12米,山径长60余米,盘旋上下,如高路入云,气象万千。戈氏叠山运用"大斧劈法",简练遒劲,结构严谨,错落有致,浑若天成,有"独步江南"之誉。

南半园
  即史氏半园,位于仓米巷24号,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现由三光电加工有限公司保护管理。
  南半园址原为一老宅,清同治年间先为俞樾在马医科购地建曲园第宅,遂将此处转让史伟堂,建东宅西园。时西邻尚游隙地,但园主"知足而不求齐全,甘守其半",遂名"半园"(为与白塔东路陆氏半园区分,今俗呼"南半园")。
  主厅"半园草堂"为俞樾书榜,有联云"园虽得半,身有余闲便觉天空海阔;事不求全,心常知足自然气静神怡"。堂前多植花木,又有荷池石桥,波光粼粼,山石累累。堂西南有屋如船,名"不系舟"。堂东南临池有小屋,前荷后竹,名"君子居"。还有挹爽轩、双荫轩、还读书斋、安乐窝、风亭、月榭诸胜。俞樾《半园记》评此园"少少许胜人多多许","高高下下,备登临之胜;风亭月榭,极柏之华,视吴下名园无多让焉。"
  民国初,园曾开放,游人甚多,又有隐社、半园女诗社、女学研会等在此吟咏集会。30年代,陆鸿仪于园中设律师事务所多年,曾参与办理"七君子案"。1949年建国后,半园先后为市税务局、轴承厂、第三光学仪器厂使用。1966年后遭到严重破坏,水池、假山、花木及部分建筑被毁。
  南半园面积6130平方米,住宅两路五进现状尚可,其中东路楠木花篮对照厅最为精致。园中仅存半园草堂、还读书斋和部分亭廊。同济大学于50年代编绘的《苏州旧住宅参考图录》载有该园平面图等资料。

听枫园
  位于庆元坊12号,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同治光绪年间,曾署苏州知府的湖州人吴云筑宅园于此,因园内有古枫婆娑,名"听枫园"。吴自称:"宅居不广,小有花木之胜。"与自居曲园之"微"相评量。吴云善书法,好收藏鉴赏金石,园中左图右史,钟鼎罗列。书画家吴昌硕早年与园主交谊甚厚,曾应聘住在园中教授童子,得以观摩所藏书画金石,艺事大进。光绪九年(1883年)吴云卒后,园渐衰微。宣统二年(1910年),词人朱祖谋曾寓居此园。1928年,园归陈氏,曾获修治。
  1949年解放后,曾相继为教师进修学校、第二中学、评弹研究室、评弹团使用。1966年以后,假山被拆,建筑失修,花木凋零。1979年,安置下放回城的评弹演员10余户暂住于此。1983年,园中单位与住户迁出,由市文化局动工整修,耗资14.8万元,于1984年底竣工。1985年春节,国画院迁入。
  听枫园位于住宅东北部,占地1200平方米。主厅"听枫仙馆"(现改名"听枫山馆")居园之中心,南北各有庭院一区。南院花木茂盛,山石多姿,主要建筑有味道居、红叶亭(现名待霜亭)、适然亭等。北院有清池一弘,半亭林池花木映照。馆东昔为吴云书房"平斋"。其前叠山,循蹬道而上有"墨香阁",阁下层隐伏山中,上层突兀山巅。斋、阁自成院落,为全园精华所在。

网师园
  位于带城桥路阔家头巷11号,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原为南宋淳熙年间吏部侍郎史正志所营"万卷堂"故址,堂前曾有花园一座,名"渔隐"。之后,园归丁氏,日久荒废。清乾隆年间,光禄寺少卿宋宗元退隐苏州,在万卷堂旧址营筑别业,以网师自号,兼取史正志"渔隐"旧义,且与所在王思巷谐音,名园为"网师园"。沈德潜有《网师园图记》。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彭启丰曾来园参加元宵游宴。宋氏死后,园渐颓废。乾隆末为太仓富商瞿远村购得,,增置亭台竹木,半易网师旧观,人称"瞿园",又名"蘧园",钱大昕有《网师园记》。同治初,园归江苏按察使李鸿裔。因与苏舜钦所建沧浪亭相近,李氏自号"苏邻",并改园名为"苏邻小筑"。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嗣子李少眉增建撷秀楼。三十三年,吉林将军达桂曾携眷来苏,居住此园,并自撰《网师园记》述其事。1917年,张作霖以30万银元购得此园,赠与其师张锡銮 ,改称"逸园"。叶恭绰 、张善资 、张大千曾一度借寓园中。1940年,何亚农购得此园,费时三年,全面整修并充实古玩书画。1950年,何氏子女将园卷献给国家。经整修于1959年开放。
  网师园占地面积5400平方米,东部为宅第,中部为主园,西部为内园,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典型清代宅园。现存主要建筑为"瞿园"时期遗物。由宅第门厅经轿厅(有额"清能早达")至大厅,厅额"万卷堂"。厅前砖细门楼为乾隆间物,雕镂之精被誉为苏州古典园林现存门楼之冠。大厅后为"撷秀楼",即女厅。楼前两侧障以花墙,植以桂树,清香宜人。旧时登楼西望,天平、灵岩诸山黛痕一抹,秀色可撷,故名。三进厅堂及后院、梯云室都有侧门或廊连结宅西主园,主要通道为轿厅西侧小门,楣嵌乾隆时砖额"网师小筑"。主园以水池为中心,建筑较多,南部小山丛桂轩、蹈和馆、琴室为饮宴听琴之区,北部五峰书屋、集虚斋、看松读画轩为读书作画吟诗之处。西侧内园占地不足660平方米,殿春屋前植芍药名种,竹石梅蕉隐于窗后,丝丝入画。
  网师园建筑疏密有致,布局分合精到。除上述诸构外,还有云冈(黄山假山)、濯缨水阁、月到风来亭、冷泉亭、竹外一枝轩、射鸭廊等。综观此园,建筑精雅,山水留韵,花木芳菲,自然美与人文美融为一体。园虽不大,而不觉起小,钱大昕《网师园记》称;"地只数亩,而有纡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柳子厚所谓'奥如旷如'者,殆兼得矣。"陈从周誉之为"苏州园林小园极则,在全国园林中亦属上选,是以少胜多的典范"。1981年建成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内的中国庭园-"明轩",就是以网师园"殿春 "庭院为蓝本设计建造的。

狮子林
  位于园林路23号,1963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狮子林原址,宋时为贵家别业。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相率出资,在吴中"买地结屋,以居其师",遂成园林。中多奇石,有含晖、吐月、玄玉、昂霄诸峰,最高者为狮子峰,因维则之师中峰禅师倡道于天目山狮子岩,又取佛经中佛陀说法称"狮子吼",其座称"狮子座"之义,名为"狮子林",亦名"狮子寺"。至正十二年曾易名"菩提正宗寺"。
  明洪武年间,释如海居此。洪武六年(1373年)名画家倪云林过狮子林,应如海之邀作《狮子林图》,此图现存台湾。次年,如海又邀蜀山徐贲绘《狮林十二景图》。狮子林名声日噪,一时成为吴中文人赋诗作画胜地。嘉靖时,寺僧散去,园被豪家所占,后渐荒芜。万历年间,知县江盈科访求故地,重修该园,高僧明性又持钵化缘,重建佛殿、经阁、山门,复为"圣恩寺"。后再度废为民居。清顺治五年(1648年)重修。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玄烨南巡,游狮子林,题赐"狮子寺"额。乾隆初,寺园分隔,园属黄氏,名"涉园",因园中有合抱古松五株,又名"五松园"。乾隆帝弘历屡游狮子林,并在倪云林《狮子林图》上题有"一树一峰入画意,几湾几曲远尘心"的诗句,又下旨按园中景物和图中画意仿造于北京圆明园之长春园和承德避暑山庄。咸丰以后,园渐衰落。1917年,富商贝润生以9900银元购得此园,大举修缮,建筑几近重建。因增置颇多,又参以西洋手法,贝氏之园比之倪图旧貌已相异甚巨。然楼台之宏丽,陈设之精美,被誉为民国时苏州各园之冠。日伪时期,曾为"贵宾馆"。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曾驻此。
  1952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驻狮子林东侧贝氏祠堂办公。同年,贝氏后人将该园献给国家。经整修,于1954年2月正式开放。1985年,原文管会使用的位于园东北部的祠堂及部分住宅辟为苏州民俗博物馆。
  狮子林现存面积1.114平方米,四周高墙峻宇,长廊环绕;中部水池回环,动静有序;林间楼阁参差,若隐若现;丘壑宛转,流泉飞瀑;奇峰怪石,千姿百态,状如狮舞,既有山林之趣,又有禅化之意。建筑有燕誉堂、小方厅、指柏轩、古五松园、见山楼、荷花厅、真趣亭、石舫、暗香疏影楼、飞瀑亭、问梅阁、双香仙馆、扇亭、文天祥碑亭、御碑亭、立雪堂、修竹阁、卧云室、湖心亭等。

拙政园
  位于娄门内东北街178号,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代,据记载,此前园址一带曾有不少名士第宅——三国时有吴郁林太守陆绩宅第,东晋时有高士戴颙园居,晚唐有诗人陆龟蒙宅,北宋时有山阴县主薄胡稷言五柳堂,元代建有大弘寺,张士诚据苏时,其婿潘元绍在此建驸马府。明御史王献臣解官隐苏州,于正德四年,以原大弘寺址为基础,拓建为园,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名“”。
  王献臣死后,园宅屡易其主,或属私家宅第,或为官府衙署,几经分合兴衰。先是其子一夜巨赌,将园输给徐氏。徐氏居此园五世,后家道衰而其园废 。崇祯四年,侍郎王心一购得园东部荒地十余亩,别营归田园居。清初,钱谦益曾构曲房于园西部安置爱妻柳如是。顺治十年,大学士海宁陈之遴购得此园,重加修葺,备极侈丽。内有宝珠山茶三四株,花妍色鲜,江南仅见,最为时人称道,吴梅村题有《咏拙政园山茶花》长歌。康熙元年,园没入官府,先后为驻防将军府、兵备道行馆。后为吴三桂女婿王永宁居所,构筑斑竹厅、娘娘厅、楠木厅等,雕龙刻凤。康熙十八年,改为苏松常道署。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南巡曾游此园。乾隆初年,园中部归太守蒋欹,葺旧成新,名“复园”;西部归太守叶书宽,名“书园”。后又属程、赵、汪等姓。嘉庆二十五年,又归平湖吴敬,时称吴园 。咸丰十年,太平军入苏,忠王李秀成以西部潘宅、西部汪宅为忠王府,拙政园全部归属王府范围。同治二年,清军攻占苏州,园中部作价入官,为巡抚行辕。同治十年冬,江苏巡抚张之万入居吴园,同治十一年改为"八旗奉直会馆",园仍名“拙政园”。光绪三年,园西部归富商张覆谦,改名“补园”。
  辛亥革命时,曾在拙政园召开江苏临时省议会。1938年,日伪江苏省政府在此办公。日本投降后,一度作为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校舍。解放后,曾由苏南行署苏州专员公署使用。1951年拙政园划归苏南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当时,园中小飞虹及西部曲廊等处已坍毁,见山楼腐朽倾斜,亭阁残破。苏南文馆会筹措资金,按原样工修复,并连通中西两部,1952年10月竣工,11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1954年1月,园划归市园林管理处。1955年重建东部,1960年9月完工。至此,拙政园东、中、西三部重归统一。
  拙政园历时400余年,变迁繁多,或增或废,或兴或衰,历经沧桑。现存建筑大多为太平天国及其后修建的,然而明清旧制大体尚在。该园规模之宏大,为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之首,占地5.195万平方米,园分东、中、西三部分,南有住宅一区。总体布局特点,东疏西密,水分血脉。水是拙政园的灵魂,水面占全园面积的1/3,有聚有分,或静或动。聚处浩淼旷荡,如"远香堂"北面,池中列岛两座,贯一短堤小桥,遥望山林苍莽,湖水渊波;分则迂回曲折,如"小沧浪"水院,曲岸湾头,水流曲折,来去无尽,若隐若现,有深壑藏幽之感。 园东部疏朗自然,野趣横生。池水萦绕,岗屿错落,芳草遍地,林木葱郁。黑松、金桂、青枫、香樟、玉兰等古木佳树广植园中,与竹坞曲水、平岗远屿相映照,顿生古旷、山野之趣。园中主要建筑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馆、放眼亭(亦称"补拙亭")等。天泉亭中有一古井,相传为元代大弘寺遗物,名"天泉"。

朴园
  即史氏半园,位于仓米巷24号,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现由三光电加工有限公朴园位于平门内人民路高桥8号,1991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园址原为荒地,1932年为上海蛋商汪氏购得,建造宅园,占地1万平方米,造价10万银元。日伪时期,园被日军军官占住。抗战胜利后,又为国民党军队驻扎。1953年,国家公路总局第三工程队购得此园,开办疗养院,增建三层楼房一幢。1974年归市卫生局,设防疫站。1985年曾整修假山。
  朴园四周围以花岗石墙,采用传统造园布局,以山水为主景,石包土假山,峰峦起伏,池架曲桥,聚分兼得。有四面厅、花厅、亭、廊等建筑。花木茂盛,有白皮松、罗汉松、广玉兰、樱花、杜鹃等。最为珍贵的是两株地栽五针松,高约2米,生长健旺。

怡园
  位于人民路43号,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怡园建于清代晚期同治、光绪年间。浙江宁绍台道顾文彬在明代尚书吴宽旧宅遗址上营造九年,耗银20万两建成,取《论语》"兄弟怡怡"句意,名曰怡园。
  该园由顾文彬之子顾承主持营造,画家任阜长、顾芸、王云、范印泉、程庭鹭等参与筹划设计,园中一石一亭均先拟出稿本,待与顾文彬商榷后方定。园成之后,江南名士多来雅集,名盛一时。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顾承之子顾鹤逸与吴大 、陆廉夫、郑文焯、吴昌硕等创怡园画集于园中。顾鹤逸病逝后,园渐衰落。日伪时期,破坏尤甚,园中古玩字画被劫掠一空。40年代,怡园百戏杂陈,成为游乐场所,有"苏州大世界"之称。1949年9月,华东军政大学第二总队第九团团部一度驻此。1950年《新苏州报》社设此。1953年12月,顾鹤逸之子顾公硕等将怡园献给国家。驻用单位迁出,市政府拨款维修后开放游览。
  怡园现有面积6270平方米,占地不大,但能吸取各园之长,巧置山水,自成一格。园分东西两部,中以复廊相隔,东部以建筑为主,庭院中置湖石、植花木,西部水池居中,环以假山、花木、建筑。在造园艺术上,怡园能博采诸园景物,如复廊仿沧浪亭,水池效网师园,假山学环秀山庄,洞壑摹狮子林,旱船拟拙政园。布局自然,亭榭廊舫小巧雅致,山池花木疏朗宜人,堪称园中精品。
  怡园主要建筑景点有玉延亭、四时潇洒亭、坡仙琴管(石听琴室)、拜石轩(岁寒草庐)、石舫、锁绿轩、金栗亭、南雪亭、藕香榭(锄月轩)、碧梧栖凤、面壁亭、画舫斋、湛露堂、螺髻亭、小沧浪等。

艺圃
  艺圃位于阊门内天库前文衙弄5号(现暂由十间廊屋10号出入),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艺圃始建于明代,为袁祖庚所筑,初名"醉颖堂"。当时"地广十亩,屋宇绝少,荒烟废沼,疏柳杂木"。后归文徵明曾孙文震孟,有世纶堂、青瑶屿、生云墅、石经堂、五狮峰等。因园中遍种药草,改名"药圃"。文卒后,园渐废。明末清初归姜采所有,改为"敬亭山房",其子姜实节更名"艺圃"。画家王 绘有《艺圃图》传世。此后,园主屡易。道光初年为吴氏所得,曾予修葺。道光十九年(1839年)归绸业同人,改名"七襄公所",增建"思敬堂"。池内千瓣重台白莲为苏城莲花之冠。抗日战争时期,一度为日伪占用,亭榭坍圮,莲花憔损。胜利后为青树中学借用。1950年市工商联第五办事处设此。1956年苏昆剧团入驻。1959年起由越剧团、沪剧团、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民间工艺社相继使用。"文化大革命"中,艺圃破坏严重,水榭坍塌,湖石被毁,水池半填,莲花绝种。1982年市政府决定先修园,投资50万元,费时近两年,1984年9月竣工,国庆节正式开放游览。
  艺圃宅园总面积3800平方米,东为宅,有世纶堂等厅、楼,形制古朴。西为园,以水池为中心,布局开朗,保存明代园林规制较多。池广约700平方米,东南和西南各有水湾延伸,蜿蜒曲折。乳鱼亭东南水湾上架一平弧形小石桥,为苏州园林中的孤例。南岸堆土为山,以湖石叠成峭壁危径。池北"延光阁"水榭无间,挑临水面,别具风格,为苏州园林中最大水榭。水榭东西两侧厢房分别称为"旸谷书堂"、"思敬居"。水榭只北为主厅"博雅堂",面阔间,明式结构。池西"响月廊"同向西南"芹庐"小院,"南斋"与"香草居"相对,"浴鸥池"畔散置山石花木,是园中最幽静出。

鹤园
  位于韩家巷4号,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道员洪鹭汀始筑,因俞樾书有"携鹤草堂"匾而取名"鹤园"。园中池水似鉴,修廊如虹,风亭月馆掩映于山石之间。园未竣,洪离苏,一度借为农务局。后归吴江庞屈庐,其孙庞蘅裳复加修建,一时成为文人雅集酬唱之地,词人朱祖谋曾寓居于此。园中有朱氏手植的宣南紫丁香一株,花时清香满园,沁人心脾。邓邦述篆题"沤尹词人手植紫丁香"刻于花坛。庞蘅裳闲居园中,谐"鹤园"音自号"鹤缘",又署其厅曰"栖鹤"。
  1924年金松岑撰《鹤园记》。当时园中曲会尤盛,吴梅、张紫东与昆曲传习所"传"字辈少年常集会于此。叶恭绰 、张善资、张大千、梅兰芳等曾先后来访此园。1942年庞家将鹤园售与苏纶纱厂厂主严庆祥用作纱厂办事处。
  1949年解放后,严氏将鹤园献给国家,成为市政协办公处。1966年后,园中匾额楹联多被毁,相继为印刷厂、物资局、汽车配件厂使用。1978年复归政协。1980年国家拨款10万元全面修复。
  鹤园总面积3134平方米,小巧紧凑,简洁幽雅。东宅西园并列,宅三进。园内水池居中,小桥凌波,竹石花木环池而布,右亭左馆隔池相望。北部为主厅"携鹤草堂",结构精巧,前廊东西门楣有庞蘅裳自题"岩扉"、"松径"砖额,典出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中"忽至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句。堂前有湖石"掌云峰",以形名。池南有四面厅额"枕流漱石",与主厅隔水相对。"听枫山馆"又称"鹤巢",隐现于园北翠竹丛中。(中国苏州)

 

责任编辑: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热点专题
  更多
·遇见美好江苏·寻星紫金之巅
·“我在天津过大年”原创短视
·两岸新媒体人云南行:感受七
·2020“听多彩之声 说魅
·第五届两岸网络媒体走进海南
·掌上蜀show第二季--两
·文脉传承——江西古代书院文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媒体来湘联
·2019两岸网络媒体人“感
·2019台湾记者三晋行——
各地招商
  更多
·世界制造业大会暨国际徽商大会推
·广东省(高要)粤台合作实验区
·荆州招商
·中冶 商务园项目
·于都县建材商贸城建设项目简介
·年产10万吨琥珀酸项目
·江苏省兴化经济开发区简介
·"桔城、茶乡"富饶湖南石门
·"潇湘形胜、楚天福地"郴州
·辽宁丹东享沿边沿海双优势
各地资讯
   
[陕西] 文化旅游产业成西安具有
[山东] 五分钟穿越黄河"万里黄河
[辽宁] 工业互联网大会沈阳召开
[浙江] 全国首部快递业法规 浙
[山东] "硬核科技"山东多彩活动
[山西] 近百专家学者山西共论世
[辽宁] 辽宁"共和国工业长子"数
[天津] 三地一家亲京津冀共绘自
[浙江] 国庆假期怎么嗨?宁波出
[江苏] “田园一号”10月发射
旅游频道
  更多
地方站点
  更多
  图片看中国   更多
  各地视频   更多
Template File not set yet,this is the templary output.
情牵两岸
图片看中国 | 各地新闻 | 各地热点 | 各地招商 | 热点专题 | 海峡随笔 | 台胞在大陆 | 台企巡礼 | 开发园区 | 政策法规 | 商务资讯
美景 | 美食 | 文化 | 旅游 | 民俗 | 特产 | 博文 |办事指南 | 台办机构设置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