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起义前的武昌城。

在中国近代史的民间演义里,武昌因辛亥革命首义成功而享有“民国之门”的美誉。若以形象论,起义门当之无愧。
起义门位于武昌首义路南端,始建于1371年(明洪武四年)。原名为“中和门”,是武昌古城十大城门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城门。1911年10月10日夜,湖北新军工程营的起义军迅速控制中和门,打开了驻城外南湖炮队、马队的入城通道。参加起义的马炮营得以从此门入城,在城头架炮轰击湖广总督府,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其他起义部队攻占总督署的战斗,对光复武昌城起了重要作用。故中和门被誉为“首义胜利的开端”。1912年,为了纪念起义胜利,遂将中和门改名起义门。
清末时的武昌城,城高9.34米,顶宽18米,城垣周长达10千米,城内径东西2.5千米,南北3千米,略呈长方形,城内面积6.122平方千米。设城门十座,从大东门往北转圈数来,依次为:小东门、武胜门、汉阳门、平湖门、文昌门、望山门、保安门、中和门、通湘门。辛亥革命后,1919年,湖北省议员倡议“拆除武昌城垣”,因当时条件不具备,拆城之议未果。后随武昌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1926年,湖北省政务委员会作出拆除城垣决定。至1929年,除保留有历史纪念意义的起义门及其连接的一小段城墙未拆外,其余城墙全部拆完。
1981年重修起义门,城楼高11.3米,城门上有穿斗重檐歇山顶式两层建筑,朱柱青瓦,斗拱飞檐,颇为壮丽。檐下环以朱红廊柱30根。半圆顶形城门高7.1米,城门洞上方长方形汉白玉石牌上,刻有叶剑英元帅亲笔手书的“起义门”三字。登上城楼,远眺洪山,丛林蓊蔚,禅院清幽;近览紫阳湖公园,亭台错落,柳丝飘拂,别有一番韵味。
起义门是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见证,也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迎接辛亥武昌首义一百周年,武汉市人民政府进行了起义门恢复工程。包括古城墙恢复工程、封建亭工程及风雨长廊工程。古城墙长230米,封建亭建筑面积为174.24平方米,风雨长廊长约210米。恢复工程于2011年9月竣工。
起义门古城墙以现有城楼为界,向东西两侧扩展。东侧城墙外砌仿古城墙砖,底部砌红砂条石。通高8.83米。西侧城墙跨越首义南路,设大小各两个圆顶拱门。大拱门高7.4米,宽9.1米,小拱门高5米,宽3.2米。拱门往西以28.9米长的残缺城墙逐步落地。
封建亭原位于武昌梅亭山,与起义门相邻。此遗迹来源于朱元璋。1363年冬,朱元璋亲率大军攻汉阳,围武昌,在洪山擒获了陈友谅次子陈理手下悍将张必先,武昌全城动摇。陈理只得投降。当武昌城攻克时,传来朱元璋喜得“龙子”的消息。朱元璋当时正在武昌梅亭山侧,兴致勃勃地宣布,新出生的第六位王子朱桢封为楚王,以后就藩武昌,并在梅亭山侧黄龙寺筑亭纪念,亭名“封建亭”。亭中并立有“分封御制碑”,此碑文字在1925年尚依稀可见。现恢复的封建亭采用中国传统建筑木结构形式,建筑层数为两层。封建亭基础平面呈八角形,台基为三层须弥座式。在底层,亭内树立有分封楚王的封建碑,坐西朝东。
风雨长廊建筑基底面积567.42平方米,共有七处亭子均为木构抬梁式构架,分别为观云亭、听箫亭、涵远亭、得月亭、怡神亭、、梅山佳妙亭及楚才亭。长廊为抬梁式建筑,单坡顶,檐与柱间有吊挂眉子,外檐柱间有步步锦棂条栏杆维护。
站在起义门城楼上,向北望去,一条宽阔的马路往蛇山延伸,这就是著名的首义路。首义路南北走向,全长1650米。1911年10月10日晚,驻扎在此路中段的清新军工程营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首义第一枪,并从此路奔向楚望台军械库和中和门,夺取武器弹药,打开城门迎炮队。1952年,武汉市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将此路原名(黄土坡,过街楼,分水岭)改名为首义路。
出起义门往南走,是一条路宽仅容两辆小车插肩而过的老街——起义街。起义街长约300多米,北接起义门前的梅家山路,往南越过明伦正街后东拐,上明伦横街。该街是回族民众在武汉比较集中的居住地,一座建于清同治年间的清真寺在北街口不远的位置,湖北省伊斯兰教协会就在这里。l911年l0月10日,首义枪声惊醒了起义街,驻南湖的起义军炮队就是从这里进入武昌城,在蛇山上炮轰湖广总督府。
今天,随着辛亥革命影响的日益扩大,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纷纷到这里瞻仰起义门,回望历史风云,凭吊革命先烈。起义门,已成为游人的必览之地,首义路和起义街就是必经之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