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昌珞喻路与卓刀泉路交叉口东边、卓刀泉路卓刀泉寺的后面,有一座绿荫蔽天的小山,名曰伏虎山。从珞喻路进省林科院,走右边上山,沿小路旁的山坡上,依次散落着刘公、蓝天蔚、蔡济民、刘静庵、孙武、吴兆麟等6位辛亥革命志士的墓地,均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这6座墓的形制大致相同,均是墓园坐东南、朝西北,占地面积约70平方米左右。墓的四周砌有围墙,前面有园门,门前有石阶。墓冢高0.8米,宽2米,长3米,底方顶园。墓碑高3米、宽1米,用水泥、砖砌成,刻字面为水磨石,呈灰黑色,正中隶书镌刻着如“吴兆麟先生之墓”、“孙武先生之墓”等。这6位革命志士都为夺取武昌首义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孙武(1880—1939),湖北夏口(今汉口)人。1896年考入武昌武备学堂,1900年参加唐才常汉口自立军,被推为岳州司令。1905年加入武昌日知会,1908年8月与焦达峰等在东京组织共进会,不久被推为湖北主盟,1909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被武汉共进会、文学社等团体推为主席。武昌起义后,任湖北军政府军务部部长,1912年3月,自行引退。1939年11月10日,病逝于北京。
吴兆麟(1882—1942),湖北鄂城(今鄂州)人。十六岁入武昌新军当兵,1905年加入革命团体日知会、翌年再考入参谋学堂,毕业后任第八镇工程营左队队官。辛亥武昌起义之夜,被起义士兵推为临时总指挥。湖北军政府成立,任参谋部部长,第一协统领,参加阳夏保卫战。1912年1月任大元帅府参谋总长。后调北京,授陆军中将。不久退出政治,致力于社会事业。病逝后,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上将。
刘静庵(1875—1911),湖北潜江人。1903年加入湖北新军,次年任护军马队第一营管带黎元洪的秘书。1904年6月,与张难先等在武昌成立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1905年以担任美国教会阅报室“日知会”司理为掩护,用教会名义,从日本、上海订购大量书报,如《猛回头》、《黄帝魂》、《民报》等,宣传革命思想。1907年1月被叛徒郭尧阶诬告为哥老会首领刘家运,遭到逮捕。1911年病逝狱中。
蔡济民(1886—1919),湖北黄陂人。1901年入湖北新军。1906年参与日知会,又先后参加共进会等革命团体,任同盟会湖北分会参议部长。竭力促成共进会、文学社联合,制订起义计划。武昌首义,他率二十九标攻下藩署,黄兴称其为“鄂中军人之巨擘”。1913年初,任鄂督黎元洪的参谋长。1915年1月,受孙中山命任湖北革命军司令长官。1917年11月参加护法斗争,1919年1月28日,被川军旅长方化南杀害。
蓝天蔚(1878-1921) ,湖北黄陂人。1896年1月入武昌新军工程营。1897年2月选送武备学堂,并被送往日本士官学校深造。授为湖北新军训练营务处(后改湖北督练公所)教练兼湖北将弁学堂和武高、武师等学堂军事教习。因与革命党人有联系,为张彪所疑,遂辞职。经由吴禄贞推荐,任第二混成协统领,驻防奉天。武昌起义后,与张绍曾、吴禄贞密谋响应,议定奉天独立,并组织参与历史上有名的“滦州兵谏”。1912年 1月,孙中山委蓝天蔚为参谋总长。南北议和后,支持孙中山,暗中资助广州革命军政府,并任鄂西联军总司令。1921年1月,被军阀孙传芳诱捕,先囚禁于夔州(今奉节),后押往重庆时遇难。
刘公(1881—1920),湖北襄阳人。1902年东渡日本求学, 1905年秋协助孙中山创立同盟会,创办《民报》鼓吹革命。1907年3月,与张伯祥、邓文翠等在日本成立“共进会”。1910年秋,携带十八星旗、革命文告等回国。1911年9月24日,共进会和文学社召开大会,制定起义方案,初步决定刘公为总理。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推举都督,刘再三谦让,乃任军政府总监察处总监察。参与起草制定《鄂州约法》。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后,湖口起兵讨袁。袁世凯称帝,刘通电反对,并在汉口积极组织武装讨袁。1920年4月12日病逝于上海。1922年10月15日大总统黎元洪追赠刘公为陆军上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