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史实使武昌鱼的名声大振,以此事入典的诗词历代多有,著名者如南北朝时诗人庚信所作《奉和永丰殿下言志十首》:“还思建业水,终忆武昌鱼。”唐代诗人岑参《送费子归武昌》:“秋来倍忆武昌鱼,梦著只在巴陵道。”宋代诗人范成大《鄂州南楼》:“却笑鲈乡垂钓手,武昌鱼好便淹留,”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诗人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中的“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可谓典故活用,更使武昌鱼扬名天下。
仔细品味这些诗词佳句,可知“武昌鱼”本来是对古今武昌地区所产鱼类的泛称,包括了鲫鱼(细头鱼)、鱼回鱼,鳊鱼、鳜鱼(桂鱼、鱼季鱼)等肉嫩味美的上等品种。黄鹤楼前江中有回流,漩涡波纹呈梅花形,俗称“梅花水”,据说其中所产鲤鱼味最鲜美。同治《江夏县志》载:“鲤鱼三十六鳞,惟黄鹤矶头鲤鱼三十七鳞,其味肥而美,立冬后腌鱼者喜买之。他省呼之曰‘楚鱼’。”
解放后,经过科学鉴定,确认梁子湖(由武昌县和鄂州市共辖)中的团头鲂才是名副其实的武昌鱼。50年代初,我国鱼类学专家、华中农学院教授易伯鲁等通过梁子湖所产鳊鱼进行观察、鉴别,发现了三个鳊亚科鱼种,即长春鳊、三角鳊和团头鲂类,前两种鱼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江湖,唯团头舫系梁子湖独有,故称之为“武昌鱼”。团头舫与三角鳊同属舫,但据易伯鲁的研究,团头鲂有几个主要特点:一、团头鲂吻端纯圆,同三角鳊比较,口略宽,上下曲颌曲度小;二、团头舫的头一般略短于三角鳊;三、团头鲂尾柄最低的高度总是大于长度,三角鳊尾柄的长度和最低高度几乎相等;四、团头鲂膘的中室是最膨大的部分;五、团头鲂腹椎和肋骨有13根,三角鳊却只有10根;六、团头鲂的体腔全为灰黑色,三角鳊为白色,带有浅灰色色素。
但是普通的市民并不能辨别这些特点,常常把所有的鳊鱼都认作武昌鱼而介绍给外地来的客人,客人们也便一面品尝着清蒸鳊鱼或花酿武昌鱼、杨梅武昌鱼,一面吟咏着“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诗句,高兴地感谢主人的盛情。
【 发表感言 】 | 【 关闭窗口 】 |
主办单位:湖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