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流浩瀚,滋润出学校"唯楚有才"的文化底蕴;湖波浩淼,孕育出湖大崇德重才的儒雅之风。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特别是经过"八五"、"九五"湖北省重点建设,湖北大学已是一所拥有文、史、哲、理、工、经、法、管、教、医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现有人文、商学、法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物理学与电子技术、化学与材料科学、教育、体育、外国语等10个学院,与外校联合创办了职业技术学院、人民武装学院、武昌分校,另有中英联合英语培训中心、省古籍整理中心等23个研究院(所)、研究中心。有中国语言文学、化学生物学国家文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共有15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校级重点学科,校本部42个本科专业,35个硕士学位点。
学校稳步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1996年5月成立了由28家企事业单位、5个地方政府、1个驻汉部队以及20个省直厅局参加的湖北大学董事会。学校的教学、招生、体育、毕业生分配、成人教育、共青团等工作均曾被评为全国高校先进。学校连续几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学校在加强学生基础教学和基本训练的同时,突出抓好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解放以来,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10万余人。从近年来的招生和就业情况看,均有较大优势,尤其是在当前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我校各类毕业生均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2%左右,充分说明了我校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学校有一支事业心强、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全校现有专任教学科研人员近800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人(双聘),博士生导师6人,教授、副教授350余人,有3人入选国家人事部等7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工程",7人入选湖北省"111"人才工程,有28人和14人分别入选湖北省属高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22人被授予国家、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47人享受国务院、省、市政府津贴。"八五"以来,80余名教师获曾宪梓教师奖等省部级以上表彰。
学校在教学科研、技术服务与研究成果的转化开发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或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近年来,一批知名专家学者潜心钻研,取得了丰硕成果。"九五"以来,在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中药现代化、农作物品种选育和人文社会科学众多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科学基金、科研攻关项目及省(部)级项目400余项,共发表学术论文4150余篇,获国家和省部级科学成果奖励60余项。学校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校园布局合理,干净整洁。有校舍总建筑面积3143万平方米,另有学生公寓17749平方米。建有湖北省高分子材料中试基地、电化教学中心、分析测试中心、计算机中心。正在规划建设之中的化学生物大楼、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大楼、新图书馆等不久将投入使用。全校共有75个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6000余台(件),总价值4539万元,图书馆藏书1487511册。计算机信息网络已进入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并与Internet联网,共享国际信息资源,直接为教学科研服务。
学校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现有22个全国性或省级学会(研究会)挂靠本校。办有《湖北大学报》、《蛛形学报》、《胶体与聚合物》等9种学术期刊。与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常年聘请外籍教师、文教专家和国内知名学者来校任教、讲学,接受国外及港、澳、台的学生来校进修和攻读学位。
回首过去,岁月峥嵘;展望未来,前程辉煌。在《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大对湖北大学的重点建设力度,将湖北大学建设成为国内知名、水平较高的大学。目前,全校师生员工信心百倍,决心在国家教育部、湖北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以发展为主题,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办学水平和增强综合办学实力为根本目标,为把湖北大学建设成为国内知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地方综合性大学而努力而奋斗。
来源:湖北台办
【 发表感言 】 | 【 关闭窗口 】 |
主办单位:湖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