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衰”:没头脑的新南向
    “新南向政策”是蔡英文当局最重要的政策之一,然而理想太丰满,现实却太骨感。民进党希望看见的“东南亚游客大幅攀升,弥补大陆游客缺口”并未发生,台湾旅游业者纷纷停业;成功签署经济伙伴协定的“南向”国家仅新加坡一个……新“南”向,终究沦为新“难”向。

什么是“新南向政策”?

    “新南向政策”并不是孤立的新政策,之所以冠为“新”,正因为它脱胎于此前已在岛内推行过三轮的旧“南向政策”。“新南向”本质上与“旧南向”属一脉相承的关系,有许多相似之处,但蔡当局也没有单纯照搬旧章,而是针对过去的经验教训做了一定的改进,可称为“旧南向”政策之3.0版本。

    “新南向”政策的改进之处在于蔡当局为提高可行性而对政策本身进行了升级,首先是扩大了政策的覆盖范围,除了东南亚国家,还增加了南亚六国。第二,“新南向政策”的具体实施措施也有了更多新意:除了传统的“经贸合作”,更增加了“人才交流”、“资源共享”和“区域链接”的板块。全文

    新南向政策是做什么的?

新南向受挫! 经济一潭死水

    香港与东盟(东南亚国家联盟)经过三年谈判后,将于近期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引起台湾舆论关注。有台媒指出,“中国大陆、香港与东盟成为更加紧密的经贸伙伴关系后,预期台湾在亚太地区的经贸地位将受到侵蚀。特别是由于东盟对香港服务业的开放,原本就已经非常具有竞争力的香港可说是如虎添翼,对于原本已不具竞争优势的台湾服务业,未来拓展东盟市场会更加艰困。”此番言论绝非杞人忧天。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体现一中原则的“九二共识”,导致两岸关系持续恶化,两岸经贸合作受阻,也使台湾难以融入区域经济。相较于周边经济体如香港、新加坡、韩国等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台湾却只能坐困愁城。

    其实,台湾并非不知道东盟市场的重要性:东盟是台湾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二大出口市场。民进党当局上台这一年来虽然也瞄准东南亚市场,美其名曰“新南向”,但收效甚微、成绩不彰。这样的结果并不令人意外。 >>详细

新南向难救! 旅游业爆冷

    2016年9月12日,近万名台湾观光产业相关人员冒雨上街抗议,手举抗议标语并绑上要温饱的布条,要求蔡英文当局“让他们可以活下去”。(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报》)

    根据台“观光局”的统计,自从蔡英文上任到今年四月,民进党当局力推的新南向政策国家赴台旅客数确实大幅增加。一年来共计96.1万人次,同比增加30.2万人次,成长将近五成,有些甚至增加一倍;以平均每人每天消费170美元,平均停留五天计算,一年共增加了77.3亿元(新台币,下同)的观光收入。

    然而,同一期间,赴台的陆客人数仅有278.4万人次,同比大减145.6万人次,减幅超过超过三成三;以平均每人每日消费金额227.58美元,平均停留七天计算,这一年航空、饭店、餐饮、免税店、游览车、大卖场、夜市、摊贩等行业,总共流失了700.4亿的观光收益。 >>详细

   

    新南向补不了陆客缺口 台湾旅游业者纷纷停业

    新南向难救!台北市陆客半年少41万、倒12间饭店

    台湾旅游业者叹困境难解:“新南向”还是“新难向”?

东南亚对台投资不增反减

台塑越钢折戟东南亚(图为台塑越钢部分厂区)

    为减轻对大陆的经济依赖,力推“新南向政策”,以东协10国、南亚6 国及纽、澳等 18 个国家为对象,在经贸、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有所交流,并以菲律宾、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印度等6国为优先重点推动国。但推动一年多来,部分国家及地区对台投资不增反减。

    国民党“立委”林丽蝉指出马来西亚去年投资额比前年大减7764万美元 (约23亿元新台币),印度尼西亚对台投资额也少约143万美元(约4384万元新台币),蔡英文新南向破功。台湾政大经济系教授林祖嘉分析,东南亚到其他自由贸易协定国家投资可享免税优惠,自然对台投资意愿降低。 >>详细

   

    谈新南向政策 马英九:东南亚不可能取代大陆

单方面免签 新南向硬不起来

图片来源:台湾“中央社”

    台湾在去年8月1日已向泰国开放免签试办,但台湾人至今入境泰国还是享受不到免签待遇,台当局官员表示,台湾已在加强洽谈免签的力道,要是泰国再不给予免签待遇,台湾不排除取消目前给予泰国的免签试办,但强调,泰方有自身的考量,也已经免除台湾人申请泰国签证的签证费,并给予落地签的优惠。 >>详细

   

    “新南向”寸步难行? 洪秀柱访泰签证被刁难

    赴泰再受阻 吕秀莲:新南向政策硬不起来?

融资援助新南向国 散财败家

图片来源:大公网

    8月,蔡英文召开“对外经贸战略会谈”。在会议上,蔡英文下令台“行政院”仿效日本、韩国等,建立策略性融资机制,初期将编列35亿美元(约合1063亿元新台币)项目融资资金,和“邦交”及“新南向”国家进行公共工程合作,以培养台湾业者开拓海外工程能力。

    有岛内资深分析人士表示,蔡英文2016年5月上台后一直鼓吹“新南向”,她认为民进党主政的台湾不需要积极发展两岸经济交流,把向东南亚国家挺进作为台湾“经济发展的新天地”。而一年多以来,“新南向政策”在蔡当局内部几乎成了“弃儿”,台湾企业更是不挺。在这种尴尬情况下蔡英文宣布投入巨资,引起岛内激烈反弹。

    台湾网友亦对蔡英文搞“金援外交”一片怒骂之声,“卖台集团又乱花人民血汗钱!”甚至无论蓝绿,大都批评蔡当局是“散财童子”“一厢情愿”。 >>详细

舍近求远 新南向沦为新难向

    岛内媒体指出,“新南向”面临困难有诸多原因。一方面,东南亚文化与语言多元,台湾长期以来没有培养相关人才,语言不通增加沟通困难;另一方面,相较于中国大陆与台湾仅一水之隔,东南亚地区则相对较远,从而增加营运成本;最令台商不安的,还是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不稳定,不利投资设厂。

    台湾过去引以为傲的经贸竞争力及优势逐渐消减,蔡当局寄望甚深的“新南向政策”也难有改变赛局的成果。蔡当局应摆脱制式思维,正视大陆崛起及坚定追求两岸统一事实,认真探索可能的两岸政策弹性空间,以免因为误判让台湾陷入难解的困境。 【全文

 

【编辑策划:邱梦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