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横穿塘沽,衍生出众多渡口,这些渡口在塘沽交通史上曾写下辉煌与传奇。尽管随着海河下游多座桥梁、隧道以及中央商务区的建设,渡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在塘沽人的心里,仍留存着对渡口的怀恋与记忆,百年渡口已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昨日,本报记者探访本市目前客流量最大,也是海河下游塘沽段仅存的一座渡口——大梁子渡口,探秘它的百年传奇。
日客流量最高可达万人次
今年47岁的赵师傅在大梁子渡口开船已有十余年。据赵师傅介绍,他每天早上6时开船,直至傍晚18时收工,一天至少要驾船跑几十个来回。由于目前使用的三艘渡轮驾驶不需要往返掉头,让他省力不小,但如果遇到大风和冰凌天气,开船时就需要格外小心。
在渡口工作近30年的陈先生是渡口股东之一。据他讲,随着大梁子地区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多,渡口运输量也不断增长,目前,渡口运输高峰主要集中在上下班以及上午10时和下午14时海门桥开启时间,日客运量最高可达万余人次。
清巡洋舰曾在渡口服役
据塘沽民间文化爱好者李学韩考证,大梁子渡口是塘沽最古老的渡口之一。它建于清初,彼时,渡河者多是两岸往来商贩。日本侵华时期,大梁子建立大沽苦汁工厂(即今大沽化工厂),北岸过河做工与南岸去塘沽谋生人群增多,渡口开始繁忙。新中国成立后,渡口归属塘沽渡口管理所,原大沽苦汁工厂发展为国有大型化工企业,渡口客流剧增,随即租用给大沽化工厂。1968年渡口随渡船一起归属于大沽化工厂。改革开放后,渡口实行集体承包,自负盈亏,独立经营。2004年,大梁子渡口分离出大沽化工厂,成立天津大沽海河客运有限公司。
李学韩说,自渡口存在后,很长一段时间一直使用木船。相关资料显示,自1962年起,渡口改用装有机器的木船,6年后轮船“海康”号开始在渡口服役。该船身上留有“大清国巡洋舰”标记。因船型不适用于渡船,就作为拖轮,挎上一条驳船,当时,全市轮挎驳船的渡口只此一家。“海康”号最终于1983年退出渡口。
古老渡口终将成“过客”
在地处海河下游的塘沽,渡口成为联系两岸的重要交通手段。相关资料显示,至新中国成立前,海河下游塘沽段就曾有三快板、太平街、西开、水线、后关、西庄子(德大码头)、大梁子、田庄子等渡口,但此后,多数渡口因城市建设及拆迁改造,相继停渡,使得大梁子渡口成为目前海河下游塘沽段所剩的唯一一处重要渡口。“短期内,渡口仍将在改善塘沽海河南北两岸交通中发挥一定作用,但随着未来海河隧道的建成开通以及今后海河下游规划建设更多的桥梁,大梁子渡口这一古老渡口也将会退出历史舞台。”李学韩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