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侯乙编钟

兵器陈列馆。

湖北省博物馆是湖北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位于江城武汉东湖之滨,主要承担着全省文物的收藏、保管、保护、陈列展览及藏品的研究工作。馆舍占地122亩,建筑面积4万余平方米。馆舍由编钟馆、楚文化馆、综合陈列楼(在建)组成,目前本馆已拥有专业人员200余人(其中研究馆员9人,副研究馆员21人),设有办公室、陈列部、保管部、社教部、协调部、考古部、文保中心等业务部门。隶属于湖北省文化厅。
湖北省博物馆筹建于1953年,湖北省博物馆的"前身"是建国之初成立的湖北省人民科学馆,1953年3月16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科学馆的基础上,成立湖北省博物馆(筹备处),并与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合署办公。1957年正式成立省博物馆。
该馆现已拥有馆藏文物26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品812件,国宝级文物16件。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文物既富地方特色,又具有时代特征,基本反映着湖北地区古代文化的面貌。并且,一部分器物即使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也居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馆藏文物品类丰富,器类齐全,主要有陶、瓷器、青铜器、漆木器、金玉器、字画等。改写世界音乐史的世界最大青铜乐器--曾侯乙编钟、天下第一剑--越王勾践剑等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具浓郁楚风,呈一主两翼、中轴对称的展馆现陈列着《曾侯乙墓出土文物》、《楚文化展》。

越王勾践剑
编钟馆作为湖北省博物馆展馆的一翼,于1999年1月开馆。主要展出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万余件文物中包括曾侯乙编钟在内的不同类别文物的精品,基本上是一部形象地反映公元前5世纪长江中游地区的百科全书。编钟馆还专设编钟演奏厅,以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编磬等乐器的复制品进行演奏。
楚文化馆作为湖北省博物馆展馆的另一翼,于2005年12月开馆,陈列着《楚文化展》。楚文化作为先秦时期的一个区域文化,独具一格、自成一体、博大精深,是构成先秦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展览分为八个部分,集中地展出湖北地区出土的楚文物精华,力求全面展示楚文化的辉煌。展品中有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还有复原的2002年在湖北枣阳九连墩发掘的楚国车马坑中的部分车马。
湖北省博物馆还有着较强的研究力量,历年来出版了一系列研究著作,主要有《云梦睡虎地秦墓》、《睡虎地秦简文字编》,《曾侯乙墓》、《曾侯乙编钟研究》、《曾侯乙墓文物艺术》、《中国文物考古之美--地下乐宫》、《中国湖北出土文物》、《湖北省博物馆》等。在文物保护的研究方面也较为突出,如饱水竹简脱水处理、饱水漆器脱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