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营系清湖北新军第八镇工程八营的通称。工程营驻地是武昌首义的发难处,原址在武昌紫阳湖东侧,即现湖北省总工会机关大院内,地处武昌解放路与首义路交汇处。1949年时尚存有3栋平房,其后,按原貌进行了重修,其中两栋改修。1987年10月10日,武汉市人民政府在此立纪念碑。碑高4米余,麻石砌成。上立汉阳造步枪的雕塑,正面刻“辛亥武昌起义工程营发难处”,两侧为九角十八星旗,碑背阴刻碑文记述工程营发难经过。1995年,又在工程营发难处雕塑后面,配套兴建了古典式碑廊,廊中立有由辛亥革命研究学者冯天瑜教授撰写的《辛亥武昌首义发难处纪念亭记》石碑。旧址占地不大,前碑后亭,绿草如茵,藤蔓如盖,庄严肃穆。
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在上海的同盟会中部总会企图策划长江流域起义,派人到武汉与文学社、共进会联系,决定于1911年8月起事,共同反抗清廷。
此时,湘鄂粤川等地的保路运动风起云涌。清廷四处调兵遣将前往弹压。9月21日,鄂军第8镇所属第16协大部分兵力人川,另一部分兵力驻防汉阳、汉口和市外他县,省城内外兵力仅7000余人,其中参加文学社、共进会等革命团体和倾向革命的兵士约占三分之一以上。
形势对武昌首义极为有利。9月24巳。文学社和共进会召开联合会议,议决了发动起义的计划。起义总指挥部设武昌小朝街85号文学社机关内,起义日期始定为1911年10月6日(中秋节),后延至10月11日。
10月9日,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28号共进会机关制造炸弹时,不慎发生爆炸。俄国巡捕闻声前往搜查,受伤的孙武与其他在场的人迅速脱逃,但起义的文件、印信、旗帜等重要机密被搜走。湖广总督得知革命党人要起事,立即下令全城戒严,按址搜查革命机关,按名册搜捕革命党人。
当天下午,小朝街起义总指挥部清军被包围,刘复基、彭楚藩被捕。杨洪胜在送弹药途中落入敌手。10月10日晨,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英勇就义。军警的搜捕仍在疯狂进行,许多革命党人和发动起来的新军兵士自忖生死存亡在此一举。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拼死求生。起义形势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10月10日晚7时许,驻中和门内第八镇所属工程兵第八营营房里、首先发生兵士哗变,响起了枪声,有几个官佐被击毙,该营党人总代表、新军后队正目熊秉坤见状,立即率数十名起义士兵奔向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库。在本营驻防军械库兵士的策应下,占领了军械库,并打开了库门。
起义部队得到军火,士气大振。熊秉坤胸怀全局,考虑自己职卑位低,恐难左右局势,给起义带来不利后果,于是欣然顺应士兵要求,惟举吴兆麟当临时总指挥。吴不负众望,他立即命令一部分兵力加强楚望台一带的警戒,同时再次派人与城内外其他革命部队联系。城内外得知事起的革命部队纷纷向楚望台集结。
在各起义部队向楚望台集结的同时,吴兆麟、熊秉坤已率起义部队向湖广总督署发起迸攻,战斗进行得很艰苦,不克而返。这时,南湖炮队入城,向敌发炮。起义军经过3次进攻,终于在炮队的密切配合下于天明前攻克了总督署及第八镇司令部。
经过一夜浴血奋战,到10月11日上午,武昌全城光复。九角十八星革命军旗帜在武昌城头上高高飘扬。次日,起义军又收复了汉口和汉阳,武汉三镇全在革命军掌握之中了。一声枪响催生了武昌首义,揭开了辛亥革命胜利的序幕,工程营革命党人功勋卓著,彪炳史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