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昌首义公园大门口右边,紧邻一条小径,向里走,叶茂林深,曲径尽头出现一座两栋相连的中西合璧式楼房。房舍前大理石铭牌上的文字告诉我们,这里是李书城旧居。文中说“此处是李书城在1932年任湖北省建设厅厅长、民政厅厅长时的寓所。”李书城(1882—1965),湖北省潜江人。1902年,张之洞从两湖、经心、江汉等三书院中选送学生赴日本留学,就读于经心书院的李书城被选中,两湖书院的黄兴也被选中,二人遂成为同学。1905年7月,经黄兴介绍,李书城认识了孙中山,参与组织筹备同盟会事宜。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李书城成为首批会员之一。1911年11月,李书城随黄兴来武汉参加阳夏保卫战,任战时总司令部参谋长。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李书城担任孙中山的军事秘书。1917年李书城积极支持孙中山先生发起的“护法运动”,1921年任湖北自治军总司令,主持驱逐湖北督军王占元运动。
护法运动失败后,李书城陷入一种苦闷彷徨的境地。这时,他的胞弟李汉俊(中共“一大”代表)从日本留学回来,给他带来了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也带来了马列主义救国救民的真理,使他的精神为之一振。他支持弟弟从事革命活动,利用自己的声望和居住上海法租界比较安全的条件,为中共“一大”提供了会址。即位于上海市望志路106、108号(今兴业路76、78号),沿街并排两幢两层砖木结构石库门式的建筑,为李书城在上海的寓所。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楼的客厅举行。
1926年初,广东革命政府开始酝酿北伐,李书城奉命到湖南做唐生智、夏斗寅的策反工作,获得成功。北伐开始后,李书城参加北伐军,他与北方的冯玉祥取得联系,促成冯率军南下,与北上的军队胜利会师于河南信阳。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中共中央派董必武到武汉开展统战工作,他会见了李书城、石瑛等人,希望他们在抗战中为民族立功。李书城当即向董表示:“国难当头,抵御外侮,一定竭尽全力。”武汉沦陷后,湖北省政府西迁恩施,有人劝李书城在武汉留下来,因为侵华日军中有一些高级将领是他留日时的同学,不会伤害他。李书城拒绝了劝说,他说,我宁愿去摆拆字摊,也不愿留下来当亡国奴,更不能充当无耻的汉奸。
1948年12月底,武汉解放前夕,李书城联系武汉民主人士,成立“和平运动促进会”。1949年4月,李书城、张难先等人召集各界人士,成立武汉临时救济委员会。他们按照陈毅、刘伯承的指示,为解放军入城做好前期准备。白崇禧扬言要在撤退时炸毁张公堤、武泰闸、水厂和电厂。李书城和张难先前去交涉,厉声质问:“你这不是要把老百姓往死里逼吗?你想炸也好,可以,但是要先把我和难先炸死再说!”由于李书城等的阻止,武汉免遭劫难。1949年5月武汉解放,李书城担任了武汉市军管会高级参议。同年秋,他受邀到北京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被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0月1日出席开国大典,后经周恩来提名,李书城出任新中国首任农业部长。1965年8月26日,李书城先生在北京病逝,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了花圈。他的骨灰放进了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陈列室。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的名句,恰如观先贤故居之感慨。岁月不倒流,英烈不可见,但看到这些历经风云的历史建筑,仿佛看到了辛亥革命的宏伟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