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 did “去蒋化”? 
蔡英文当局推动“去蒋化”。(图片来源:台湾《中时电子报》) 全面"去蒋化" 台当局宣布中正纪念堂每年228闭馆1天 二二八”事件将届满70周年,民进党当局为推动所谓的“转型正义”,将中正纪念堂全面“去蒋化”,引发正反论战。台当局“文化部长”郑丽君27日宣称,为尊重“二二八”纪念活动,避免社会对立,中正纪念堂每年2月28日都将闭馆1天。
郑丽君25日才宣布,中正纪念堂有必要转型,将会让“威权”统治意象鲜明的商品如公仔、文具等下架停售,并停止发放相关文宣、停播开闭馆“蒋公纪念歌”,引发不少讨论声浪。 【阅读】 吴敦义痛批当局搞"去蒋化" 吁别搞意识型态斗争 吴敦义认为,新当局有很多福台利民的事急需要做,如拼经济建立均富社会、改善两岸关系当前僵局、减少社会对立促进社会及劳资和谐、减灾防灾措施等,新当局不思这些,却意图藉搞意识型态斗争掩饰“执政”的缺失。
他又说,二二八事件难以抹灭蒋中正对台湾的贡献,呼吁新当局别再搞意识型态斗争,多做一些福台利民的事。【阅读】“二二八”游客赴中正纪念堂吃闭门羹 批没必要闭馆 郝龙斌:“去蒋化”是为建专属民进党的“新国家” 台"阁员"提中正纪念堂改成"立法院" "绿委"也赞同 What is “去蒋化” 去蒋化 为台湾地区一系列改变或移除昔日蒋介石、蒋经国父子执政时期的影响痕迹的运动统称。中国大陆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曾实施过类似的行动。去蒋化运动的开始,主要是发生在2000年民主进步党执政后。此运动主要针对的是蒋介石,其原因在于蒋介石及主政时期的台湾当局,对人民压制的情况相对较蒋经国时期苛刻;虽蒋经国的影响痕迹也在改变之列,但是由于蒋经国的评价较其父好,再加上蒋经国去世后,当局几乎没有在公共场合建立关于蒋经国的象征物(蒋经国生前训令不得为他立碑立像,但台湾部分地方的街道以“经国路”命名),因此去蒋化几乎是针对蒋介石进行,部份反对者将去蒋化等同于去中国化。“去蒋化”的另一层理由是以否定过去政权来强化现执政者的正当性,或为“划分敌友”的工具。 Timetable “去蒋化” 1996年——凯达格兰大道 
陈水扁于1996年将“总统府”前的“介寿路”改名为“凯达格兰大道”。 第一波“去蒋化”风潮在1996年。当时担任台北市长的陈水扁,下令将“总统府”前的“介寿路”改名为“凯达格兰大道”。陈水扁担任领导人后身陷贪腐风暴,国民党还以颜色,也提议改为“反贪腐大道”,虽未成功,但也算是反将一军。 2000年——废除台币蒋介石肖像、姓名挪抬  ☆ 台湾“中央银行”于2000年起发行的第五套横式新台币,台币面额500元与1000元纸钞上的蒋介石肖像被移除,分别改为梅花鹿(NT$500)与帝雉(NT$1000);虽然在台币200元的纸钞上仍有蒋介石肖像,但因为台币200元纸钞在台湾民间使用量少,不如长期以来以孙中山为主题的台币百元大钞使用上来得广泛。还有,1981年发行的台币1元、5元及10元铜板仍然保存蒋介石肖像,但10元硬币直至2011年推出的新版本已改为以孙中山为肖像,并将逐渐全面取代旧版硬币。
☆ 早年台湾教科书中凡提到孙中山与蒋介石姓名需挪抬以示尊敬,如“先‘总统’蒋公”这样的表示方式,现已废止。而台湾各地中小学的教室中,前方会挂着孙中山遗像,后方则挂着“蒋公”遗像,现在此一规定也被废止。
☆ 中小学音乐课自1990年代后,就停止教唱“蒋公纪念歌”等个人崇拜色彩浓厚的歌曲。
☆ 废除“蒋公诞辰纪念日”(10月31日)与“蒋公逝世纪念日”
2006年——中正国际机场更名为“台湾桃园国际机场”
2006年陈水扁执政期间将“中正国际机场”正式更名为“台湾桃园”国际机场。陈水扁八月十二日在凯达格兰学校演讲时,首度提到有人建议中正“国际”机场应该改为台北“国际”机场,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立即表示反对,但桃园县长朱立伦则要求应该改为桃园“国际”机场,因此上述正名应可获得桃园县民的正面回应。 2007年——中正纪念堂更名 北市府大战台“教育部” 
2007年堪称“去蒋运动”的高潮。时任领导人的陈水扁加足马力,在未获“立法院”批准的情况下将中正纪念堂改名为“台湾民主纪念馆”,并将门口牌楼“大中至正”匾额取下,改悬“自由广场”。不过马英九上台后,又将该建筑复名为“中正纪念堂”,但牌楼匾额题字仍维持“自由广场”。 为阻止台“教育部”拆除中正纪念堂围墙及牌匾,当时由郝龙斌主政的台北市政府,随即启动文化资产鉴定程序,将中正纪念堂列为“暂定古迹”。“教育部”与台北市政府间的“挂牌攻防战激烈展开”。当时“教育部”主任秘书庄国荣,经此一战也是名声大噪。他不但跳上第一线,面对台北市府扬言控告他,高分贝回批郝龙斌对法律毫无所悉,“有种的话,他(郝龙斌)自己到法庭出庭,我会让他哭着回去找妈妈。” 当时,台湾许多县市都将公园、路口等公共空间的蒋介石铜像拆除,桃园大溪的两蒋雕塑公园因陆续接纳了全台各地“无家可归”的蒋介石铜像,这才声名渐起。
政党轮替 中正纪念堂恢复原名
民进党执政晚期,外传苏贞昌内阁一度有人运作,要把中正纪念堂内巨大的蒋介石铜像“囚禁”。受托规划的228事件纪念基金会,定案将以“老蒋自囚、人民解放”为概念,以多层次矮墙、纸材或布幔装饰,遮蔽蒋中正铜像。因蓝营反弹,最后并未落实。
马英九2008年就任领导人后,三个月后即恢复中正纪念堂管理处的组织编制,名称也由“台湾民主纪念馆”变更为“中正纪念堂”。中正纪念堂匾额来年也重新挂回,但在大门口牌楼上的匾额题字仍维持“自由广场”。 蒋介石铜像雕像“无家可归” 
当时,台湾许多县市都将公园、路口等公共空间的蒋介石铜像拆除,桃园大溪的两蒋雕塑公园因陆续接纳了全台各地“无家可归”的蒋介石铜像,这才声名渐起。 2007年3月14日,高雄市政府拆除文化中心蒋介石铜像后,市政府下令,用电锯将铜像大卸八块,身首异位,让一些跟着蒋从大陆来台的老荣民,当场哭得泣不成声。4月底,陈菊随即轻微中风,住院住了一个多月,起初连走路都有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