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合肥投资要素概览
·关于印发进一步促进外贸加快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关于加快推进工业“新跨越、进十强”的意见
·关于印发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
·关于印发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若
·关于印发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服务业发展若干政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
·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
·肥东县简介
·肥西县招商引资
·长丰县招商引资
·汽车、装备制造产业
·家用电器产业
·化工产业
·食品及农副产品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当前位置>>合肥概况
合肥简介
2012-05-15 14:58:44     华夏经纬网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交通和信息中心。合肥居皖之中,地处江淮之间、巢湖之滨,因东淝河、南淝河由此发源而得名,并因隋唐明清时为庐州路、郡、府治所在而别称“庐州”。合肥市辖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区和肥东、肥西、长丰、庐江4县,并赋予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市级管理权限。2011年8月22日,巢湖市和庐江县正式融入合肥。如今合肥市辖四县、一市、四区及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合肥市辖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区和肥东、肥西、长丰、庐江县,县级巢湖市属省辖市,合肥市代管,并赋予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市级管理权限。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1.14万为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面积809.4平方公里;市区总面积838.52平方公里,土地面积达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745.7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320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318万。

  合肥历史悠久。自秦朝置合肥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素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和“江淮首郡,吴楚要冲”之称。人文底蕴深厚,是“三国旧地、包拯家乡、淮军故里”。千百年来名人辈出,著名的有包拯、李鸿章、刘铭传、杨振宁等。巢湖是名人丁汝昌、冯玉祥、张治中、李克农、戴安澜的故里。

  合肥区位优越。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城市。目前有6条铁路、7条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未来几年,将有6条高速铁路、4条电气化铁路交汇,届时合肥到南京不到1小时,到武汉2个小时,到上海2个多小时,到北京3个多小时。设计年吞吐能力1200万人次的4E级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正在建设,合肥新港建成后1500吨级货轮可从合肥通江达海,合肥海关已与长三角地区实行区域一体化通关。以合肥为圆心、500公里为半径,涵盖中国东中部最发达的7省1市,市场圈覆盖人口4-5亿,这是我国最具消费能力的区域之一。

  合肥科教人才资源丰富。有两院院士52人、博士后流动站24个、研发机构344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05个、大专院校56所、在校大学生50万人。中国第一台窗式空调机、微型电子计算机及世界第一台VCD、仿生洗衣机、变容式冰箱等均诞生于此,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国家创新型试点市和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

  合肥产业基础雄厚。现有35个工业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形成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电子信息等8大重点产业。合肥是重要的装备制造城,是全国最大的挖掘机、叉车、轮胎生产基地之一,重装变压器、锻压装备生产位于全国前列。合肥是家电城,有海尔、美的、格力、华凌、美菱、荣事达、三洋等一大批家电生产企业,是集聚家电品牌企业最多的城市,2010年冰箱、洗衣机、空调、彩电四大件产量4224万台,四大件总量居全国第1位。随着京东方我国大陆首条TFT-LCD六代线、日立PDP、彩虹和中建材TFT-LCD玻璃基板等一批平板显示项目的入驻,新型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产业、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国取得了先发优势。合肥是汽车城,是全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全系列汽车生产基地,有江淮、安凯、昌河等知名汽车品牌,汽车配套企业200多家。

  合肥充满开放活力。先后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往来,与日本久留米、美国哥伦布等13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现有27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肥投资。相继与宁波、佛山、南京等城市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是我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之一。被评为“全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全国十大经商成本最低城市”等。 

  合肥生态环境宜人。具有“城中有园、园中有城”的鲜明特色,全年空气质量良好率超过300天,是国家首批命名的3个全国园林城市之一,两次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合肥向着滨湖临江的方向发展,正在加快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

  “十一五”时期,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我们主动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紧密结合现阶段的基本市情,围绕做好工业化、城市化两篇大文章,突出“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的主题,大力推进工业立市、县域突破、创新推动等战略,全面超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这五年是合肥加速跨越赶超、不断争先进位的五年,是合肥工业经济大发展、县域经济大突破、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在全国省会城市中,GDP总量由925.61亿元增加到2702.5亿元,从第18位升至第15位,人均GDP从第19位升至第9位;固定资产投资由495.27亿元增加到3066.97亿元,从第17位升至第8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881亿元增加到3769亿元,工业增加值由288.03亿元增加到1052.7亿元,从第17位升至第13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324.39亿元增加到839.02亿元,从第18位升至第17位;财政收入由131亿元增加到476.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57.64亿元增加到259.43亿元,从第18位升至第10位;城镇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由9684元增加19051元,从第18位升至第13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207元增加到7118元以上,从第22位升至第17位。“十一五”时期,合肥的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平均增速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合肥GDP总量已经从第75位上升到38位。今年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6.3%,增速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增长17.4%、20%,为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

  踏上新的发展征程,合肥迎来了大有可为的“黄金五年”。

  “十二五”时期,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全市人民未来五年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区域性特大城市。“十二五”时期,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合肥所在的江淮地区被列为重点开发区域。“十二五”时期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转型提升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朝着区域性特大城市方向迈进的关键阶段。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努力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充分发挥合肥在全省发展大格局中的龙头带动作用。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合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标杆。纲要提出,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年均增长16%,占全省比重提高到25%以上;人均GDP达到15000美元,达到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水平;财政收入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16%;城区常住人口突破400万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41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75%。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在“十二五”基础上再翻一番。这个目标,体现了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要求,保持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

  关键词之三:六大千亿产业。合肥现代产业基地建设强力支撑。纲要提出,继续深入推进工业立市战略,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繁荣现代服务业,打造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家用电器3个两千亿元级产业,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3个千亿元级产业,培育发展2-3家产值超500亿元、30家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集团,加快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和公共安全产业,到“十二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基地、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和国家公共安全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着力发展家电、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新型化工、冶金、纺织服装等产业,建设世界知名的家电制造基地、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同时,在产业空间布局上,顺应产业转移和区域合作的新趋势,建设四大产业集聚区(即:西部、西南部、北部、东部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合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合肥自主创新示范区两个产业功能区,加快建设合六叶、合桐安、合淮蚌、合巢芜四大产业带,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141”战略。合肥由环城时代迈向滨湖时代。纲要明确,在城市空间布局上,按照“中心集聚、组团拓展、区域协同”的思路,深化“141”空间发展战略,建设由滨湖新区、老城区和政务文化新区构成的中心城区;打造近期50万人口,远期100万人口的四大城市副中心;按照10-20万人口规模规划试点建设一批镇级市,实现城市空间由单中心、高集聚向多元化、开敞式转变。在交通枢纽建设上,以强化对外辐射、促进组团对接、畅通城市交通为重点,加快建设铁路、航空、公路、水运、城区交通等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形成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坚持依法、科学、从严、有序管理城市,推进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

  加快建设合肥经济圈。全力构筑安徽崛起核心增长极。纲要提出,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与发展,以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核心,以共建共享同城化为主题,深化合肥与淮南、六安、巢湖、桐城等市的交流与合作,加快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分工合作、要素市场发展和环境保护合作,聚合发展能量,形成整体优势,努力推进四个“一体化”建设(即:基础设施、产业布局、要素市场、环境保护等方面一体化发展),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都市圈品牌。这是省委省政府赋予合肥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合肥加快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的应有之意。

  坚持发展统筹城乡。合肥城乡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纲要提出,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力争到“十二五”末,肥东、肥西、长丰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户籍及配套制度、农村综合改革。

  坚持自主创新,。合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引擎。纲要提出,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着力培育创新主体,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形成产业领先的优势技术;着力构建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专业技术研发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科技园区;着力优化创新环境,强化税收等政策支持,完善创新投融资体系,健全创新服务支撑体系,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

  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计民生。合肥要让广大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纲要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加强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计民生,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指数。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开展学前教育国家级改革试点,逐步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构建城乡一刻钟卫生服务圈;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五年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1000万平方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打造“平安合肥”。

  加强生态城市建设。合肥将努力建设水清、天蓝、树绿、气爽的城市。纲要提出,坚持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社会承受的良性互动,努力打造水清、天蓝、树绿、气爽的生态宜居城市。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能源、水、原材料等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加强生态建设,划分生态底线保有区、生态建设缓冲区和生态引导区,实行基本生态空间控制,建设功能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文化建设。合肥将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纲要提出,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城市文明,增强全市人民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着力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以文化品位塑造城市形象,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三县争创文明县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培育合肥文化品牌,提升合肥文化影响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提升文化软实力,力争“十二五”末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

  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紧扣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市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朝着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方向阔步前进。

  相关文章
合肥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